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3933736 上传时间:2023-08-2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73.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知识管理的发展及其理论知识管理是目前在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企业中得到运用,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一种新的经营手法。它的核心是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它的特点是,把存在于人们头脑中的技巧、经验等知识和存在于计算机中的信息看成是一个统一的经营资源,对它们加以收集、分类和整理,利用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为企业发展谋取利益。一、知识管理的发展过程(一)知识管理兴起的背景20 世纪 90年代中期以后,知识管理首先在美国,随后在西方其他各国企业中得到推广。知识管理的兴起有四点原因。第一,20 世纪 90年代以后,信息技术在美国、日本、 欧洲等工业发达国家发展迅猛,这为人们进行知识传递与知识交流提供了更加迅捷、方便的

2、手段。第二,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了不景气。为此,美国企业采取了业务流程再造、结构重组等手段,进行了包括中间管理层在内的大规模的人员解雇。中间管理层的大量解雇,造成了严重的知识外流,对企业内部的沟通产生了负面作用。此外, 专业人才的跳槽日益频繁,也加重了知识外流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企业开始普遍意识到保护知识,遏制知识流失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知识资产的重视程度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三,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信息化投资开始显现出明显的效果。信息技术不仅作为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手段,而且还作为创造价值的手段,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第四, 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人们

3、提供了新的交流手段,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信息泛滥的问题。很多企业建立了知识共享的平台,但太多的知识使人们不知道有价值的知识在哪里、如何找到有价值的知识,当然更谈不上如何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这就有了对知识加以分类、整理和更新的必要。也就是说,有了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必要。(二)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过程与知识管理有关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 世纪 60 年代。 但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是一种竞争资源,并将知识管理作为一门新的领域加以研究,则是20 世纪 80年代中期以后的事情。20 世纪 80年代中期,欧美学术界开始认识到知识是一种重要的竞争资源。人们对信息技术的增效作用非常重视,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加人

4、们的知识数量,以进行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如何开发机器设备,使之模仿人的思维(人工智能)等方面。日本经济评论家(现任经济企画厅长)界屋太一出版了知识价值的革命。这本强调知识作用的书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欧美各国产生了较大的反响。20 世纪80 年代末,知识管理这个术语开始普及。1989 年美国召开了知识资产管理研究会。同年, 在欧洲开始启动国际知识管理网络。到了 90 年代初期,美国一些先进的咨询公司开始在公司内部开展知识管理活动,美国、 日本、 欧洲的一些先进企业也开始有选择地推进知识管理。这个时期,美国学者彼得圣吉 出版了第五项修炼(The Fifth Discipline),提出了学习型组

5、织的概念。20 世纪 90年代后,计算机网络在西方各国白领部门迅速普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效率,也作为创造价值的手段,开始发挥作用。这个期间,在知识管理领域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论文,为今天的知识管理奠定了理论基础。首先,1990年,哈默(Gray Hamel)和普拉哈拉德(C.K.Prahlad)发表了有关企业核心能力的一系列论文,提出员工的技巧、经验等知识构成企业的核心能力的观点,并指出企业竞争力在于创造核心能力。1991年野中郁次郎(Yukujiro Nonaka)发表了题为知识创新型企业的论文。 这篇论文揭示了日本企业利用员工的隐性知识进行产品开发的过程,给美国企业带来很大的震动。1993年

6、彼得德鲁克出版了后资本主义社会的著作,并在书中宣告人类社会正处在知识社会的大门。1995年野中郁次郎与竹内弘高出版了创造知识的企业,对知识管理做出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1996年以后,联机软件Groupware、企业内部网迅速普及,与此相呼应,在以美国企业为首的西方企业中开始掀起知识管理的热潮,在学界开始形成知识管理的研究圈。一般认为,知识管理研究是由野中郁次郎等日本学者引发的,但后来美国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超过了日本学者。目前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美国都占据着知识管理的领先地位。美国在短期内成为知识管理研究的领导者,与它的信息技术发达、企业内部网和联机软件 Groupware的普及

7、,以及它是电子社区的发源地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二、知识管理的主要理论(一)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知识有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两种类型。隐性知识是指主观的、难以用语言和形式表达的知识,显性知识则是指可以用语言表达的客观的知识。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知识转化有四种形式(见图1) 。共同化是指通过共享经验去创造隐性知识,以及获取他人的隐性知识的过程。 外在化是指通过对话以及共同思考,将隐性知识用明确的概念表达出来,成为显性知识的过程。组合化是指对不同的显性知识加以组合,由此产生新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内在化是指通过学习将显性知识体化到人的过程。这四种形式的知识转化都带来知识创新。在知识创新

8、过程中,外在化和内在化是最关键的两个步骤。 因为外在化可以使属于个人的知识为他人共享,成为组织的知识,而内在化则可以使显性知识体化到每一个员工,从而提高整个组织的知识储备。隐性知识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共同化(触发场)外在化对话场)内在化1(实战场)组合化1(系统场)显性知识M,性知识显性知识 显性知识*图1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野中郁次郎于1999年又提出了 “场理论”,进一步充实了知识转化理论。“场 理论”认为,知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而产生的。他把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并产生相互作用,以及人与环境之间发生关 系并产生相互作用的环境、条件、场所以及机构总称作“场

9、”。把产生共同化过程的环境称作触发场,把产生外在化过程的环境称作对话场, 把产生组合化过程 的环境称作系统场,把产生内在化过程的环境称作实践场。“场”对知识转化以及知识创新具有重要作用。“场理论”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的交流的基础上,认为计算机网 络技术上只能产生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而不产生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转化。但 是,在实际当中,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人们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因此, 也可能实现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以及创造新知识。(二)知识市场理论知识市场是达文波特和布鲁塞克在Working Knowledge中提出的一个概 念。所谓知识市场是指在企业内部进行知识交换、知

10、识传递、知识积累、知识创 造的机构。知识市场由知识创造者(卖方)、知识消费者(买方)以及信息组成。根据人与知识的联系,以及进行知识交换的手段,可以将知识市场分成四个 模式。第一种模式是,人与人通过面对面的方式进行知识交换的模式。在这种模 式的知识市场上进行交换、流通的知识一般是隐性知识。这种模式的知识市场有 正式会议、非正式会议、培训、学习班等。具优点是能够充分吸收和获取他人的 隐性知识,但缺点是不适用于全国化、全球化的企业业务活动以及知识交换的成 本较高(集中、时间成本)。第二种模式是,人与人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知识交换的模式。 具体来讲,是 指通过企业内部网等计算机网络技术手段共享知识的模式

11、。在这种模式的知识市 场上进行交换、流通的知识一般也是隐性知识。在这种模式的知识市场既可以进 行一对一的知识交换,也可以进行由多数人参与的知识交换(比如电子社区)。虚拟团队、实践社区、专家网络等都是建立在这种模式的知识市场之上。第二种模式的知识市场有电子邮件系统、电视会议系统、电子会议室、Voice mail 等。其优点是不受物理的时空限制而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共享隐性知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隐性知识的成本低;另外, 这种模式的知识交换比较适用于新的工作方式,如弹性工作制度、自家工作等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非面对面的新的工作方式。其缺点是不能充分吸收他人的隐性知识从而导致在交流中有可能遗漏较多的隐性

12、知识。第三种模式是,人们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自主地进行知识交换的模式。具体来讲,是指人们借助数据库、内部网等手段存储、检索和运用知识的模式。在第三种模式的知识市场上进行交换的知识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第三种模式的知识市场有数据库、主页、各种检索软件、各种解析软件、具有自动更新、通知机能的软件、知识地图等。具体的例子有,利用数据库和各种软件,可以把隐性知识显性化(外在化),也可以组合不同的显性知识(组合化),还可以从学习中得到启示(内在化)。这种模式的知识交换(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具有超越时空限制,知识交换成本低的优点,但也有缺乏安全感的缺点。第四种模式是,人们采取面对面的方式自主地进行知识

13、交换的模式。这是一种传统的知识交换模式。在第四种模式的知识市场上交换的知识既有显性知识,又有隐性知识。第四种模式的知识市场有图书馆、知识咨询机构、传统的文件管理库等。 它的优点是知识交换很安全,缺点是无法实现完全的知识共享(由于资料有限) ,以及获取知识的时间成本大。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认为,在计算机网络上只产生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组合化)。但是,在实际中,通过计算机网络,不仅能够促使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也能够促使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这是知识市场理论与野中郁次郎的知识转化理论的不同之外。知识市场理论认为,在不同模式的知识市场上产生不同形式的知识转换。在第一种模式的知识市场

14、上,产生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而且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程度较深。我们把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叫做深度共同化过程。在第二种模式的知识市场上,也产生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但由于不是基于面对面的方式,因此这种知识转换的程度不如第一种知识市场上的知识转化程度深。 我们把这个知识转换的过程叫做超越时空的共同化过程。在第三种知识市场上,产生三种形式的知识转换,即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组合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内在化),以及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外在化)。其特点是超越时空限制,外在化的过程是自动的(软件自动地用数据进行分析,变成显性知识)。在第四种知识市场上,也产生与第三种知识市场

15、相同的三种形式的知识转换: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组合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换(内在化),以及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外在化)。但它的特点是不能超越时空限制,另外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换也不是自动的。不同模式的知识市场上,产生不同形式的知识转换。而且这些知识转化在不同模式的知识市场之间也可以互相转换。比如, 当人们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会议)产生了共同的隐性知识后,把它整理成文字(比如文件、论文、书籍),就可以使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外在化)。如果再将它登录到计算机网络上的资料库上, 通过互联网使它得到传播,就可以扩大知识共享的范围。如果通过电子会议室等技术手段做进一步的交流,就可能获得新的隐性知识(内在化)。最后,如果这些平时只在电子会议室上进行讨论的人能够聚在一起面对面的讨论,就可能加深相互之间的理解,产生更深的、共同的隐性知识 (责任编辑周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