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838936 上传时间:2022-10-2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2.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您识别医疗纠纷高危人群医师报 2014-01-07存在以下其中一条,应引起重视三存在三条以上做好防范患者有心理精神问题的患者没有医保的患者属于特殊身份者存在住院预交金不足的与其他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产生医疗欠费者有社会问题经历:下岗.吸毒等需要使用贵重自费药品或材料医疗过程中有不满情绪指定医师、护士诊疗的对治疗的期望值过高熟人介绍来院就诊的手术拄各适量效果不佳属于长期慢性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或者有可能感染患者发生死亡的有家庭内部矛盾或关系不和睦有其它纠纷涉及责任推诿交代病情中表示出不理解临床实践中,医疗纠纷预警机制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医疗机构设立医疗纠纷投诉 处理部,定期评价本院发生医疗纠纷的

2、风险,若达到一定预警值,在全院进行通告;二是每 个科室设有专门协调、管理医疗纠纷人员(可兼职),定期评价本科室发生医疗纠纷的风险, 并随时通告全科人员;三是每名医务人员对具体负责的患者进行医疗风险的评价。尤其对于第三层面,量表很复杂,而且医务人员日常工作繁忙,操作起来比较困难。 笔者结合众多医疗纠纷案例,总结出一个简易实用评估表,用以判断患者容易引发医疗纠纷 的程度(具体见表1)。如果存在其中一条,应引起重视,做好患者沟通、管理工作;如果 具备三条以上,不仅做好沟通、管理工作,还要通告全科做好防范。医务人员一旦确定所接诊的病例有发生医疗纠纷的可能,要对该患者进行重点管理、 重点沟通,必要时要在

3、全组、全科进行讨论,争取把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面对不同风 险等级的患者,要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但总的来说,以下几方面必须引起注意:首先,强化医疗告知,增进医患沟通。现实中,影响医患沟通的关键因素主要是时间 问题,此时,医务人员要抽出足够的时间与患者进行沟通,包括当前的诊疗方案、患者当前 的病情、服用的药物、接下来要采取的诊疗措施等,让双方建立认同感和参与感。其中,告 知对象首选应为患者本人,当患者处于昏迷状态、精神病,或者是未成年及需要进行保护性 医疗的,要告知其近亲属,若情况紧急要告知医疗机构负责人,并做好记录工作。其次,进行特殊检查、治疗要签署知情同意书,尤其是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最容易

4、疏 漏,一定要引起注意。如果是本科的病例,只需在原先的知陪同意书基础上附写两句话:已经将该患者在我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列举)向患者告知,患者表示理解但不同意选 用;该患者在其他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已经通过会诊程序向患者告知。若是他科替代医疗方案的告知(邀请相关科室会诊),在常规签署会诊记录时, 要附写:已经将该患者在我科的替代医疗方案(列举)向患者告知,患者表示理解但不同意选 用。再次,患者死亡病例的情况,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尤其高。此时,主要的防范策略有:6小时之内完成相应病历的书写;在医患双方都在场的情 况下,及时告知及实施病历封存;及时告知患者家属进行尸体解剖事项,主要包括法律方面 的规定:患方尸

5、体解剖决定权、尸体解剖时限、尸体解剖的重要性、若不进行尸体解剖可能 面临的后果等,并将相关内容予以记录,或者印制格式化的尸体解剖告知书。(作者: 中国政法大学医药法律与伦理研究中心刘鑫)链接阅读:患儿家长曾是“纠纷头”前不久的一天下午,一对年轻夫妇匆忙赶到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儿科门诊,将已惊 厥半天且在外院救治无效的7岁女儿交给正在出门诊的王德志主任医师。王医生全神贯注 地阅读完患儿家长带来的原始病历,又仔细给患儿做了各项检查,然后他不经意间一回头, 觉得患儿的父亲有些眼熟。仔细一打量,他才发现原来这就是他们科近期发生的一起医患矛 盾的“纠纷头”!王德志不禁锁紧了眉头。患儿的疾病非常罕见,曾被

6、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异染性脑白质 营养不良。如果此时他建议将患儿转到外地大医院就诊,也不违背规定,但患儿已经处于休 克状态,亟待应急处置。两难中,王德志果断决定,将患儿收治入院,入住儿科重症病房。考虑到患儿家长的“特殊身份”,病区接诊医生请来了医务科的负责人,并在其见证下, 和患儿父亲进行了入院后的第一次病情沟通。交流过程非常顺利,家属对患儿入院后采取的 一切治疗举措都表示认可。但正如参加交流的医护人员预料的一样,患儿家长用手机录下了 整个交流过程。患儿的病情的确很重,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在医护人员的密切关注下,数小时后仍 不见好转。病区护理单元当即决定当晚开3个班次,每班次选派一名护理人员守候在

7、患儿 床前,进行24小时生命特护;病区治疗组组长坐镇指挥,全程关注患儿病情的进展。而一 旁的患儿家长密切关注着医护人员的每一项操作,用手机将医护人员的操作进行全程摄像, 并对心电监护仪显示屏上的数据和波形进行照相.第二天晚上11时许,患儿的病情再次出现反复。一度平稳的血压、心率等生命体征均 不同程度下滑,只有体温在逐渐上升值班的医护人员见此态势,又一次将患儿家长请到 医生办公室进行沟通。鉴于病情的严重程度和不可预料性,医生建议患儿转院或转科。但无 论值班医生及院总值班如何说明、沟通和解释,患儿家长依然决定将自己的孩子留在这里治 疗,并表示他们非常清楚女儿所患疾病的进展,只希望医护人员为生命不长

8、的女儿做尽心的 治疗。患儿的生命力还是非常顽强的。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患儿的生命体征再次趋于 平稳。4天后,治疗组的医生根据患儿的身体状况,准备给长期禁食的患儿置一根鼻饲管, 以满足补给营养的需要。可患儿长期不能进食,加之身体非常虚弱,置管的过程会有一定的 风险性。置管还是不置?儿科医生的意见也不统一。儿科主任王德志再次召开科室会议进行 讨论,最后多数医生主张冒险操作,以获取最佳治疗效果。置管后,孩子获得了更多的营养 支持,病情趋于好转。由于患儿所患疾病的主要症状是血压不稳,多巴胺成为主要用药。但多巴胺用多了会 有副作用,这点患儿的父亲非常明白。一天查房时,几位医生仔细审看血压记录后,商量

9、着 要停用多巴胺。一旁的患儿父亲听完便上前提醒医生,多巴胺快速停药可能会出现生命危 象。面对这个“精通”医学的患儿父亲,医生还是根据病情做出了停用多巴胺的医嘱。当然, 停用多巴胺后患儿没有出现异常。在众多积极治疗措施的作用下,患儿的基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肺部感染得到有效控 制。根据医生的建议,患儿家长近日为患儿办理了出院手续。出院时,病区医生向患儿家长 详细介绍了孩子出院后的护理常识,再三叮嘱如有不适一定要及早就医。“挑剔”的患儿家长 亲历了整个治疗过程,亲眼目睹了医务人员全力救治的情况,也深受感动。患儿的母亲主动 走到护士站,向医护人员一一道别。事后,王德志感慨地说:“我们是医生,救治病人始

10、终是第一位的。只要我们严格按照 法律法规和医疗常规做好每一项医疗活动,事前和患方认真沟通,这样即便有意外发生,我 们也不会后悔,患方也应该会理解。当医生,就要有这个担当!”编后:医生顶着患儿家长全程录音录像的巨大压力,依然竭尽所能积极为患儿诊治, 其职业精神令人感佩。然而,一边是医生奋力抢救,一边却是家长虎视眈眈,这样的过程让 人倍感压抑、心生悲凉。患者看病,医生接诊,双方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彼此信任。作为患方, 你既然对医院、对医生如此不放心,为什么还要把孩子送来看病?作为医生,面对患方明显的不信任,为什么还得担着风险“硬上”?现实中如此拧巴的医患关系值得我们深思。(健康报)相关阅读:医生如何保护自己之三一条终极版菜鸟医生对仗“医闹”:现场临床心理学攻略国内外相同医疗纠纷的“殊途”医患纠纷泛滥背后的六大问题关键词:医疗纠纷高危人群应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