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3819855 上传时间:2023-08-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开放与交流想到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摘要:现在有些历史老师在上课碰到学生有奇思怪想时一般会说:“我们先上课,有问题下课再解决。”教师的用意是好的,但是经过一节课后,学生的求知欲大大减少,久而久之,学生便懒得去思考课上遇到的问题。于是现在在很多学生心目中历史课仅仅是一门死记硬背的科目,每节课除了记下老师上课提醒的重点以外,不知道能从历史课上得到什么,更不用说有什么好质疑的了,最后导致现在历史课上的学生犹如一潭死水。如何对学生在课上提出的质疑做好引导工作并将一潭死水活跃起来?本文主要从这方面做一点探讨。关键词:历史课 质疑能力 培养 网络上曾经有人说过:“历史之所以为历史,在于其留给人一个有血有肉的

2、回忆和启迪。”那也就意味着历史是有生命的、活动的、进步的,不是死的、固定的,学习了历史应该是大有收获大有启发的。可是为什么现在学生心目中总是认为历史课除了接受知识以外再也没有得到什么或者是感受到什么?为什么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在上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六课开放与交流之前,我在备课方面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做了一个比较生动的课件,以求学生从生动形象的课件和老师设置的易懂的提问中深刻理解唐朝时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上第一次课的时候我便遇到了滑铁卢,因为我忽视了第二目“鉴真东渡”这个内容的讲述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下是本人从导入到第一框题的教学设计内容:教学过程

3、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呈现)学生活动(学习活动设计)设计意图导入问:1、中国人出外留学总会被问到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2、为什么日本的文化与中国如此相似?(展示日本和服和学生装的图片以及日本和唐朝的钱币图)1、学生各抒己见2、学生根据问题和图片能够分析出中日文化相似的原因是日本向中国学习的结果问题和图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一步步进入新课第一框题:遣唐使的学习。过渡中国人与日本人不仅样貌相似而且文化风俗习惯都很相似,这与我们本课学习的第一框题的内容有关。遣唐使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什么是遣唐使?日本派遣唐使来唐朝做什么?遣唐使回国后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 (教师适当补

4、充遣唐使给日本书法、生活带来的影响 )2、简单介绍阿倍仲麻吕,以P32页哭晁卿衡一诗为例,让学生分析。1、学生带着3个问题阅读课本,获取信息,根据所了解的知识解决问题。2、学生通过阅读诗歌和小字部分分析李白为什么哭晁衡,体会双方的友谊,并感受中日民族的交流。培养学生从课文以及诗歌等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学会从所学和已知只是中学会理解分析并进行归纳。过渡问:唐朝也有赴日本的交流的使者,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谁?学生回答鉴真东渡1、出示鉴真东渡示意图,让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2、出示郭沫若“鉴真”诗,肯定鉴真的贡献。3、引导学生阅读,总结出鉴真的贡献认识到唐文化对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学生根据教材内容

5、介绍已知的鉴真的生平。同时从诗歌和东渡示意图中了解鉴真东渡的艰辛及其产生的历史意义。早在“遣唐使”一目的学习中,已有个别学生说“日本翻版中国那么多东西,真狡猾!遣唐使不怀好意!”。当时我已经觉得敌对情绪开始了,认为有必要安抚学生的情绪,不过想着先把第一框题的两目内容完成后再去引导学生客观看待中日交往。然而,在讲到第二目“鉴真东渡”,特别是鉴真贡献这一部分内容时,学生又喊“卖国贼”,并说“ 中国给日本带去那么多,日本却还给中国一个南京大屠杀!”,“ 鉴真名字反过来就是真贱!”“鉴真东渡不合法!”这些都是我始料不及的,学生竟然对鉴真有这么多的看法,我一时处于尴尬境地。更让我措手不及的是,学生即时分

6、成了两派,一方是支持鉴真,另一方不支持鉴真,双方各抒己见,情绪激动,课堂也随即乱了起来。面对这种情况,我陷入了思考。早在之前我就看过有关鉴真的书籍和文章,王向荣的鉴真、傅杰的鉴真大师传以及王勇的中日关系史料与研究,这些书籍主要研究鉴真的贡献,颂扬鉴真东渡的伟大影响。而网络流传的一些文章则更多的是质疑鉴真东渡的动机及其是否具有积极影响。例如有些文章就会讲到鉴真东渡在当时是不合法的,东渡实则是偷渡,鉴真为日本向封建社会过渡带去了大量人才是出卖国家利益的行为,更甚的是日本从不知恩图报,反而多次对中国进行有失人性的侵略和屠杀。尽管这些文章言论过激,有些史料不实,然而作为一个血气方刚的热血青少,再加上对

7、日本的传统看法,在看过这些文章之后学生会义愤填膺,有扼腕想要雪耻等这种不成熟不理智的反应是很正常的。历史留给后人没解的疑问实在太多了。如何还历史于真实?鉴真是否值得后人如教科书描述般值得崇敬?如何正确看待中日有史以来的关系史?如何才能做到正确的铭记国耻?作为一名历史教师的我已有如此多的疑问,那该如何做好引导学生的工作?这成为我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在上本课前,我主观认为学生应该还小涉及面不会很广,在本课的人物评价上不会出什么问题。然而学生炸开锅后,我才发现我错的很离谱,其实我是正在扼杀学生的求知欲以及思考分析能力。面对学生愈骂愈烈,我觉得我不能再置若罔闻了。当时我把课停了下来,说要给两派的学生开

8、小辩论会,给出10分钟时间让正反方的学生为自己的观点整理论据(包括书中的和已了解的史实)剩下的十五分钟便开展辩论,学生都欣然同意了。辩论会临时举办,虽然并不正规,有点乱,但是学生有了思考和讨论之后再来辩论,他们的口、脑得到了解放,根据所学所知发表自己的见解,辩论非常热烈。学生提到的史实有南京大屠杀、日本历史教科书篡改、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近年的钓鱼台问题等等。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我并没有对任何一方做肯定或者否定的评论,只是引导与总结。尽管占去了大半节课,但是学生求知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也给我留下了很多的思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数学

9、或者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意味着学习需疑,尽信书不如无书。但是我把这一节课在5个班上完以后发现并不是每个班都有之前所述的情况,只有3个班有如此反应。其他2个班的学生并没有给我“添乱”,却让我觉得很失败。因为我没有很好的引导学生做到思考问题、大胆质疑、提出问题。上完本节课后,我对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做了一些思考。首先,教师要细心备课,才能灵活应对学生提出的疑难杂症。现在有些教师埋怨学生不够聪明、灵活,没有什么想法。其实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本身,是教师本身没有重视对学生质疑能力和思考分析能力的培养

10、,没有去了解学生的情况,备课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以至于学生越上越没有兴趣,课堂如一潭死水,教师也就逐渐失去激情,学生也跟着变成一潭死水,恶性循环就开始了。另外,备课除了充分备教材以外还要备学生。要做到真正了解学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发现问题,设置问题,解决问题。这要把了解学生的状况作为前提。学生一般会有三类疑惑,第一类是对历史人物和文艺人物分辨不清,甚至混为一谈。比如学生总是误以为唐僧便是玄奘,西游记也就是大唐西域记,即使没有以上误解,也会对唐僧的原型玄奘他没有徒弟在身边保护也能在西域穿行17年感到不可思议。另外学生从影视或者小说中早就认定曹操的奸雄形象,对于他改革民生,致力统一全国的贡献以及

11、诗歌上的造诣常常感到不解。第二类就是学生会以今天的价值观来衡量古代英雄人物。比如岳飞为何这么听话?非要班师回朝?真是太笨了;鉴真不是个好东西,他东渡实为偷渡行为,还泄露许多国家机密;诸葛亮留下来帮助阿斗是太愚忠了。学生都有这些想法,需要正确的引导,不能听之任之。第三类,教材的内容安排似乎多有不妥之处,学生感觉很混乱。比如北师大七年级下册13课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为何先把士农工商这一目放在第一目?作用是什么?同时第二目农村生活为何只体现在农民能维持温饱和节日度过两个方面?不足以体现农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关于靖康之变,书中只提到靖康之变是1126年的第二年发生的,为何不直接明说是1127年,学生复

12、习的时候很容易记错时间,只能靠教师给学生重复强调。像这三类情况的例子很多,如果教师事先不了解这些情况,而只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备课,那只能一厢情愿,学生是不领情的,甚至会杀教师一个措手不及。其次,教师要善待学生被启后的乱发,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会质疑。一个班总会有些学生思维特别活跃、爱动脑经,但因为好表现好插嘴,以至于会乱发表,教师不能以扰乱课堂之名定罪,而是应该尊重学生的想法,表扬学生勇于提问的精神,婉转耐心的做出解答,其实很多历史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同时不要尽信书,要鼓励并协助学生一起探讨、寻找答案,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重新走上符合实际的轨道。比

13、如鉴真东渡的影响是很受异议的,不可能一节课都让有情绪的学生骂个不停或者是无理无据的各执一见争论不休。小型辩论会是一种不错的解决办法。学生可以先找到论据,再进行辩论,这总比无理取闹来的好,而且场面好控制,学生好的想法以及见解不会淹没在没完没了的论潮中,另外还能成为学生和老师写论文的好素材。再次,教师必须学会尝试创设多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质疑欲望。每个班的学生情况不一样,比如在我的五个班级中有三个班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只要稍稍引导,学生就会主动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分析问题。而另外两个班,比较不爱发言,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的状态,面对学生的安静,作为老师的我慢慢失去提问和引导学生发问的动力,以至于学

14、生更加不愿意去质疑。其实教师不论在备课和上课都要下很大的功夫,也更需要保持激情,特别是要在那种“安静”的班级上多下功夫,打破一成不变的引导方式。在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自由民主的课堂环境,有针对性的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发现问题不奏效时立刻转换另一种可以让学生可以理解的问题。比如在评价武则天时,在活跃的班级,我让学生试着为武则天在无字碑上刻写评价,学生非常踊跃;但是在“安静”的班级,学生没有什么反应,尽是低头,后来我采取的策略是将活跃班级的答案用来提问安静班级,比如:“有个别班的学生想在无字碑上刻罪人两字,这是为什么?”这个问题学生顿时很感兴趣,他们喜欢猜测,随后一个个的猜测出来了

15、,学生对武则天的另一种评价也出来了。最后,教师要勤,才能不断提高自身为学生设疑解疑的能力。勤读书,多读书,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历史的概念很多,有的甚至很难理解,教师不多读书,不理解,总处于似懂非懂、说又说不清的状态,那又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另外,读了书还要勤积累、勤反思。现在的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要不断的了解历史史料以及教学资料推陈出新的动态,多搜罗同行有借鉴性的经验,让自己进步,与时代同步;学了用了,还要反思,不断思考自己在教学中的各个细节,择其善者而继续行之,不善者就努力改之,在实践中让自己成长起来,增强自身在历史教学上设疑解疑的能力。以上这些要求固然好,但是教师要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特别是我们这些年轻教师,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去践行。参考书目:1徐杏丽.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教学的开展与创新J. 中学课程资源, 2008, (10) .2欧阳廷虎.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J. 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5) .3杨志冲. 中学生历史学习心理及对策J. 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2003, (01) .4罗梦桂. 谈谈中学历史质疑式教学J. 基础教育研究, 2001, (05)5王谢生. 教给学生质疑问难之方法J. 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6, (01) .6喻晓. 引导学生质疑问难J. 贵州教育, 2003, (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