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388009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范文模板 可修改删除撰写人:_日 期:_从肯德基进入中国论文化冲击与融合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的流通已经跨越国界,但由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消费心理差异,必然阻碍国际品牌的宣传和流通,肯德基是美式快餐的代表,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军中国市场,其企业在广告宣传中既保持自身的特有的文化,又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符合中国消费者心理。让我们从肯德基的成功来探究异域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关键词:肯德基 广告宣传 店面设置 本土化 文化冲击与融合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的交流也相应的越来越频繁,日益密切的文化交流对各国文化的影响大有不同。广告作为文化交流的

2、重要载体,是经济与文化的结合体,其在推销商品的同时也在传播这文化。1927年,戈公振在中国报学史中说过,“广告为商业发展之史乘,亦即文化进步之记录”。毫无疑问,广告在追求商品利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的进步。文化是个很复杂的系统。人类学家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个人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习惯 克莱德.克鲁克洪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第126页,浙江人民出版社。成功的广告往往蕴含了浓厚的时代文化底蕴,是时代文化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间的商品流通已经跨越于各个国家。各个国家为了争夺世界市场,推销本国的产品,采用

3、各种方式和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而利用广告将本国产品推向国际是其一个极为重要的促销手段。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辉煌文化的泱泱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断发展与完善,对外开放中的经济活动愈来愈多,世界著名品牌的企业都争相进入中国,拓展自己的疆土,但由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必然阻碍国际品牌的宣传。但是肯德基美式快餐的代表,却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我们进军中国市场并占有一席之地。究其原因,肯德基的广告融合了中国文化,契合了消费者的心理,不仅使自身获得了成功,同时也为其他企业提供了范例。今天我们就从广告的视角来谈论肯德基进入中国后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广告在跨文化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冲击。

4、广告是传达说服性信息的艺术,它具有经济和文化的双重功能。近20年来,肯德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国的各个城市,热衷于肯德基的人以80后,90后及21世纪新生代为主,其中夹杂着70年代和其他年代的人。肯德基以更贴近儿童的经营理念(如为儿童准备专门的儿童套餐,玩具和游戏场所)走进中国人的生活。随着中国新生代对肯德基等西方快餐店的追捧,西方文化也悄悄在中国人心中生根发芽。肯德基也似乎正要成为中国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融入中国人的方方面面。试想13亿人民放弃馒头油条,早餐只吃肯德基,这是一种什么场景啊!据说在有的地方,肯德基的优惠券甚至印进了小学生的课本最后。肯德基在进入中国市场的同时更多的是文化的渗

5、透。广告是一种文化传播,广告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优秀的广告中往往承载着国家的文化精髓。随着全球化的到来,西方文化蜂拥而入,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青年的思想观念从守旧走向求新,从重复走向变革,从趋同走向求异,从盲目走向怀疑。这也为肯德基等品牌进入中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肯德基最初进入中国的时候,引进了西方式的全新的快餐服务体系和餐饮理念,在其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其中蕴含的美国模式也影响了世界。例如在我国奥运会期间推出了以中国国球“骨肉”题材的广告:一场乒乓球赛,用肯德基饮品的包装做成的球台,双方用一个大盘子代替球拍。我们知道乒乓球是中国的国球,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么宣传,既昂扬了中国人的斗志又有一种美

6、式幽默暗含其中,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美式文化。今天,美国文化已经在我们身边的各个领域存在,影响着我们如肯德基等,这些非常浅显的,没有任何异样感的“美式生活方式”其实都在无形之中支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西方产品在进入中国的同时,带来的更多是文化的内涵,在其广告中得以显示。在爱德华.赫尔曼和罗伯特.麦克切斯尼看来,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全球媒体的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跨国公司及其广告起了“核心作用” 刘泓 编著 广告社会学第240页,武汉大学出版社。我们去看广告,要十分清醒的看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看到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冲击,我们要有批判的眼光和态度去看待西方文化对我国的影响。肯德基进入

7、中国带来的文化的融合,也是它在中国占据一席之地的关键。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只有站在理论的高峰,才能站在时代的高峰上 李建立 编著 广告文化学第1页,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我认为广告也是如此,肯德基进入中国它的广告文化就站在了文化的理论高峰上。肯德基品牌的本土化战略理念在电视广告中最大的表现便是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入乡随俗”的店面设置 。1999年一向以美国文化、美国风格著称的肯德基,首次打破全球惯例,“入乡随俗”换上了整套中式装修。位于北京前门箭楼古城墙附近的肯德基中国第一店,装修后以长城、四合院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为主要基调,辅以天津和无锡彩塑泥人、山东潍坊风筝、山西皮影、民俗剪纸和民间布制

8、手工艺装点各层餐厅。在前门餐厅三楼的空间内,还特意布置一个文化长廊,免费不定期展出民间艺术家们的作品 当代经济管理科学2010年第4期。西式的餐饮配上独具中国特色的店面修饰,别是一番风味啊!肯德基在餐厅布置的本土化还体现在:尽管所有肯德基餐厅外观的装饰基本相同,但内部装饰却各有特色。每个肯德基餐厅都会根据其周围地区的文化特点,本地区就餐人员的口味来选择装饰画,所以各店又有各店的风格。让人们在品尝异域食物的同时又感受着自身文化的氛围,让顾客有一种熟悉又自然的感觉,乐于接受,乐于享受这种意境!情感融入是肯德基电视广告宣传在中国能够深入人心的制胜关键。情感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生存的意义所在,中国人

9、重家,重团圆,重感情。可以说,传统中国农业社会的生活形态是孕育“人情文化”的温床。肯德基巧妙地将情感表现融入产品宣传,将亲情、爱情、友情与产品牵线,将产品的特色融于简洁的系列故事情节中,让人留下美好的记忆。大约80%90%的肯德基电视广告采用了“生活剧场”式的形式,肯德基的一位广告创作主管认为,广告不仅是对产品和活动的宣传,还应该反映消费者在真实生活中与品牌的情感联系。所以,肯德基开始尝试制作拍摄“生活剧场”式的系列电视广告,以一个普通人家为背景,让这一大家庭内的老少人物分别作为主角,用生活化的方式“讲述”中国老百姓的快乐美食故事,让广告反映人们每天的日常生活,让消费者从广告中看到自己生活中的

10、故事在广告中显现,具体、生动地表现肯德基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如在肯德基全家桶“不约而同”篇中,用充满温馨的笔调描写了这么一个温暖的下午:一个中国普通家庭,由三代人组成包括爸妈,女儿、女婿,儿子、儿媳,孙子组成。他们在各自回家的路上,不约而同购买了“肯德基全家桶”作为晚餐。其中有一个潜在的背景就是,一个住在一起的大家庭。这样的大背景就是中国家庭的特点之一。一个传统的中国家庭对肯德基表现出一种接纳,也可以理解为肯德基走进了中国普通的百姓家庭。这实际上就是广告主希望得到的效果。时尚、流行文化的跟随是肯德基永不落伍的关键。肯德基进军中国,首先就将消费目标群锁定在了年轻一代的身上,独具慧眼的意识到这巨大

11、潜在的消费群体。年轻人对新事物感到新奇,对时尚潮流紧追不舍,渴望自我个性的张扬。饮食文化现在成为了一种时尚。例如在葡式蛋塔诱惑篇中,美味的诱惑终究战胜了少女对身材保持的要求,面对如此美味,所有一切都抛到脑后。“我的自然新主张少点修饰,多点自然。少点束缚,多点自由。”这些广告成功的吸引了众多的年轻人。让我们新一代的年轻人在跟随时尚和流行中彰显自己的风采,此举更是深得青少年的喜欢啊!肯德基抓住了中国人的饮食口味。如“老北京鸡肉卷”、 “川香辣子鸡”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肯德基不断推出的产品有意无意间都在围着中国人的口味打转。如老北京鸡肉卷”融入篇,“是中国味儿!”“够流行!”肯德基将流行与中国味卷在

12、了一起。既挖掘出中国的传统文化又融入流行文化,让中国人乐于接受。从理想的效果来说,广告的目标是实现人的一切冲动、愿望和努力的程序化的和谐。任何耗资巨大的广告,都精心构筑在已经验证的公众的陈规定见或成套的既定态度上,正如摩天大厦是建立在基岩之上一样。任何受欢迎的广告都是公众经验的生动有力的戏剧化的表现 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第283页,商务印书馆。美国评论家波特在分析现代广告的文化功能时说:“广告对社会的影响,目前已发展到可以与拥有悠久传统的教会和学校相匹敌 。广告支撑了各种媒体的发展,在大众兴趣的形成上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可以说,广告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 小林太三郎,新型

13、广告第36页,中国电影出版社。肯德基进入传统文化浓郁的中国,之所以取得这么大的成功,广告无异于起了巨大的作用。肯德基在地域辽阔的中国还应结合不同的地域文化,做出更有自己产品特色的广告,以吸引不同地域的消费者。参考文献:克莱德.克鲁克洪著,高佳等译,文化与个人 浙江人民出版社刘泓 编著 广告社会学 武汉大学出版社李建立 编著 广告文化学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加马歇尔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 商务印书馆小林太三郎,新型广告 中国电影出版社倪宁 广告学教程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 1 页 共 1 页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搜集,版权归原作者所以若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与本上传人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