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3947831 上传时间:2023-08-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徐建华 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思考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表征 徐建华江苏省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宜兴 214221)摘 要 本文通过对窑变釉面特征性视觉感受的界定、窑变釉体内在微观粒子高温运行规律的揭示及 窑变现象的道学与美学内涵的解析,建立了对陶瓷窑变现象的哲学表征,其核心是“窑变之道,道法 自然。”关键词 陶瓷窑变;哲学表征;微观因缘;表观特征1 陶瓷窑变的表观特征窑变,顾名思义是陶瓷器物在烧成过程中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偶然效果(见图 1)。由于观感特别 人们又不知其所以然,故称为“窑变”,俗语有“窑变无双”,就是指窑变的不可捉摸、独一无二。 广义上讲,陶瓷作品的窑变是指其经烧成后在外观上发生变化的总和,包括釉面及胎面的变化。“进

2、窑一色,出窑万彩”就是对窑变效果的经典概括。窑变从表观上来看是指产品表面呈现的一种视觉状 态,而这种状态主要是由色的局部反差对比所体现的,具有高层次的观赏价值。影响窑变的因素主要 有坯、釉、工及火等。而火在其中是最无法掌控的东西,火的作用体现在温度与气氛,这种微妙往往 赋予作品意外之像,这也就是窑变的神秘性所在。图 1 传统窑变效果2 陶瓷窑变的微观因缘釉体内部是一个复杂的微观世界,釉层越厚,物质内涵越丰富,高温下质点活动维度越多,能量 梯度越大,窑变幻化的空间就越充裕,这与大洋下面的暗流涌动,比江河中的来得更为复杂多变的道 理是相通的,所以传统窑变名釉一般都是厚釉层。从表层到深层,一层就是一

3、个境界,不同层面的斑 纹质点由于受能量场强影响不同,演变程度也不同。釉层中越深层的斑纹其物质颗粒活动维度越多,个性越强,活泼性越大,所以以多种不确定的形 态表现出来,变化更大、更丰富。深层的斑纹飘忽不定,分寸之间就有天壤之别,烧时就很难捕捉到 较佳的形态,更难被集合成确定的形状映射到釉面。到曜变天目这一层次,“形状”只能托付“影象” 来呈现,视角不同,景也不同,可谓是神定才形现,眼前景已是虚实难辨。这也许是超微观世界里量 子与光子在能量场里的量子力学规律才能解释的,因为他们已把物质与能量现象融为一体,而超微观 世界的规律决定了微观釉层内的粒子行为,微观世界又决定了宏观的釉面效果,而这些却是真正

4、的土 与火艺术的传神之处。不同的层界与时间轴组成不同的四维通道,一切变化就在不同的时空通道中进行,而自然之道恰 恰是其运行的准则,窑变效果只是其内在变化的残留结果。探索厚釉层窑变斑纹的形成过程,也是感 悟自然之道的过程。其实,从本质上讲,人也是由一大堆粒子组成的,能运通智慧、通晓天势、心慧 明澈、了然物理,也许正是物我量子纠缠的结果,才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自然之道是事物变化的内在规律,窑变之所以常给人以偶然性的面目,是人们对规律还无法全部 掌握的缘故。事实上,至少在窑变釉的组成上,窑变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寻的。在釉玻璃中,当两种阳 离子与氧结合的离子场强之差在一定范围时,该釉玻璃就有可能产生分相现

5、象,形成孤立相与连续相, 分相现象在釉中是较为普遍的,早在一些传统釉中就已出现,如宋钧釉等,但一般的分相是显微结构 的,孤立相的几何尺寸在毫米级以下,仅赋予釉一种乳光效果,而要达到大结构(低倍结构)层次以上的分相,在宏观上带来明显的窑变效果,须选择特定的釉组成系统。研究表明:窑变釉其基釉组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 n (RO):n (RO)在 0.17: 0.830.25: 0.75, n (SiO ) /n (Al O ) 12, Al010%,这是分相组成的范围,具有分相效果。再通过引入PO、TiO、ZnO、Mg O等分相促进剂,能2 32 52促使孤立相长大,其就会彼此聚结、粗化,形成颗粒

6、群,甚至发展成蠕虫状的三维互连结构。这就在 宏观上能使釉面形成釉色的不均匀分布,从而呈现窑变效果。分相是窑变的内因,窑变是分相发展到 一定程度的产物。目前的科技水平虽然对窑变现象可以作定性的推测,但窑变形态量化层面的变化实 在太复杂多变,这种自然的神奇单靠技术原理目前来讲是无法参透的。3陶瓷窑变效果的哲学解析釉的窑变,其釉彩彰显了有无相济、虚实一统的审美境界。不同于青花、粉彩、五彩等需人工作 具体精细布局,它的色彩与花纹是随机熔融流动、互相渗化渲染而成,在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流化中 呈现出画面感,道法自然。老子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人法地,地

7、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窑变釉在高温自由状态下流动、呼吸、 交融渗透、自在自为,摆脱物象和写实性束缚,自然天成,充分体现了其艺术形象的独立性和纯粹性。 欣赏者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依着想象力千变万化,彰显了道家文化的价值原理。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把视野投向与道合一、回归自然的人生境界,形成了以自然无为、朴 素恬淡为特征的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陶瓷之美尤在窑变,而窑变的最高境界就是法“道”天成。可 见陶瓷的窑变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思想是相通的。窑变釉一般以金属氧化物着色,传统窑变名釉以氧化铜及氧化铁着色为多。宋代河南禹县钧瓷釉 是典型的铜系传统窑变名釉,可谓变化莫测、鬼斧

8、神工(见图 2)。窑变皆为窑火精华凝结,天然奇色 火怪斑驳,实为窑宝,邈不可得。钧窑瓷器赤、橙、黄、绿众彩纷呈、变化莫测,达到了“天人合一” 的和谐境界。人们常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等来描绘铜红釉的窑变,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或博大粗犷,或精细典雅,自有景色万千,总揽天下万物。图 2 铜红窑变效果铁系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中最基本的颜色是黑色(见图 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黑色是历史上单色 崇拜时间最长的颜色。黑色代表神秘,黑色代表庄重。而“万物负阴抱阳”的道家黑白太极学说,则 是影响中国文化千百年的重要色彩与哲学思想。黑色是一种静寂,能使生命轮回的颜色。还原的铁系 黑釉是

9、一种“幽幽”的黑,是一种透着“玄”的“形而上”的黑,恰如深邃玄奥的宇宙星空,又似藏 有神奇活力的空灵静谧的禅境,其神韵高度迎合了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精神。老子说:“道生一,一 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窑变黑釉最具有道的意蕴,看似虚无,但瞬间又能幻化出曜斑、鹧斑、 褐斑等不同层次、不同形状的斑纹,又可以收回幻化的一切,它如同宇宙中具有吞吐星球能力的黑洞, 彰显着自然界的神奇。图 3 窑变黑效果铁系窑变釉在还原气氛下的变化很神奇,神奇中带来的是惊喜。铁红晶花(见图 4)、雨滴斑(见 图 5)、鹧鸪斑(见图 6)都是铁的幻化所成,窑变赋予釉面上的景象是最无规律、最随机的,从哲学 的角度来理解,颇与老

10、子所描述神物的天马行空相似,道之为物,唯恍唯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 不见其后”。铁红晶花、雨滴斑、兔毫、茶叶末、鹧鸪斑等斑纹的边界和形状从确定到虚幻、从二维 到三维、从单一到繁杂、由聚集到离散,内在变化多端。浅层的斑纹形状单一,没立体感;釉体深层 斑纹则深而隐,更显神秘。而陶坯的介入,强化了这种变化。铁系窑变釉中铁红晶花与兔毫的釉底色 都不够黑,唯有油滴釉的底色是深黑的,釉的底色不同呈现出来的境界也大异,还原气氛越浓,三价 铁变二价铁越多,釉色就越黑,但斑纹也越容易消失,因此油滴釉是最难能可贵的。图 4 窑变铁晶效果图 5 窑变雨滴效果图 6 鹧鸪斑窑变效果窑变岩斑釉(见图 7)釉层相对较薄

11、且不均匀,釉层的物理空间被压缩,但其化学空间却通过拉开 坯釉间酸性系数的差值,向坯体作了延伸。釉的高碱性加上还原气氛的作用,提升了窑变的丰富程度。 薄釉处坯与釉的反应剧烈,丰富多变,并更易显示出来。由于以陶坯为载体,在肌理与色调上与厚釉 处形成反差,坯与釉共同作用形成的窑变,整体效果随机自然、耐人寻味。图 7 窑变斑岩效果从表面效果来看,即使不施釉,火也会在作品表面留下痕迹,这也是盐烧、柴烧迷人的部分(见 图 8)。盐气或灰烬与土的自然结合,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烤制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 富的自然灰釉;熔化或未熔化的木灰,在其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 曾驻足

12、过的痕迹,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其色泽自然、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自 然而无粉饰之气,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巧夺天工、自成机杼。其道法自然,具自然无 为的美,有返朴归真、法天贵真之奇。由于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 的细节而被呈现,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无为的美感。这些窑变效果道法自然,高度契合了 陶艺创作对个性自由追求的人文情怀,这也应和了道家文化的价值观。图 8 盐柴烧窑变效果4 结语所谓的美不过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感知,事物可以是具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具形的往往是 表面浅显的,而无形的往往藏在灵魂深处。审美的智慧在于感知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对陶瓷窑变的认 知也是如此。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象无形、大道无名。陶瓷窑变现象,其高度契合了崇尚自然、 与道合一为特征的道家哲学体系和美学理想,“道”是万物发展的必然和规律。“道”是绝对的,是 “自己如此”,“自然”即“道”。窑变之道,道法自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