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总结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3877925 上传时间:2023-09-27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总结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总结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1. 土地:土地是地球陆地表面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及人类活 动结果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自然经济综合体,其性质随时间不短变化。2. 土地资源:指在当前和可预见将来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3. 土地的属性(一)土地的自然属性:1.生产性2.整体性3.面积的有限性4.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5.时间变化性6. 土地资源的再生性与非再生性(二)土地的经济社会属性:1.社会性2.资产性3.权籍性4. 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综合性和多科学性关联性与复杂性现实性和预测性区域性和全局性5. 土地的功能:养育功能,支撑功能,资源功能,资产功能,环境净化功能,土 地景观功能,

2、土地社会保障功能,土地调控功能第二章1. 大气中可能造成土地资源性质和利用影响的因素较多,最重要的表现为(光/ 光照资源)、(温/热量资源)、(水/降水资源)、(风/风力资源)等几个方面。2. 土地资源的地质地貌组成要素包括(岩石性质)、(地址构造)、(地貌形态)等。3. 水温循环的内因是水在自然条件下能进行液态、气态和固态三项转换的物理性 质,而推动如此巨大水温循环系统的能量是太阳的辐射能和水在地球引力场所具 有的势能。4. 生物的环境学意义?生物对环境的修复作用:利用生物对损坏的环境进行修复的作用成为生物修复 作用。生物修复是通过具有降解功能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的作用,使环境介质 中的污染

3、物得以去除的过程。生物对环境的指示作用:植被对气候、水分、矿藏与盐化等的指示作用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气候变迁或气候带,帮助我们寻找矿藏、浅层地下水、适 于开垦的湿润地段,判断空气中存在何种污染物,了解土壤特性及盐化程度,对 农业生产、营林工作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5.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具有的能同时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生长发育所需的水、 肥、气、热等生活因素的能力。土壤自净能力是指土壤对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通过复杂多样的物理、化学和生物 过程,使其浓度降低、毒性减轻或者消失的性能。5. 土壤(圈)的功能土壤的生产力功能/ 土壤的自净功能/ 土壤的生态功能/ 土壤的支撑功能/ 土壤的 原材料

4、功能/ 土壤的景观文化功能第三章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地表形态、水资源、生物、土壤 的影响。土地制度具有的四个基本功能:保障功能、配置功能、激励功能、约束功能。 土地政策是指国家和政党等政治实体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土地管理任务和 土地利用目标,围绕着特定的经济社会利益而规定的用以调整人地关系的一系列 准则、方向与指南的总和。地籍制度的主要内容有: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土地 估价等。土地利用文化的特征:演变性、连续性、规律性、更替的长期性、地域差异性。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产生的积极影响有利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可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

5、和规模化经营 可进一步显化土地资产,活跃土地市场 能促进土地管理体制改革第四章(1)(2)(3)(4)1. 土地类型:土地类型是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 等级的土地单位按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2. 土地类型是气候、地表物质、地形、土壤、水文、动植物等自然因素与人类活 动长期作用的产物。3. 土地分级原则?1)土地个体单位内部相对一致,而与相邻单位有明显差别。不同级别的土地单 位应有不同的相对一致性和差异性标准。2)划分出的土地单位要易于识别。不仅在野外要易于识别,而且在遥感图像、 地形图等图件上也能识别。3)分级系统应力求简明,尽可能定量化。4. 地域分异规律:是

6、指自然地理环境整体及其组成要素在某个确定方向上保持特 征的相对一致性,而在另一个确定的方向上表现出差异性,因而发生更替的规律。5. 土地类型的演替,是指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转化的过 程。6. 土地类型结构与演替研究的意义体现在哪几方面?1)土地类型结构与大农业生产布局2)土地类型结构和演替与土地生态设计3)土地类型结构与自然区划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是以土地资源学知识为基础,借助遥感和测绘制图技术等技术手段, 查清土地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和发展变化规律的系列过 程。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类土地利 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

7、状况,并自上而下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面积以 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进行的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目的1. 清查各种利用方式的土地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国家和地区农业区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与开发服务。2. 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及其行政区与权属界线等,未建立土地统计、地籍 管理和各级的土地管理服务。3. 了解目前土地利用现的经验、教训,为国家和区域的土地保护提供依据。 土地利用预警的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参照功能、纠错功能、超前控制功能。 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土地位置、气候要素、地形与地貌要素、水资源、土壤资 源、植被要素、土地类型、社会资料。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一. 准备工作1.明确调查任

8、务2.组织专业队伍3.制定工作程序4.资料准备5.用品准备二. 外业调汇1.调绘前的准备工作2.调绘阶段三. 内业工作1.转绘工作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修4.成果输出四. 检查验收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也称土地评价,是根据特定的目的对土地性能进行鉴定的过程。二、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1、土地资源的适宜性2、土地资源的限制性3、土地利用的效果三、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1、土地自然评价和土地经济评价2、综合土地评价和单项土地评价3、定性土地评价和定量土地评价4、现状土地评价和潜在土地评价5、农用土地评价和非农用土地评价6、土地潜力评价和土地适宜性评价四、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

9、性评价是评价土地对特定利用类型适宜程度的过程。五、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程序1、明确土地评价单元2、明确土地利用对土地条件的要求3、匹配土地用途要求与土地质量4、划分土地适宜类与等级5、提交评价成果六、土地利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原则1、科学、客观、公正原则2、早期介入原则3、整体性原则4、公众参与原则5、一致性原则6、可操纵性原则七、持续土地利用管理的五大基本原则1、生产性2、稳定性3、保护性4、可行性5、可承受性第七章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过程1、确定系统边界;2、确定系统目标;3、进行土地评价;4、可行性分析;5、输入输出模型分析;6、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分析;7、提交报告或决策;8、实施

10、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生产性原则、稳定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可承受性原则三、土地集约利用的分类方法与分类1、按土地利用类型分,分为城镇土地集约利用、农村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农用地集约利用2、按集约内容分,分为劳动集约、资金集约、技术集约3、按集约利用方式分,分为平面型集约利用、立体型集约利用、时间紧凑型集 约利用、价值附加型集约利用和综合型集约利用四、土地利用工程的内容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土地综合整治等 基础工作。五、土地生态系统:是由土地各自然要素构成的,并包括过去和现在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而组成复杂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系统。六、土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土地生态系统结构的

11、整体性、土地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土地生态系统的区域分异 性、土地生态系统的可变性。第八章(名词解释)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 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过程。(填空)土地退化类型: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土地次生盐碱化、土地贫瘠化、土地污染、 建设占用土地、性质恶化。土地保护的内容:土地资源的数量保护、土地资源的质量保护、土地资源的生态 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文化景观保护。(判断)土地保护的研究对象是退化土地或潜在退化土地,而不是未退化土地。(简答)1、土地资源保护的措施:(1)科学编制土地保护规划;(2)优化结构,实行土 地生态保护;

12、(3)加强土地综合整治,保护、提升和重塑生态景观;(4)建立土 地保护动态监测系统;(5)严格执行土地保护法律法规;(6)增强全民“惜土” 意识。(论述)土地污染的防治的诱因与防治措施1、土地污染的诱因: 土壤酸化:包括土壤中存在的自然酸化过程和人为活动排放的酸性物质 引起的土壤酸化。 土壤重金属污染:包括工业,农业和城市生活垃圾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固体废弃物:主要来自于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固体废弃 物产生后,需占地堆放,堆积量越大,占地越多。2、土地污染的防治措施 土地污染的调查与动态监测:开展土地污染的调查与监测,制定土地污 染标准是评价土地质量、防止污染发生和发展的一项基础工

13、作。 制定“三废”的排放标准:主要是改进工艺流程,控制和消除工矿业“三 废”排放,尽可能减少或消除污染物质来源。 控制化学农药和化肥的使用:要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发展高效低毒低残 留的农药新品种,提倡推广生物防治和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新措施。第九章1、农用地: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和其他 农用地。2、农用地利用与保护的基本原则:合理利用,统筹安排;集约利用;因地制宜; 利用与保护相结合。3、耕地利用的特点:自然性、社会性、稀缺性、区域差异性、生态景观性。4、草地资源评价主要考虑草地草群和草地生境两方面,其中草群是放牧畜牧业 的物质基础。5、其他农用地指除上述耕地、园地、

14、林地、牧草地以外的农用地。6、设施农业用地的利用特点:设施农业用地利用的集约性、设施农业用地利用 的高效性。第十章1. 建设用地的性质:建设用地利用的非生态性、建设用地利用的空间性、建设用 地利用的区位性、建设用地复垦的相对困难性、建设用地利用的可持续性、建设 用地利用的多目标性。2. 我国土地封面的基本国策是“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 是利用一期土地资源的总原则。3. 建设用地的利用原则:保护耕地、保障粮食安全原则、集约用地、节约利用土 地原则、先规划后利用原则、合理确定用地结构原则、生态环境保护和景观建设 原则。4. 城镇居住用地是指城镇用于生活居住的各类房屋用地及其附属

15、设施用地,包括 普通住宅、公寓、别墅等用地。5. 村庄的特点:1、村镇的数量多,人口规模比较小,布局分散;2、村镇以农业经济为主,但具有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并存的特点;3、村镇的各项建设设施具有多种功能;4、村镇建设具有地方性;5、村镇建设有自发性。6、交通用地的特点:1、交通用地的经济、政治意义重大;2、交通用地具有动态性3、交通用地分类众多4、不同运输形式可以互相配合7、农村住宅建设是村镇建设的主体,宅基地利用是否合理决定了村镇建设的成败。(判断)第十一章1. 后背土地资源的概念:后备土地资源即为土地利用分类中的未利用土地,是农 用地和建设用地以外的土地,具体是指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耕地、园地、林地、 牧草地、其他农用地以及商业、交通运输业、居民点和工矿、公共事业等建设用 地以外的土地。1、后备土地资源的特征:后备土地资源匮乏且脆弱、后备土地资源多适宜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