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3940959 上传时间:2024-01-12 格式:DOC 页数:65 大小:6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精品文档资料整理(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码: 第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2013年4月0目 录一、背景分析3(一)中原经济区宏观政策及人才分析3(二)国内历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4二、文献回顾6(一)大学生就业心理6(二)大学生职业期望7(三)中原地区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建议8三、调查方法及问卷统计10(一)调查方法10(二)统计模型的建立与统计结果分析13四、调查结果17(一)职业期望17(二)现实状况20五、原因分析25(一)政府方面25(二)学校方面27(三)个人方面30(四)社会方面32六、应对的策略34(一)建立“智慧供应链”35(二)环境策略(政府的角

2、度)36(三)“生产”策略(学校的角度)38(四)“产品”策略(大学生的角度)40(五)“渠道”策略(企业的角度)42七、结束语45参考文献46附录1:调查问卷48附录2:单变量初步统计结果49附录3:访谈记录56图表目录表1 河南省2007与2012年就业率与收入比较4表2 调查者性别与毕业时间基本情况10表3 变量代码对照表12表4 对您的发展前景持什么态度频数分析表14表5(a) 性别* 最近六个月的平均工资 交叉制表15表5(b) 卡方检验15表6(a) 最近六个月的平均工资-专业的相关性16表6(b) 最近六个月的平均工资-选择工作看重什么的相关性17图1 毕业大学生现实与期望相符况

3、调查18图2 毕业大学生就业地域选择调查19图3 毕业大学生选择工作关注点调查20图4 毕业大学生对发展情景所持态度调查20图5 毕业大学生就业、工作压力调查21图6 毕业大学生就业企业性质调查22图7 毕业大学生生活状况不满意度调查23图8 供应链模型图36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但是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却一直缺少关注。本文以中原经济区建设为背景,通过对中原经济区各高校近几年的毕业生的职业期望与发展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半开放访谈调查,并结合国内外各学科相关理论研究,从而撰写完成了关于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生职业期望与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本调查关注的是中原经济区背景下大学毕

4、业生的就业期望和职业发展状况,综合应用管理学、统计学、市场营销学、心理学科的知识,运用平面描述法、图表介绍法、SPSS模型分析法等一系列分析方法,分析发现了中原经济区毕业生职业发展现状与期望差距大;就业选择趋于理性但依旧倾向发达地区;普遍求稳,创业热情不高;家庭因素影响就业意向等现象。运用人才智慧供应链的思想,分别给政府、企业、学校和毕业生个人提出建议,以求达到就业市场各方利益的最大化,解决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难题。 关键词:毕业大学生 中原经济区 职业发展 人才智慧供应链调查报告形成流程组建团队确定课题进行初步调研问卷调查资料汇总确定调查目的和调查结果对象设计问卷问题试调查老师指导并修改问卷问

5、卷发放和调查运用SPSS软件进行问卷分析形成报告老师指导并修改完善报告查找资料进行走访调查和电话访谈2一、背景分析(一)中原经济区宏观政策及人才分析大学生是国家的潜在人才,是政府、老百姓、纳税人和父母含辛茹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包括财税支持政策、培养和就业的指导政策、公共服务政策、开发工作岗位等等,同时鼓励用人单位吸收毕业生,引导毕业生自主创业,到中小企业就业等。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人,比2012年增加19万人。但是,当前国内经济趋稳的基础还不够稳固,全社会宏观就业压力增大。党的十八大又明确提出,要努力实

6、现就业更加充分,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尤其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可见党和国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视程度之高。继2012年11月国务院批准了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之后,2013年3月7日,国务院正式批复了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20132025年)。这是全国首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航空港经济发展先行区。未来的中原地区将着力于建设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增强中原城市群辐射带动作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形成内陆开放高地、人力资源高地和全国最具活力的内需市场,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成为促进全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发展新的重要动力源。中原经济区的提出和建设,

7、必然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支撑,为中原大学生改善就业环境提供了机遇。但现在中原经济区还存在人才规模与人口总量还不相称、人才结构布局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还不相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与创新创造的要求还不相称、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与人才发展的要求还不相称等问题。另外,中原经济区的发展还需要高层次创新性人才、经营管理人才、高素质技术型人才。只有加快中原经济区的人才建设,才能为中原团经济区的发展提供科学技术上的支撑,推动中原经济区的新型城镇现代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型工业化、服务业的发展进程。(二)国内历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1全国及河南毕业大学生就业状况数据 表1 河南省2007与2012年就业率与收入

8、比较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数量495万559万611万631万660万680万全国高校就业率70%65%68%74%77.8%73%河南高校毕业生数量28.9万32.2万36.5万41万44.6万48.5万河南高校就业率79.03%89.95%76.82%79.1%80.56%76.62%(资料来源:由河南省统计网摘录整理)从表1中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全国的就业率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状态,国家政府部门正采取相应措施扩大就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就业率,但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难以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河南高校就业率明显高于全国,显示河南地区对高校毕业生

9、在量上仍然有较大需求。2012年河南省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8.5万,截至8月1日,已有37.2万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较去年同期增加3万人,平均就业率达76.62%,同比较大增长,实现了“毕业生就业率基本稳定,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人数明显增加”的工作目标(人民网)。但据河南省统计局统计,2011年,河南毕业生就业率超过80%,就业压力有所减轻,但工作满意度总体较低。2大学毕业生实际薪酬与期望的比较根据新浪教育网(2009)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调查中显示,51%的大学生可接受1000至2000元的月薪,1.3%的人可接受零月薪。在这次调查中,不同学历都有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月薪期望随着学

10、历的增高而增高。根据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10年的调查,在针对2008年普通高校应届本、专科生的调查中显示,已签约的学生中,签约月薪在1500元以下的占了13.1%;签约月薪在1500-2000元之间的占了53%。而在对大学生就业期望的调查中显示,期望月薪在3000元以下学生的占45%,其中,期望月薪在“3000至5000元”之间的人占31%,期望月薪“5000元以上”的人占14%。在月薪低于3000元以下的选择中,期望月薪在“2000至3000元”之间的选择比例为31%,期望月薪在“1200至2000元”的选择比例为14%,期望月薪在“1200元以下”的选择为0。通过两组数据的对比,可见期望与

11、实际薪酬之间的差距。在本次调查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似乎有着光环环绕,但月收入却很低,甚至还没有在工厂车间的工人收入高,生活条件很差,有的甚至还住在地下室。应届大学生的工资低于农民工的新闻多次出现在报纸上,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的还有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就业问题、住房问题、恋爱问题、婚姻问题各种压力非常之大,面对这些情况,大学生该何去何从呢?如何实现大学生就业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成功对接,如何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能动作用,成为摆在各级单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难题。3. 河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现状根据本次调查,发现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和企业缺

12、少优秀的人才,另一方面社会和企业普遍怀疑大学生的能力,特别像河南这样没有985、211名校的省份,大学生的能力更是被一些企业怀疑,而中原经济区大学生的能力究竟怎样呢?从麦可思2009年河南省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中可以看到,在35项基本能力中,河南省高校毕业生能力满足度最高的为理解性阅读、数学解法;重要性排前5位的基本能力中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为理解他人的能力,较低的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的能力。河南省2008届本科毕业生五大类基本工作能力的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依次为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管理能力;高职高专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满足度较高的为科学思维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较低的为应用分析能力、

13、管理能力。可见,用人单位、高校、社会以及大学生自身对人才及就业能力的理解有一定偏差,人才培养和使用的对接并不完全准确。二、文献回顾在学术界,对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早已开始,但各个学者在其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以不同视角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所以研究结果也各有不同:(一)关于大学生就业心理从2003年至今,中国社会经历了大学扩招、金融危机等对大学生就业颇有影响的事件,大学生的就业心理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李会勤(2009)在研究中发现,在就业时大学生存在以下五大心理:1.自卑心理。即总以为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消极情感,特别是当应聘受到挫折后,部分大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2.焦虑心理。大学生为

14、自己的前途感到担忧,担心是否会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单位,担心选择是否正确及理想能否实现,表现为紧张烦躁、心神不宁、萎靡不振、意志消沉等。3.依赖心理。他们希望找到理想的工作,却不愿意到处奔波,寄希望于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听候学校安排,或依靠家长四处奔波,缺乏就业主动性。4.不平衡心理。有的同学看到有关系的同学顺利找到待遇好、薪水高的工作,而自己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常常会产生不公平感。从而不正确分析原因而怨天尤人,产生不平衡心理。这种心理使一些大学生在求职中与人攀比,从而丧失了许多被选择机会。5.怕苦的心理。许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就业期望高,工资待遇、交通、工作环境等都列在其选择工作的标准

15、中,他们向往大城市、大机关和高工资又舒适的工作,不愿意到条件较差但更需要人才的边远地区和农村、中小型企业去工作。彭昱(2010)研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不良心理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社会因素。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市场不完备,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和性别歧视。第二,学校因素。学科专业设置不合理,与校外合作不够充分,缺乏就业指导与教育工作不到位,就业心理教育不够深入;第三,家庭因素。独生子女的增多,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第四,个人因素。对自己和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个人能力素质和市场需求不适应,对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二)关于大学生职业期望吴克明(2005)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造成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主要是由于大学生追求预期收益最大化造成的,具体有两方面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