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分析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3913516 上传时间:2024-02-05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分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主要学习理论与教学模式的分析 本章主要内容:(1)了解一些主要的数学学习理论或教学模式的以及相应的教学过程特征;(2)知道这些学习理论或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优缺点;(3)能用这些基本的数学学习理论或教学模式对课程实践做简要的分析。 本章核心概念:程序教学模式、发现学习理论、探究学习理论、再创造学习理论、范例教学模式。 本章重点知识: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理论的基本特点、程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主要特征、运用要求及其评析、发现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主要特征、运用要求及其评析、探究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主要特征、运用要求及其评析、再创造学习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主要特征、运用要求

2、及其评析、范例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基本流程、主要特征、运用要求及其评析。 本章重点能力:(1)能分析和辨识一些典型案例所主要运用的学习理论或教学模式以及相应的教学过程特征;(2)能根据相应的学习理论或教学模式要求进行教学设计;(3)能用实例分析五种不同的学习理论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运用时的基本要求。 本章重点提示:(1)对五种学习理论的认识,重点要从其相应的理论基础入手;(2)对五种学习理论的掌握,关键在于能知道并掌握其相应的教学流程;(3)对五种学习理论的运用,基础在于能把握在教学中运用时的一些重要的要求;(4)五种学习理论的分析,主要能从其不同的有缺点展开。 本章重点辅导: 1程序教学最早源

3、于20世纪30年代的自动的教学机器,它是由美国奥亥俄州立大学的普雷西设计的。程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程序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直线式程序、衍枝式程序、莫菲尔德程序。要了解这三种模式的基本含义。这三种模式有基本相同的流程,即解释、显示问题、解答。程序教学模式几个特征分别为积极反应、小步子、即时反馈、自定步调。掌握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掌握程序教学的主要优缺点。 2发现学习源自于“启发学习”,就是指学生不是从教师的讲述中得到一个概念或原则,而是在教师组织的学习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它的理论基础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最早起源于完形说,即格式塔(Gesta

4、lt)理论。学生在学习时要掌握发现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及其特征,即创设情境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总结运用;它的特征有以下几点:第一,发现教学模式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提倡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主动获取知识;第二,发现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学习的认知过程,重视认知结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独立思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第三,发现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作用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而是促进学生积极地去思考并参与帮助学生知识的获得。掌握发现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的主要优缺点。 3探究学习最早源于20世纪初的以经验哲学为基础的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5、就用“主动作业”的课程形态来实施其所倡导的“做中学”教育思想。探究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以杜威、施瓦布、萨其曼等学者关于探究学习的论述。它的基本流程是:设置问题情境提出假设获得结论反思评价。探究教学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强调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参与、卷入和经历分析与认识的过程;第二,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活动是学生与情境主动作用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第三,强调学习过程的开放性。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广泛地与他

6、人合作、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在学习活动期间会遇到很多不可预测的瞬间。掌握探究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的主要优缺点。 4再创造学习源于弗赖登塔尔的观点,即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若干步骤的最重要的特征还在于“再创造”,它包含两层含义:其一,学生的学习并不是简单地接受,并不是一个被动地获取数学家们已经发现和创造的那些概念、命题、法则、方法等等,而应具有实践性活动的特征,是学生自己的一种“创造”过程数学化;其二,这种实践性的活动并不是要求学生去模仿或重复数学家们发现并创造数学的过程,而是要求学生将那些已经被发现或创造的数学作为实践性活动的任务,让他们自己去“再发现”和“再创造”。再创造学习理论

7、的理论基础是弗赖登塔尔创立的“数学现实”教育思想。再创造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就是“数学化”的过程。数学化的过程可先后分两个层次:水平数学化和垂直数学化,即首先要将现实问题转化到数学问题,即要发现现实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对这些成分做符号化处理,这是水平数学化。当问题一旦转化成或多或少具有数学性质的问题时,再从具体问题转化到抽象概念和方法,建立数学问题与数学形式系统之间的关系,这一过程是垂直数学化的过程。概括起来是:呈现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发现规律反思修正解决问题。它的特征:第一,“发现法”是处于较低层次的一种“创造”活动,而“再创造”是一种高层次的创造活动,它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第二,“

8、发现法”教学中,学生学习任务就是让学生去发现这些一个又一个客体,而“再创造”教学的基础是数学现实理论,认为数学学习是由客观世界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现实”互相作用融为一体的过程,数学学习的任务是不断丰富和提高学生所拥有的“数学现实”。整个过程,学生始终处在主动、积极、创造的状态之中,使得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掌握“再创造”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以及它的主要优点。 5范例教学“范例教学”是指在一组特定的知识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最基础的、本质的实例(或称范例),通过这些实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举一反三,获得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范例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是范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之一。它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基于“教养性学习”的教育思想。范例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是:以范例阐明“个”的阶段以范例阐明“类”的阶段以范例理解规律性的阶段以范例掌握关于世界和生活的经验阶段。掌握范例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以及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即第一,选取的范例要具有较好的示范性,第二,选取的范例要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结合。了解它的主要优缺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