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上传人:xftxx****9158 文档编号:483952011 上传时间:2024-05-10 格式:PPTX 页数:39 大小:9.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扬州慢》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扬州慢姜姜 夔夔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淮左名都都”之誉。远在公元前之誉。远在公元前486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2480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余年的历史。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州,有一个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州之一全国九州之一。扬州。扬州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地处江淮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政治军事基地,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

2、,就有口。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六朝时,就有“腰缠十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最爱是扬州扬州扬州扬州别称:广陵、维扬、江都、芜城、邗、南兖州、吴州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旧唐书地理志扬州富庶甲天下。资治通鉴描写扬州的诗句

3、描写扬州的诗句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徐凝: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诗、宋词里描述扬州、赞美扬州的诗唐诗、宋词里描述扬州、赞美扬州的诗词不计其数,扬州曾经就是这样,诗歌相词不计其数,扬州曾经就是这样,诗歌相伴,走过四季。伴,走过四季。学习目标1.了解姜夔的生平及其作品,把握本词的写作背景。2.通过诵读、想象等方法来鉴赏名句从而体会黍离之悲。3.理解本词对比、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用典等表达技巧。4.体会作者蕴涵在作品中的忧国伤时、抚今追昔的哀思。5.背诵全词目录知人论世01初读课文02文本研读03n知人论世第一部分了解姜夔姜夔(115

4、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后寓居武康(今浙江德清)。南宋文学家、音乐家。早年随父宦游,居汉阳。后过着游士式的生活,屡试不第,布衣终身。姜夔为人清高,不汲汲于功名,一生困顿;以诗词、音乐及书法与人交往,借此谋取生计。其书法精湛,诗负盛名,尤以词著称。词作或感慨时世、抒写恋情,或写景咏物、记述交游。琢句精工,韵律谐婉,格调高旷,寄意幽邃,艺术造诣较高。有“词中之圣”之称,与辛弃疾、吴文英分鼎南宋词坛。开创了风雅词派,即格律派,对于南宋后期词坛的格律化有巨大的影响。有白石道人诗集白石道人诗说绛帖平续书谱白石道人歌曲等书传世。写作背景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

5、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南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相关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当时作者21岁。这时距完颜亮南侵(1161)已有15年,距符离之败(1163)亦有13年,但扬州城依然是四顾萧条,一片残破景象。作为一个身世孤寒、流落江湖的旅人,一个关心国家前途的词人,当他征途小驻,这座想象之中昔年歌吹极盛的名城,却以残破凄凉的姿态出现在他的眼前,他目击心伤,就在沉重的叹息声中

6、抒发对战后荒城的伤悼之情,以及由此而生的无限哀时伤乱之感。解题扬州慢“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因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即慢词,是依照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般篇幅都比较长。了解慢词慢词。慢词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慢,古书上写作“曼”,就是延长引申的意思,歌声延长,就唱得迟缓了。词分小令、中调、长调三种,“长调”就属于慢词,“扬州慢”中的“慢”就是慢词之意。解文题“扬州慢”词牌名,写的是扬州战后的景象,又是慢词,故称扬州慢。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习惯上58字以内为小令,5990为中调,91字以上

7、为长调)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n初读课文第二部分1.明确字音荠(j)戍(sh)窥(ku)蔻(ku)预习检查n2.解释下列词语弥望:戍角:驻:春风十里:胡马窥江:渐:杜郎:豆蔻:满眼。军营中发出的号角声。稍作停留指昔日繁华的扬州道上。指金兵侵略长江流域地区,洗劫扬州。向,到。即杜牧。形容少女美艳。(二)诵读感悟1诵读课文,用“/”划分朗读节奏,并用“”标出这首诗的韵脚。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

8、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n文本研读第三部分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淳熙年丙申月冬至这天,我经过扬州。夜雪初晴,放眼望去,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全是荠草和麦子。进入扬州,一片萧条,河水碧绿凄冷,天色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渐晚,城中响起凄凉的号角。我内心悲凉,感慨于扬州城今昔的变化,于是

9、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变化,于是自创了这支曲子。千岩老人认为这首词有黍离的悲凉意蕴。的悲凉意蕴。n问 题 探 究【思考1】理解内容1.分析小序有何作用。明确:主要交代了写作这首词的时间、地点淳熙丙申至日、维扬,当时的情景四顾萧条,诗人的心境怆然、感慨,词的主题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之悲:指国破家亡之痛黍离之悲王风王风黍离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

10、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u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周大夫行役路过宗周镐京,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黍稷茂盛,因悲周室颠覆,乃作此诗。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这首诗两千年来不断被传唱着。后人把对着。后人把对国家残破,今不如昔国家残破,今不如昔的哀叹称为的哀叹称为“黍离之悲黍离之悲”。词人通过扬州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昔盛今衰的对比,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痛惜伤感的悲痛之情。事痛惜伤感的悲痛

11、之情。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扬州自古是淮南东路的名城,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我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萧瑟冷清。解鞍下马作停留。当年那春风十里繁华街道,如今却是荞麦青青萧瑟冷清。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自从金兵侵犯长江流域以后,连荒废的池苑和古老的大树,都厌恶再提起那场可恶的战争。天色渐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

12、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场可恶的战争。天色渐入黄昏,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破的空城。n问 题 探 究1.请从艺术手法上赏析“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明确用典:“过春风十里”化用唐代诗人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表现昔日的繁华。虚实结合:“过春风十里”象征昔日的繁华,此处为虚写。“荠麦青青”,为实写今日的萧条冷落。对比:上下两句今昔对照鲜明,突出了今日扬州的荒凉不堪的景象。n问 题 探 究2.“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明确:运用了拟人手法,连“废池乔木”都厌恶说到战争,可见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表达了作者对残酷战争的痛恨(或

13、:对人民的同情)。n问 题 探 究3.“清角吹寒”中“寒”字有何妙处?明确:“寒”字用得很妙,寒意本来是天气给人的触觉感受,但作者不言天寒,而说“吹寒”,把角声的凄清与天气联系在一起,把产生寒的自然方面的原因抽去,突出人为的感情色彩,似乎是角声把寒意散布在这座空城里。听觉所闻是清角悲吟,触觉所感是寒气逼人。n问 题 探 究4.扬州这座繁华之城在词人眼中是怎样的?(用一个词概括)体现在哪?(找出相关词句)明确:空城。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二十四桥、无声冷月、桥边红药)等。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4、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杜牧曾快意游赏扬州,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纵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使有豆蔻芳华的精工词采、歌咏青楼一梦绝妙才能,也难抒写此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在,却只有刻深沉悲怆感情。二十四桥仍在,却只有波浪在波浪在水面荡漾,凄冷水面荡漾,凄冷的月色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为谁的月色寂静无声。想那桥边红芍,年年花叶繁荣,为谁欣赏欣赏而生而生?n问 题 探 究1.请简要赏析“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三句的艺术手法。明确反衬(或对比),用杜牧笔下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的萧条残破;用典,化用杜牧“豆

15、蔻”“青楼”等诗句,强调此时的扬州已面目全非,即使有杜牧的才华也难以描摹;这三句表达了对扬州遭金兵洗劫后繁华不再的悲怆及哀恸之情。n问 题 探 究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几句营造出一个怎样的境界?明确这几句营造了一个凄冷寂寞的境界。二十四桥经历战火,虽仍然幸存,但物是人非,加上冷月无声,令人感到分外凄冷。红芍盛放而无人欣赏,就显得更寂寞。3.这首词中,“清角吹寒”与“冷月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清角吹寒”不仅表明号角声在寒气中飘荡,而且让人内心涌起一股寒流。作者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用听觉写触觉,把所闻所感交织在一起,使“黍离之悲”更为具体。月亮

16、原本就“无声”,也无冷暖之别,但姜夔借助通感,用触觉感受之“冷”与听觉感受之“无声”来展示视觉所见之“月”,移人情于物象,似乎明月也有情,为昔盛今衰之扬州而感伤,而沉默!作者借月这一意象,营造了凄清、感伤的氛围,寄托了自己的悲怆之情。n问 题 探 究n问 题 探 究4.赏析尾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明确:以景结情。故意虚写(想象)写那桥边的红芍药花,不知人们的悲苦,依然笑迎春风,不禁质问:(你)一年年为谁开得那样艳丽?芍药花年年开放却无人欣赏,以乐景衬哀情,反问的语调表现荒凉萧条,含蓄地抒发词人的今昔之慨。用典扬州慢扬州慢扬州慢扬州慢原句、出处(杜牧)原句、出处(杜牧)作用作用竹西佳处竹西佳处竹西佳处竹西佳处过春风十里过春风十里过春风十里过春风十里纵豆蔻词工,纵豆蔻词工,纵豆蔻词工,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青楼梦好青楼梦好青楼梦好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仍在二十四桥仍在表崇拜之情表崇拜之情表崇拜之情表崇拜之情形象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鲜明,形象更加鲜明,增加了文采增加了文采增加了文采增加了文采 。又以昔日的繁又以昔日的繁又以昔日的繁又以昔日的繁华,华,华,华,反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