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3959051 上传时间:2023-08-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人教版中学语文新闻阅读与实践:第4章毛泽东先生到重庆导学案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最新资料毛泽东先生到重庆经过八年抗战,日本侵略者终于投降了。蒋介石连发数次电报给毛泽东,邀请他来重庆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到达重庆。国共和谈,蒋、毛握手。那个秋天里最大的新闻“重庆谈判”,举国瞩目。多少离合悲欢,在国家胜利之日重行握手,真是空前的大团圆!当时大公报记者彭子冈写下了这篇新闻特写,记录了那段重要的历史。来源:Z_xx_k.Com1新闻特写的特点是什么?提示:(1)选材:截取生活横剖面。新闻通讯往往要反映较完整的事件、较长的过程,向人们展示生活的纵剖面;新闻特写则抓取现实生活中的一两个场面、一两个镜头,充分地展示生活的横断面。因此,新闻特写

2、比通讯写得更细腻、活泼、绘声绘色,感染力更强。(2)结构:淡妆浓抹总相宜。新闻特写的结构,既不同于“倒金字塔”式结构的消息,也不同于“高潮在后”的文艺作品,通常以一个概括性的导语开头,马上转入对某个片断或局部的浓墨重彩的集中描绘;或者直接从生动的情节、场面、引语入笔,展开描写,把真正最重要、最精彩的东西,放在后面,让人读完全篇产生一种“满足感”。(3)角度:细察局部写雄奇。新闻特写,往往选择典型事件或人物富有特征的片断和局部,进行突出的描绘,从一点、一面、一个口子插入放大,出奇制胜,别开生面。它可以撇开一场球赛的全过程,专写某一球之妙;它可以放弃整个会议程序和会场情景,写一个问题的讨论,一个提

3、案的提出,一次独特的会面等;它可以截取时间进程中的某一瞬,充分展示和描绘,给人以深刻难忘的印象;甚至可以从某一个富有情趣和人情味浓厚的细节开掘进去,追前溯后,写出立体化的新闻来。2新闻特写有哪些写作要领?提示:第一,选准一个“镜头”(包括选准一个片断、一个情节),加以“放大”。第二,要抓住人物和事物的特点。第三,要抓生动的形象,捕捉人物、事物的动态、形势。第四,要抓有感情色彩的东西。情能感人,要善于把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恰到好处地表达出来,让情融于事中,使情满而不溢。第五,要抓取新闻事件的高潮部分。第六,要运用较多的描写手法,把已逝的情景写得栩栩如生,但必须严格遵守新闻真实性的原则,不能夸张、虚

4、构,更不能凭空想象。3毛泽东先生到重庆讲述了什么内容?有着怎样的意义?提示:以毛泽东在机场受欢迎的场面向全国报告了“维系中国目前及未来历史和人民幸福的一个喜讯”。国民党反动宣传总是把中共领导人描绘得野蛮横暴如洪水猛兽,彭子冈的特写显示了毛泽东伟大而质朴、亲切而平易的形象。4.观察是新闻的一种采访手段,在本文中作者观察到一个怎样的毛泽东?提示:本文运用观察堪为典范,通篇以观察材料为主干,精彩之处颇多。记者以其敏锐的观察,瞬间分辨出毛泽东的口音、手指的颜色、鞋底的特点等。可以看出毛泽东一出现,记者就进行了细心的观察,通过敏锐的观察得知真实细节,从而塑造了一个文质彬彬、满怀诚意、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奋斗

5、的人民领袖形象。一、积累运用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引擎小憩忘年交鸿篇巨制 B簇新 官邸 好莱坞 应接不遐来源:Zxxk.ComC瞬间 频繁 倒记时 拾人牙慧 D焦黄 坐阵 爆冷门 优柔寡断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为了写这篇文章,刘教授查找文献,寻章摘句,做了上千张卡片,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B我把你前些日子送我的一幅字画挂在了书房,一下子就令那小屋蓬荜生辉,真是太感谢你了。C我的态度很鲜明,对任何邪教的言论不赞一词,对他们的行为深恶痛绝。D他自卫失手致人死命,的确有罪,但量刑过重,仔细权衡下来其实罪不容诛。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6、)。(1)3月26日,世界合作论坛发言人指出,当今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一个人_完成大项目的情况越来越少,靠团队协作来推进项目进程的越来越普遍。(2)“我仰望星空,它是那样_而深邃”,自然的神奇、宇宙的奥秘、太空的玄机,决定着我们有着太多的飞天难题需要攻克与破解。(3)如果说“夏”是一个水中搏击风浪的年轻男子,_风发,朝气蓬勃,那么,“秋”就是一位捧着麦穗的劳动妇女,春华秋实,象征丰收。(4)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适龄劳动力总数很大,如果不加分别地把劳动密集型企业扣上落后生产力的帽子加以_,谁来提供这些就业岗位?A独立辽阔意气遏止 B独力 寥廓 意气 遏制C独立 寥廓 义气 遏制 D独力 辽阔 义

7、气 遏止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不少人有接飞机的经验,然而谁也不能不说昨天九龙坡飞机场迎接毛泽东先生是一种新的体验。B海盗,这个一度濒临消亡,后来只存在于影视作品和传奇小说中的词,再一次从我们的记忆深处搜罗出来。C以色列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飓风强度与闪电频率有关,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今后预测飓风天气的准确率。D通过高考1977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变革,也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祭奠与怀念。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8题。港人的骄傲祖国的英雄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香港人的骄傲”“伟大的志愿者”连日来,随

8、着青海地震的消息牵动港人,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舍己救人的事迹更让港人感动和自豪。来源:Z+xx+k.Com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当地一个“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志愿服务的黄福荣带着孩子们从摇晃的建筑物中跑出,没有受伤。但是,废墟下还掩埋着3个孩子和3个老师,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废墟营救他们。大约10点多钟,刚刚救出3个孩子和1个老师,还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废墟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安全获救,阿福却身受重伤,当地医生现场急救亦回天乏术,半小时后,阿福去世了。大约下午2点,“西部爱心公益”在网上

9、发布信息悼念阿福,将阿福遇难的消息公布开来。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4月8日刚刚抵达玉树,就到当地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工作;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奋战汶川震区三个月,并获当地颁授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黄福荣参加义工活动,源自自己对人的热诚关爱。据香港货柜车主联会负责人称,黄福荣20岁前入行,热心公益,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香港货柜业发起筹款活动,黄福荣知道后,宁愿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后来,黄福荣受一本书触动,开始

10、亲身到内地参与义工活动。 2001年,黄福荣在书店买到一本名为“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的书,作者是原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教官隋继国。这个患有白血病的军人从北京天安门骑自行车出发,走遍全国,为无偿捐献骨髓做宣传,两人通过编辑部结识后在湖南会面,成了莫逆之交,黄福荣说,正是隋继国的举动感动了他,“过去我常讲做善事,但是都只是口头上的,这次我要把它变成行动”。2002年1月,黄福荣接过隋继国的旗帜,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全程2 800多公里,历时3个月,继续为中华骨髓库的扩容,为挽救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不辞辛苦地募款。湖北一对受助于黄福荣善行的谢氏兄弟,在致谢信中表示:“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奉献!” 命运

11、弄人,隋继国病逝后,黄福荣也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他没有消沉。今年4月,他到青海玉树的孤儿院做义工,这家孤儿院有1名院长、1名义工,4位老师和22个孩子,他就帮助孤儿院运送物资。没料到,这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抵达玉树县不足一周便遇上地震。黄福荣生活在香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父亲与癌症搏斗了半年之后去世,老母亲现已年逾八旬。父亲往日的教导和其在朋辈及邻里之间尽心助人的榜样,自小在五姐弟心中植下了根。姐姐在丝绸之路、云南及四川等地多次背囊旅行也影响到他的志趣。黄福荣有着丰富的义工经历,屡次前往西部青海、西藏、四川的偏远落后地区。他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对当地人热诚关爱。阿福做

12、事低调,脚踏实地。兰州义工李义是阿福的好友,在4月1日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阿福。“他们怎么样,他们怎么样,我不要紧是阿福常说的一句话,他总是关心别人,一向少说话多做事,只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李义说。 46岁的黄福荣至今单身,有好友爆料阿福曾经“自嘲”地说:“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选自2010年4月19日人民网,有删改)5文章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方面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回答。 7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德的形成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8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给你哪些启

13、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911题。伊万斯今夜值班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在德国对英国狂轰滥炸的时候,人们很少有可能想起伊万斯,更不会在他那瘦削的胸膛上挂一枚奖章,即使在他死后也不会。他绝不会在一次低沉的鼓声和嘶哑的喇叭声中进行的殡仪中接受人们的致敬。事实上,人们很可能根本不会为他举行葬礼。战争打响之前,他没有做过任何足以使自己为人所知的事情。他在码头上干过活,那里尘土飞扬,对他的肺部都有影响。战争后期,为招募新兵进行的体格检查并不十分严格。尽管如此,由于视力差和其他缺陷,人们拒绝他入伍。后来,他成了一名防空民防人员。他接受了一年训练,学习如何戴防毒面具,如何让昏倒的妇女苏醒过来,怎样把行

14、人引导到最近的防空洞去等等。在训练中,他表现平常。这一天夜间,约克伊万斯值班。过去1个月中,他几乎每夜都要值班,因为每夜都有空袭警报。那天夜间11时,他打电话给民防指挥中心,报告说他看到远处有一个亮光。伊万斯的长官听说是伊万斯,就漫不经心地说,那是有人抽雪茄烟,不过烟火太亮罢了。伊万斯守护在郊区某地一个公用电话间旁,敌人轰炸城区时,这里也挨过炸弹。当一枚大炸弹丢下来时,他没有来得及离开。这个炸弹没有爆炸,对此,伊万斯开始蛮高兴。炸弹是带着撕裂人神经的尖叫声落到地面上的。过了一会儿,伊万斯想到他应当去看看这枚炸弹,看后,他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哑弹。在受训期间,他看过不少图片和图表,他知道,这

15、是一枚定时炸弹,而且是一枚大的。几分钟之后,他把这一切向上司作了报告。“炸弹在哪里?”上司问道。“在街心花园里。”伊万斯答道。上司命令说:“把无关的人赶走,把附近住宅里的人撤光,让行人不要靠近!”“是,先生!”伊万斯说。我们也许有必要在这里解释一下什么是定时炸弹。对美国人来说这更有必要,因为他们大约从来没有见到过定时炸弹。首先,定时炸弹不像老式鱼雷那样,头部装有引信,只要有人用钳子把它拧掉就能使之失效,定时炸弹的结构复杂得多,它装有一个定时装置,其原理是用酸腐蚀金属。被腐蚀的金属板各处厚度不同,因而腐蚀的速度,可以定在1分钟到1月之间。最后,当金属被穿透、酸液滴到雷酸汞引信上时,就会把炸弹引爆。来源:学#科#网Z#X#X#K伊万斯遵照命令行事。在不到1小时内,把附近几户人家撤走。在这以后,他坚守在岗位上疏导行人。早上7时以前,行人不多。在这以后,上班的工人和各种行人成群结队而至,有的步行,有的骑自行车,有的乘汽车。在连续遭到轰炸的地区,有这样一种荒唐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可能造成严重伤亡的事情,反而非常好奇。突然,约克伊万斯发现他一个人得干两个人的事。这枚炸弹落在两条街的交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