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3850107 上传时间:2023-03-2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 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长宁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长 曾 健村域经济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基本单元,统筹城乡发展和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壮大村域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意义重大。作为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发展水平低下、农业人口占绝对多数的长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千方百计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尽快解决制约农村发展难题。一、正确认识,深刻领会,准确把握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科学内涵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是指村域内各行为主体(包括农户、村办企业、各经济合作组织等)在

2、市场经济环境中,作为独立运营的经济实体依靠各行为主体及其相互间协作能够主动地获取信息、自主决策并赋予实施,使村域实力不断增强、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使村域获得并保持动态竞争优势的能力。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具体包括农户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村域集体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村办企业的自生能力、村干部的开拓能力、村域内经济组织的发展能力等,还包括各行为主体间的彼此联系、密切合作,所形成的网络的整体发展能力。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环境,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是不一样的,如在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村域经济各行为主体的发育程度相对较高,且外向性突出,网络联系频繁,整体水平较高,尤其体现在村域集体经济、各种与市

3、场经济相联系的专业化组织、合作经济组织等;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村域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多发育不完善,尤其是村域的集体经济、各种专业化经济组织等寥寥无几。具体到长宁,村域集体经济基本没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之又少且发挥作用不明显,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说:长宁村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能力几乎与村域农户经济发展能力相当,即农户自主发展能力就可大致反映出村域发展能力,农户经济几乎就可等同于村域经济。二、找准差距,迎难而上,切实增强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紧迫感近年来,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实施,虽保护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为村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但以村级行政区划为地

4、域范围的长宁的村域经济发展仍十分落后。拿长宁与苏浙等沿海村域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苏浙等沿海地区的村域经济比较发达,其所有制结构也较为合理,基本形成了农户、集体、工商业主“三足鼎立”之势,产业结构转向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体、服务业为支撑的“三产协调”发展局面。以“天下第一村”江苏省华西村为例,现有企业58家,固定资产达21亿元,人均GDP达300万元;“华西村”股票1999年上市,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家以村命名的上市公司,成为“中国农村第一股”。而长宁,村域经济至今仍是以农户家庭经济为主体,呈现出“一单”、“一小”、“一短”的状况,即经济结构单一,仍以传统种养为基础,加工类企业基本没有

5、;产业规模小,除烟草等极个别产业外,基本上是分散的小规模经营;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果品、蔬菜等主要农产品基本上是以原料形式销售。 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可归结为两方面:(一)从外部环境看。一是受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等的制约,使得村域经济在发展空间上受到限制,滞后于发达地区。二是作为生产要素的农村土地改革进展缓慢,以家庭为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土地的规模化流转,造成了小规模的家庭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农业产业化矛盾异常突出。三是政策性支农弹性有其限度,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存在“离农倾向”,导致资金缺乏,制约了村域经济的发展。(二)从村

6、域经济主体自身看。一是经济发展能力弱。这是造成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不足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对资本的积累和运用上,我们的绝大多数农户有了钱想做的第一件事可能不是如何扩大投资获取更大的利益,而是想把房子修得宽敞一点、家居添置得漂亮一点;在经济发展上,以近几年我们自认为发展较好的开佛乡佛梨村为例,虽然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规模,在县内及邻近区县也小有名气,但农户各自为政,以种植、养殖收入为主的传统作业方式未得到根本改观,到目前也没有借助优势发展起村办企业、没有组建起功能完善且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村域经济实体。二是环境利用能力弱。应该说随着宜长路、江长路的修通,省级百亿元工业集中区的打造,成贵高速铁路、宜泸渝高

7、速公路的规划建设,蜀南竹海、梅硐竹石林等景区景点的打造等,为长宁的很多村都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发展环境。但目前,真正抓住、真正利用这些优势并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的村及农户却很少,这说明我们把环境优势转化为发展机遇、发展优势的能力还很欠缺。三是适应社会的能力弱。突出表现在,很多农户对土地过分依赖,离开了土地就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一现象在征地拆迁中反映得尤为明显,如一些被拆迁户因找不到新的生活来源,为了要一些超标准的补偿,一而再再而三的上访就说明了这一问题。四是自身发展能力弱。作为村域经济主体的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次数偏低,特别青壮年,很大部分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市场观念和商品意识淡薄,

8、劳动效率低,发展经济的能力和素质不高,发展村域经济的思路不够开阔、不够活跃,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缺乏足够认识。缺少能人、专家的引领,对生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摸索着解决。带领广大农户发展生产的村社干部,很多眼光不够开阔,开拓能力、科学决策能力不强,缺乏敢想、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魄力,不能站在未来谋发展,不能跳出圈子抓机遇。各村域经济主体之间联系不够,各自为政、各行其事的现象较为突出,合作意识不强。此外,受外出务工大潮影响,作为村域经济发展中坚力量的青壮年外出务工比例居高不下,留守人员多为老人或小孩,身体条件、发展欲望、知识阅历等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增

9、强。三、创新模式,科学发展,努力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加速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进程据有关专家分析,未来村域经济发展将呈现十大趋势:一是村域数量呈进一步减少态势;二是村域经济实力逐渐增强,但弱势地位难以根本改观;三是村域经济发展模式更趋多元化;四是村域经济差异在相当长时期内仍呈扩大态势;五是村域集体经济将重现活力;六是村域经济活动外向性逐渐加强;七是专业化合作组织迅速崛起;八是村域土地流转将加快且方式多样化;九是影响村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更趋复杂;十是文化积淀与整合对村域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如何才能在这十种发展趋势中找到适合长宁发展的具体路径?如何才能推进长宁的村域经济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

10、展?当前,必须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创新管理、服务、发展“三种模式”,强化项目支撑、组织保障、综合服务、协调发展“四种能力”。(一)坚持以项目工作为抓手,强化项目支撑能力。项目是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财源点,是提升村域经济自主发展能力的力量之源。纵观村域经济发展得好、取得突破性成效的地区,都是项目工作抓得牢、做得好的区域。比如位于成都锦江区城乡结合部的红砂、幸福、万福、驸马、江家堰、大安桥6个行政村,之所以能打造成闻名全国的“五朵金花”,就在于抓好了“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江家菜地”、“花乡农居”五个观光农业项目。反观长宁,抓项目工作基本上还停留在县、乡两级,大部分村级组织及其村

11、干部抓项目的意识还很淡薄,上级安排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别人来投资什么项目就干什么项目,自己没有主见,没有规划,没有长远打算。在村域经济发展中,村干部作为主体中的主体,要牢固树立抓项目促发展的思想,把促进经济发展的主攻点放在抓项目、引资金、创办新型经济实体上;要抓住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新型村庄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以及临城、临路、临港、临园等机遇,结合村情,因地制宜,发挥优势,认真策划、科学论证12个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具有特色、能支撑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并建立能引领未来发展的项目库;要引导农户围绕村域发展总体规划、总体目标、总的项目发展要求,发展子项目、小项目,强力推进户户有项目、人人干项

12、目,一村有一品、一村有一业格局的形成。(二)创新管理模式,强化村级组织保障能力。一是强化“村为主”意识。村级班子是村域各项工作的核心,要积极发挥其对村域经济的直接组织和推动作用。村级组织要在充分征求群众意愿的基础上,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等发展模式,以村为单位选择发展项目,调整产业主攻方向。县级主管部门和各乡镇要学习、借鉴并总结推行村支两委交叉任职、村支“两委合一”等成功经验,利用村支“两委”换届之机,有效解决村支两委“两张皮”的问题。乡镇和村级党组织要积极动员和培养有开拓能力、有创新精神、视野开阔、善抓机遇、懂经济、有威信的能人担任村组干部,要动员不能胜任工作的现有村组

13、干部从大局出发,主动让位放权。二是探索成片管理模式。随着改革的深化,产业化、规模化的快速推进,村域经济社会发展牵涉面越来越广,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要大力推行分片设立党总支、村企联建党组织、跨村联建党支部等模式管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事务。如工业集中区建设涉及的开佛乡龙门、马村、羊五、顺河等村和长宁镇曙光村、大坪村,佛来山景区打造涉及的佛梨、顺河、两合、马村等村,与蜀南竹海景区旅游产业发展联系紧密的竹海镇龙山、联山等村,就可探索建立统一的管理模式,这样即可满足自然资源分布、公益事业的兴办、同一产业的发展和跨村矛盾的调处等实际工作的需要,同时也填补乡镇和村条块管理留下的空白

14、,还能突破发展区划界限,平衡村与村之间的利益需求,整合区域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搭建起农村经济发展网络,拓宽发展空间,组织规模化生产经营。(三)创新服务模式,强化村域经济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能帮助群众有效抵御市场风险,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将是未来农村经济发展走向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要借助旅游资源、特色养殖、工业集中区建设、新型村庄建设、新农村示范片建设等,积极探索建立乡村旅游协会、特色水产养殖协会、村庄建设施工协会、工业集中区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作服务组织和各种经济联合体等新型农村经济合作服务体系。要通过各类经济组织,通过

15、“能人+合作经济组织+农户”、 “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等多种合作形式,大幅降低农户与市场之间的组织成本、交易成本,帮助农户有效规避部分市场风险,广泛开辟就业岗位,有效增加群众收入。二要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加快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是村域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要在国家政策框架内,在维护原来的土地权属和使用权的前提下,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偿流转制度,成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介服务组织,积极探索宅基地置换、“撂荒地或粗放经营地转包”、“大户或场园主租赁”、“承包户或各村组之间互换地块”、“以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形式进行土地核价入股”等有效的流转模式,提高土地这一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

16、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利用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四)创新发展模式,强化村域经济协调发展能力。把地缘、人缘乡村转变为业缘乡村,实现产业兴村是提升村域经济发展能力的需求。结合长宁实际,当前应重点发展5种村域经济模式。一是大力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工业是现代经济的脊梁,同时也是强化村域经济实力的重要支撑,积极转变传统农业经济格局为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是村域经济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县长宁镇大坪村、曙光村,开佛乡顺河村、羊五村,铜鼓乡红星村、星火村等都具有了发展工业主导型经济的良好条件,要抓住机遇,集中精力培育集体经济实体。要围绕工业兴农业、兴旅游,根据现有企业如酒厂、食品加工厂、竹工艺品加工厂等所需原料,发展壮大优质粮油、优质水果、高产竹林等原料基地,实现企业和农户“双赢”。要依托农业、旅游办工业,结合优质粮油园区、特色水产养殖园区、江南特色效益农业园区建设和五大旅游景区打造,兴办农产品加工、饲料加工、旅游食品加工、旅游小商品加工等企业,打造“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