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快递“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3919841 上传时间:2022-11-2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快递“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7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快递“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7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快递“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快递“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高考语文 作文素材快递“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假课文”里如何学到“真知识”?【素材回放】 2017年3月以来,小学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被指杜撰事件引发了部分教师和家长的热议,甚至被质疑是“假课文”。对此,人民教育出版社办公室的杨姓工作人员3月14日对记者说,人教社已经向教育部写了相关的情况说明,课文绝不是杜撰的,有相应的文章来源。对爱迪生救妈妈这篇课文真实性的质疑,其实在数年前就已经出现。尽管相关方面回应称,绝非杜撰,有相应的来源。可从各方提供的证明来看,其中核心细节的失实,恐无多少疑义。该篇课文主要说的是,爱迪生7岁那年,妈妈得了阑尾炎,由于来不及上医院,家里灯光又昏暗,他就想出了用镜子聚光的办法,使妈妈手术成功。可1847年出生的爱迪

2、生7岁那年是1854年,而世界上第一例阑尾炎手术是1886年,也就是说,爱迪生小时候,根本还没有阑尾炎手术。事实上,这些年有关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假课文”之争,还有不少。爱迪生救妈妈一文面临的尴尬,不过是一个缩影。有网友甚至总结了一份“那些年教科书中的虚假故事”的名单。尽管这些质疑都尚待权威确认,但教材中的课文面临如此多的质疑,本身就是一件应该被足够重视的事。2009年,就有媒体报道,有语文教师总结了语文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其中主要分四类,一是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如爱迪生救妈妈;二是缺少童心,扼杀儿童天性;三是思想不符合现代观念;四是随意改编戕害经典。至于无作者名字、无出处、无发表时间的“三无

3、”文章,更比比皆是。数年过去,从一线语文教师的反馈看,这些问题,或依然多多少少存在,质疑仍在继续,受到质疑的课本,也继续留在教材里。语文出版社社长王旭明在谈及教材中的“假课本”问题时指出,对于存疑的课本要考虑当时的时代背景。的确,一些语文课本乃至教材的编写,都有着特定年代的意识烙印。其中既有客观条件下的“无法辨伪”,恐怕更有主观意识偏差下的“将错就错”。有理由相信,我们应该过了那个依靠真实性存疑的课本,来向孩子进行“善美”教育的年代。可问题在于,为何时代背景变化了,相关的疑问愈发不可回避,纠错却仍如此之难?其中的阻力或是“客观原因”到底在哪?【素材解读】给予孩子怎样的教材,最能体现成年人究竟想

4、呈现给孩子怎样的启蒙教育。教材不是不能“讲故事”,不是不能有“童话”,可像爱迪生这样的非虚构人物,在教材中却被“童话”式加工再现,无疑欠妥。从小的方面来说,他影响的是孩子对于历史人物的准确认知,从大的方面而言,这事关我们向孩子传递怎样对待真假的态度。而当“真”的底线不能被恪守,又何以能期望传递给孩子真正的“善美”?现实中,往往有不少成年人感叹,在经历多年的“自我教育”后,才忽然发现自己原来被课本上的一些“故事”骗了很多年。这种后知后觉的社会性“领悟”显然是沉重的。而要让下一代不再重复同样的教育历程,最好的办法,只能是对于存疑的课本进行重新审订,让一切价值观的传递,经得起常识的检验。唯有如此,才

5、能真正树立教材的应有权威。这是具备常识的成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当然,教材“不说谎”,尊重常识,仍应该是一本合格教材的最基本要求。【适用话题】科学 准确 真实 严谨 教材需要一场有关常识的检验童话的归通话,知识的归知识 语文不是历史 教材可以批评但不要炒作 当懵懂的孩童成长为能辨识真假的成人时,又该怎样看待当初的谎言呢 【素材锐评】 “假课文”载不动真知识确实有些尴尬,这几篇课文大抵都要教人真善美,然而其所依赖的事实却是假的,没有比这更突出的矛盾了。也许看完这些文章,有孩子会觉得爱迪生勇敢机智,被父与子的信任与坚持感动,认为华盛顿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但倘若此刻有谁不合时宜冒出句“假的!”,他就可

6、能会感到无力,好像除了摊开双手翻个白眼外,没其他事可做了。道理是好道理,但怎奈何它是由假而得的。拿童话、小说等虚构性作品来开脱,说编造的东西也能给人启示和力量,确实无法反驳。但也没必要去反驳,前提都不一样。虚构作品前,读者往往做好了心理建设,清楚真假界限。而这些课文,摆明想要用事实教育人,我们默认确有其事。爱迪生,华盛顿,父与子,是活生生的人,文章作者编排他们的生活,已经脱离了热乎乎的事实范畴,几乎像用榜样之名行欺骗之实了,尽管可能出于好心,然而好心不包打一切。事实上,真正使我们疑惑的是,教材编选为何没能把好关,把史实和科学的准确性置之度外,让这些文章堂而皇之地变为课文?据人教社办公室的工作人

7、员称,文章不是杜撰的,有相关依据。至于依据具体是什么,他留给了大众一个想象的空间。何况,据他所言,课文不是人教社一家在用,还有很多家出版社在用。似乎在说“法不责众”“不能只怪我”的意思。教材可不可以出错?当然可以了,没有人能要求什么十全十美。认识真理是一个过程,知识必定会更新,当课文出现了它的局限性,被淘汰掉也可能是它躲不过的宿命。无论如何,教材已经发行并使用。有的老师见解不错,指出也许可以借此鼓励小学生“尽信书不如无书”,培养他们跳开教材探寻真理的兴趣和本领。只不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很讽刺,也有点阿Q式的意味。要从“假课文”里学“真知识”,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们看到,有悖历史科学的文章会被更改,乃至替换或消失;要让他们看到,假的终究会被纠正,真理永远须我们捍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