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的作用有哪些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940515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礼的作用有哪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礼的作用有哪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礼的作用有哪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礼的作用有哪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礼的作用有哪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礼的作用有哪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礼的作用有哪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礼的作用有哪些? 试证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贡献有哪些 中国人对情感的重视表现在哪些方面一、周公伦理思想的精英特质(一)周公“德治”思想的精英定位 周公认识到了“德”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德”才作为一个重要的道德范畴而出 现。周公再三讲要“敬德”、“明德”,要“明德慎罚”,就是要实行“德治”。在各种诰词中,“德” 字频繁出现就是绝非孤证。周初,有鉴于夏商两代的兴衰为周的所以崛起和灭商提供理论论证,周公提出了“天命 糜常”的思想,并把“天命糜常”的原因归于统治者是否明“德”,他认为统治者只有崇德、修 德、明德,才能得到上天的庇佑。尚书周书中说:商代的先祖是有德

2、的,所以“天命”归 于商,统治了好多年,后来殷王“不敬厥德”,于是“早坠厥命”。西周的先王是“明德”、 “敬 德”的,所以“天命”就转移到了周。为了保住周的统治地位,使得周的统治得到上天的庇佑, 周公提出了“敬德保民”的“德治”主张。周人所说的“德”的具体含义包含“敬德”、 “保民”两层意思。其一, “敬德”是对“己”,即 如何加强自身的品行修养。周公提出个人德行应以周文王为典范,艰苦奋斗,不图享乐,爱 护人民,这就是周人对“德”的“内得于己”的要求。周公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史记鲁周公世 家: “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 吐晡,起以待士,犹恐失天

3、下之贤人。子之鲁,慎勿以国骄人。 ”不仅如此,周公也要求成 王要修其德,成为“德”之楷模,诗周颂噫嘻载:“噫嘻成王,即昭假尔。率时农夫,播 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此外,还告诫成王要以“德”待物、 待人, “德盛不狎侮。狎侮君子,罔以尽人心;狎侮小人,罔以尽其力。不役耳目,百度惟贞。玩人丧德,玩 物丧志”(尚书旅獒)。也就是说,身怀大德的君王,待人不会轻蔑怠慢。轻慢官员,就 不能使官员尽心;轻慢百姓,就不能使百姓尽力。不贪恋美色歌舞,处理任何事情都会正确 无误;戏弄人将丧失德行,玩弄物将丧失抱负。其二, “保民”。周公确信此“天命”就是民心民力,故而在“敬天”的同时

4、,极力倡导“保民”、 “急 民”、 “康民”、 “裕民”。因为只有实现“保民”、 “裕民”,才能使“天命”不移。周公深刻意识到 做好此事绝非易事,所以他曾一再告诫康叔: “天畏柒忱,民情大可见,小人难保,往尽乃 心,无康好逸豫,乃其义民”(尚书康诰)。而要达到真正永久“保民”的目的,必须在治 国治民策略上进行变易,以免重蹈夏商灭亡之覆辙。此外,周公还对官员提出了无逸、禁酒的要求。周公认为贵族官员也应当努力从事生产 劳动。尚书无逸中记载,“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即不要迷恋于赏玩、 淫逸、嬉戏、田猎之中,让百姓交纳赋税供自己享乐。可见,无逸的伦理要求同样不是对大 众的普遍要求,显然是

5、对贵族、官员的要求。而禁酒的命令中说, “我民用大乱丧德,亦罔 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丧,亦罔非酒惟幸”(尚书酒诰)。即要求官员做到:“我民迪小 子惟土物爱,厥心臧。聪蝗祖考之彝训,越小大德,小子惟一”(尚书酒诰)。事实上, 促使禁酒的另一个原因则是殷亡的教训。“厥或诰日: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于周, 予其杀。又惟殷之迪诸臣惟工,乃湎于酒,勿庸杀之,姑惟教之。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 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尚书酒诰)。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有资格和条件 饮酒者大都是统治阶层,而所以禁酒的原因也是吸取殷亡的教训,其针对统治阶层内部的特 征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德”既是一种伦理规范,又是

6、一种政治准则,周人倡导“德治”,便成为伦理与政 治联姻的标志。清代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周代政治制度与伦理道德间的深刻联系: “其所以析天永命者,乃在德与民二字。文武周公所以治天下之精义大法,胥在于此, 故知周之制度典礼,实皆为道德而设,而制度典礼之专及大夫士以上者,亦未始不为民而设 也。 ”也就是对“民”则要从“保民”、“惠民”入手,做到去荒政,察民情,慎刑罚;“敬德”与“保 民”显然是对贵族和统治集团而言的,并非对大众的伦理要求。(二)周公“礼乐文化”的精英定位 制礼作乐,是周公对中国文化的莫大贡献。从中国文化的角度看,周公制礼作乐,借鉴 于夏商二代,有所选择,有所发展,把夏、商、周三代

7、礼乐文化推向了发展顶峰。所以孔子 由衷地赞叹:“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礼乐文化是中国文化史上出现的第一个 完备的文化形态,而周公是礼乐文化最重要的创造者。而周公所作的礼乐文化有一个基本的指导思想,即“敬德保民”。 “敬德”,是因为“皇天 无亲,惟德是辅”,有德才会得到上天的保佑。 “保民”,是因为“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保 民”实际上就是保社稷、保国家。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 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基本上概括了周公的历 史功绩。周公在“因于殷礼,所损益”的基础上,创立了周礼。左传文公十八年说:“先君周公制周礼日:则

8、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周礼规 定了周代各种政治制度和社会制度:分封制、嫡长子制、严密的宗法制、等级官制,以及许 多礼制,包括伦理道德规范等。它区别了以维护、巩固上下贵贱宗法等级关系为目的,以亲 亲、尊尊为核心内容的等级制度格局。 “礼”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到了“经国家,定社稷,序 民人,利后嗣”的极其重要的作用。礼乐文化是一种制度文化,它的基本特点是,以礼为社 会秩序的基础和核心,明贵贱,辨等级,正名分,一切人和事都要遵循礼的规范和准则。礼 分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五种。五礼的节目繁多,有“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 基本上涵盖了国家、社会和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乐,通常与

9、礼相配合,行什么样的礼,配 什么样的乐。礼乐配合,文质彬彬,可谓尽善尽美。但我们必须明确,在规定了诸多的“礼”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那就是规定了“礼” 的适用范围,即“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礼记曲礼上)。下面我们仅通过对“婚礼”的 相关规定来说明“礼”从其本质和功能上讲是一种对社会精英的伦理要求,而非对社会大众的 普遍伦理要求。关于婚礼,礼记效特牲说:“天地合而后万物兴焉。夫昏礼,万世之始 也。取于异姓,所以附远厚别也。 ”昏义亦云: “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 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所谓“附远”、 “合二姓之好”,都是要使周族与异姓通过婚 姻关系变得亲近起来,形成

10、一种以亲戚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联合,这是西周时期、特别是 其初期的政治需要。 “同姓不婚”之礼制虽然有优生学上的考虑,但从以上的记载中我们不难 看出,其更多的是与政治上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密切相联系,其旨趣也是维护周天子“天下大 宗”地位出发,积极与异姓联姻,巩固周天子统治。正由于西周婚姻具有强烈的政治联姻性 质,因此周人对婚姻之礼十分重视,也特别强调双方家族的政治地位。当然,这种政治联姻 所约束的对象也就是王室和贵族了。我们也承认,在周代的官制中也有婚姻的专职管理人员, 民间的婚姻也因循着“婚礼”的一般规定,甚至在今天我们仍能看到,也就是说,婚礼已经成 为中国婚姻家庭文化的一般伦理规定。但在周公

11、和儒家的思想里,更多的则是强调婚礼的政 治性质和政治功能,对象也显然主要是王室、贵族等。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某种精英伦理 对一定的社会一般成员产生影响而否认其的精英本质。所以,我们应从注重“礼”的精神实质 和主要功能来理解其精英定位。二、孔子之儒家是周公精英伦理的传承者通过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周公的德治思想和礼乐思想都是其精英伦理的表现,而孔子在这两个方面也继承了周公的思想。以下就通过孔子及以后诸学者的论证证明之。孔子本人肯定了他的思想与周公思想的内在关联。孔子讲:“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他自己以周道的继承者自居,并力图复兴周礼。子日:“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

12、彭”(论语述而)。论语述而篇说:“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复 梦见周公!”意思是说,我哀老得多么厉害呀!我很久没有再梦见周公了。又说: “周公之才之 美”(论语泰伯),“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论语泰伯) 在这里,孔子认为周 公的才能和美质谁都比不上,周朝的道德就是最高的道德。孔子在“德治”理论方面也坚持和发展了周公的思想,强调了统治者要“以德”治民。他说: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 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也强调要保民、富民。论语子路篇记载,“子适 卫,冉有仆,子日:庶矣哉!冉有日:既庶矣,又何加焉?日:富之。日

13、:既富矣,又 何加焉?日:教之。”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解释为“庶而不富,则民生不遂,故制田 里,薄赋敛以之。 ”民富之后为何要“教之”、 “以何教之”,朱熹解释道: “富而不教,则近于 禽兽。故必立学校,明礼义以教之。 ”可见,在孔子看来,统治者只有“以德”治民,统治才 会长久,而保民、富民、爱民等思想则是内在于统治者的“德”里。显然,在这里孔子的“德” 实质上是统治者为了实现长治久安之“德”,而非大众之“德”。孔子也在坚持和贯彻周礼,论语先进篇说:“为国以礼”,并且认为只要“上好礼, 则民莫敢不敬”(论语子路),只有“上好礼,则民易使也”(论语宪问)。为此,他要 求人们从语言到行动做到“非礼

14、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论语颜渊)对于那些破坏周礼的僭越行为,孔子 更是痛心疾首,“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面对 “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惶惶然如丧家之犬”地奔走于列国,其目的就是想恢复周礼。论 语子路记载孔子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成也。”论语阳货记载孔子 说: “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杨宽先生解释为: “这是说有人召 我去,难道是徒然白白召我去的?假如有人用我,西周的治道就可以在东方传播了。 ”很明显,孔子讲的德礼也主要是针对诸侯和士大夫的,而非普通老百姓。论语中的 这些论述显然是针对统治阶级的道德

15、要求,而让孔子最不能容忍的行为是统治阶层中对礼的 僭越。而孔子所尊崇的道德楷模周公本身也属于最高统治阶层,也体现出了孔子伦理的精英 定位。孔子以后的思想家大多都认可孔子和周公的伦理思想之间的渊源关系。淮南子要略 说: “有周公之遗风,而儒者之学兴。孔子开宗立派,首创儒家学说,寻根溯源,乃植本奠 基于周公。 ”韩愈实际上也论证了周公和孔子之间的关系。在原道中说: “斯吾所谓道也, 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 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苟与扬也,择焉而不精, 语焉而不详(韩昌黎集原道)。”陕西岐山周公庙保存的

16、一块清代康熙十九年重修周公 庙募缘疏石碑,碑文乃“关学三李”之一的李柏撰写,碑文开头便为: “道生天,天生尧舜, 尧舜以所得于天之道传之禹、汤、文、武,禹、汤、文、武传之周公,周公传之孔子。则是 周公之道,上承尧舜而下启孔子者也。承尧舜,则尧舜无子而周公其子,启孔子,则孔子无 师而周公其师。 ”钱穆先生言: “周公之定宗法,则固兼存天下之万姓百氏,而同纳于此一礼 中,固不限于一姓一宗之私而已也。故孔子虽殷后,亦深契于周公制礼之深义焉。故谓由于 中国传统文化而始产生孔子,不能谓由有孔子而始有中国文化之创造也。”杨向奎先生的宗 周社会与礼乐文明一书中,在谈到关于周公创立的西周礼乐文明与儒家思想历史渊源时曾 写道: “没有周公不会有武王灭殷后的一统天下;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