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394728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05940(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 录1总 论51.1概述51.2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51.2.1编制原则51.2.2编制依据61.3项目建设目标61.3.1示范园区定位61.3.2发展战略61.3.3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71.4研究结论72项目投资环境及建设必要性82.1投资环境分析82.1.1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背景82.1.2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和空间布局92.1.3铜陵市经济发展及城市发展战略122.1.4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部署132.2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建设背景162.3项目建设必要性193项目建设环境条件及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2

2、03.1自然条件203.1.1地形、地貌203.1.2气象213.1.3水文223.1.4地质223.1.5地震223.2工程地质233.3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设计说明243.3.1规划依据243.3.2项目概况243.3.3用地性质与功能定位243.3.4设计指导思想、原则253.3.5道路交通及功能布局263.3.6建筑设计264环境保护、安全卫生和节能264.1环境保护264.1.1编制依据及执行标准264.1.2环保的意义274.1.3污染分析274.1.4污染控制措施274.2安全卫生284.2.1安全284.2.2卫生284.3消防284.4节能285组织机构和人员编制295.1组

3、织机构295.2机构职能295.3管理措施配套305.4人员来源及培训316建设工期和进度安排316.1建设工期316.2进度安排317工程招投标327.1概述327.2发包方式327.3招标组织形式337.4招标方式338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和还款计划348.1投资估算348.1.1编制说明348.1.2编制依据348.1.3估算包括的主要内容348.1.4有关问题的说明358.1.5工程投资估算358.2资金筹措及还款计划358.2.1资金筹措358.2.2还款计划358.2.3还款资金来源359经济效益预测及财务评价369.1收入预测369.2运营费用估算369.3财务评价指标369.4经

4、济效益及财务盈利能力评价3710结论及建议3910.1结论3910.2建议3911投资估算表391 总 论1.1 概述项目名称:安徽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建设工程建设地点: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承办单位:铜陵市清源置业有限公司可研报告编制单位:铜陵华诚工程造价咨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概况:铜陵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基地位于铜陵市承接产业示范园区,地块北邻永新路,西邻坝北路,东邻纵八路,南侧与规划道路相邻,范围内地势较为平坦,用地内部绿化条件良好,环境品质较高。地块内拟规划建设用地面积约为775亩,其中西侧与坝北路、永新路相邻约400亩用地,南侧与纵八路、永新路相邻约280亩用地为预留用地。本次建设用地

5、面积约127亩。拟建创业园综合服务楼,标准厂房和金利电子、松成电子、凯顺生物三家企业生产用房,建筑面积180000平方米1.2 报告编制原则及依据1.2.1 编制原则(1)以国家和安徽省及铜陵市有关法令、法规和标准为原则,以安徽省、铜陵市有关部门的批文、批件为依据,在铜陵市相关规划文件指导下深入研究方案、合理规划项目、科学估算投资,满足国家有关部门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深度的要求。(2)依据园区总体发展规划,在工程技术和工程经济科学合理的条件下,规划研究各项分部工程,充分注意拟建项目与周边环境在城市空间上的统一和衔接以及在公用设施上的合理衔接和过渡。(3)在满足城市总体规划以及项目整体功能要

6、求的前提下,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和建筑功能优化,充分考虑项目建筑与周边城市建筑物的环境和谐,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使项目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2.2 编制依据(1)铜陵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3)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年)。(4)关于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决定(皖发20102号)(5)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实施方案(皖发20103号)(6)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7)铜陵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江南片)总体发展规划(2009-2030)(8)项目承办单位提供的相关基础

7、资料。1.3 项目建设目标1.3.1 示范园区定位把握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国家战略机遇,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将铜陵示范园建设成为世界级现代化铜产业中心、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循环经济示范区、皖江城市带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创新与协作先行区。起步区发展定位为:铜陵东部以承接产业转移为主的产业新区,以生态水乡为特色的宜居空间,生产服务、生活服务完善的多元活力中心。1.3.2 发展战略(1)铜池一体化,错位发展,打造区域增长极加强与池州联系,重点建立与池州东部新区、省直管江南集中区的一体化对接,充分利用九华山机场的集散优势和江南集

8、中区的现代服务优势,引导产业要素流向铜陵示范园区,创新区域协作方式,针对池州产业基础劣势,打造铜池地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产业基地。(2)立足长三角,放眼全球,全方位、多元化承接产业转移铜陵示范园区肩负产业转型提升重任,高起点、高定位决定了其不仅仅是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还应以更广的视野,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扩大对外贸易与合作,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专业人才,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开放格局,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3)完善服务配套,优化环境品质,提升综合竞争力对于产业示范园区而言,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成功的关键。规划一方面需加强示范园区生态环境建设、研发创意、工业服务配套,另一方面也应充分发挥协

9、调区生态、交通多方面优势,完善为协调区配套的生产服务、商贸流通、品质居住等功能,示范园区和协调区各有侧重、整体发展,提升综合竞争力。1.3.3 投资规模与资金筹措工程总投资:33030万元。其中:第一部分建安费用22748万元。第二部分工程建设其它费用6242万元,预备费1137,建设期利息为2902万元1.4 研究结论(1)项目的建设充分发挥了铜陵市地缘优势和要素成本相对低廉等优势,加快产业载体建设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产业快速积聚,努力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第一站,建成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导区。(2)项目的建设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3)项目的建设是安徽省、铜陵市承

10、接产业转移和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实施产业升级、谋划中部崛起的一件大事,是铜陵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符合国家发展战略要求和铜陵市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探索区域创新发展道路和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具有重要示范意义,项目建设是必要的,也是充分可行的。(4)铜陵市地理区位独特,交通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社会秩序稳定;周边腹地广阔,市场潜力巨大;生产要素供给充裕,综合商务成本较低。项目的建设充分利用和发挥了优势,将有力推进铜陵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 1-1 主要经济指标表序号科目单位指标1总用地面积Ha8.482规划总建筑面积平方米 180000其中标准厂房

11、建筑面积平方米 120700综合服务楼建筑面积平方米 20000金利电子建筑面积平方米14700松成电子建筑面积平方米5600凯顺生物建筑面积平方米19002建筑密度%423容积率2.124绿地率%5工程总投资万元2 项目投资环境及建设必要性2.1 投资环境分析2.1.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设立背景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标志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省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的区域性发展规划,也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而制定的第一个规划,将为安徽省发展带来重大的历

12、史机遇,对实现安徽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皖江城市带承东启西、连南接北,具有环境承载能力较强、要素成本较低、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较好等综合优势,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也是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辐射最接近的地区,规划范围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全境和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辐射安徽全省。国务院要求,规划实施要抢抓机遇,创新体制,完善机制,扩大开放,着力深化泛长三角地区发展分工,创新合作方式,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着力打造产业承接平台,增强产业承载能力,促进产业集聚发展;着力探索科学承接新途径,加快产

13、业结构调整,提升综合竞争力;着力促进创新资源整合,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增强内生发展动力;着力推进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推动劳动力转移就业,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皖江城市带建设成为产业实力雄厚、资源利用集约、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地区有机融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区。根据规划,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战略定位是: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经济总量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现代产业

14、体系基本建立,生态环境更加良好,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在带动安徽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中发挥更大作用;到2020年,示范区整体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以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的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主导产业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居于全国前列,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人民生活富裕,与长三角分工合作、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带。2.1.2 关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总体要求和空间布局(1)示范区建设坚持以下原则市场导向,政府推动。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结合起来,遵循市场规律,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规划引导,支持先行先试,强化政策扶持,建立完善产业转移推进机制,促进各类企业及要素资源向示范区有序转移。主动承接,优化升级。把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结合起来,依托自身优势,围绕发展重点,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分工合作,错位发展。把承接产业转移与加强区域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创新合作方式,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调动承接方与转移方两个积极性,注重区域内科学布局、有序承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