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访古教案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3797947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访古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内蒙访古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访古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访古教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内蒙访古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理解文章的思想-民族团结的强烈愿望。2能力目的:使学生理解并学习本文考据与文采兼备的写法,掌握夹叙夹议的写法。3.情感目的:并理解作者深沉而强烈的情感-领略课文中洋溢的爱国主义和珍视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增强对民族团结的结识。教学重点:作者贯穿全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核心文句(访古中的评议)的理解。教学措施:启发法、点拨法、讨论法、运用多媒体的教学互动法。教学设想:2学时教学过程: 第一学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出示内蒙风光图 “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多么令人神往!听着这首熟悉的歌曲,令人豪气顿生。人们都说“内蒙是中国的正北方

2、-一片吉祥热诚的疆土”,今天这堂课我们就随历史学家翦伯赞一起来看看内蒙,领略内蒙的风光、理解内蒙的历史。去寻觅那古迹中的辉煌、苍凉的故事,去感悟美丽的风光、古老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二、解析文题出示内蒙省区域图先来看看文题给我们提供了什么信息。.“内蒙”点明了本文环绕文字的什么呢?生答:地点。师明确,并指出图上集宁、呼和浩特和包头三座都市及阴山的大体地点。2.“访”指的是什么,又点明了什么呢?生答:寻访、探访。点明本文的体裁。师明确,并进一步引申,更确切地说,这是一篇寻访内蒙古迹的散文,相称于一篇游记,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它的线索?(略微停止,生齐答:游踪)对,我们在阅读课文时可按照这一线索来理清文

3、章的思路。3“古”即文章所指的内容,也就是文章提到的什么呢?生答:古迹、古堡师明确:古迹。结合课后练习一,文章共写了哪三处古迹?生答:赵长城、汉城堡、昭君墓全文共六小节出示 1、哪里能找到这样的篇章、一段最古的长城、在大青山下 、游牧民族的摇篮 5、历史的后院6、揭开一种历史的秘密课文选了二、三两章,其他内容在读本节选。同窗们课后阅读整体,获得一种完整印象。三、作者简介出示简介文字翦伯赞(1898968)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国内出名的历史学家,著述颇丰,先后完毕了中国史纲第一、二卷和中国史论集等上百万字的著作。解放后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校长等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四人帮”迫害致死(当

4、时红卫兵到她家里,当着她的面把她心血结晶-文稿烧成灰烬,当晚她与她的夫人由于承受不住打击而跳楼自杀),始终到“四人帮”覆灭后的197年才平反昭雪。四、分析第一部分“一段最古的长城”(一)整体把握.讨论这段文字的思路:明确:由塞外景色开始写起,接着简介大青山南北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历史上的纷争,很自然地引出了赵长城,最后对修筑赵长城的领导者赵武灵王进行了有理有据的高度评价。作者行文思路(游踪):点拨:塞外大青山大青山南麓大青山上(赵长城遗迹)3.划分层次一、(12)塞外风光及作者的感受二、(3)大青山三、(8-2)赵长城(二)具体分析各层次.第一层次:不久找出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5、塞外风光的特点生答:肥沃、广阔。.第二层次:对青山分别写了什么?请同窗们迅速阅读课文进行概括。点拨并出示:地形地貌、两麓迥乎不同的自然条件、战略地位和历史上各民族对此的争夺。(1)师问:这一层中,有一段文学色彩很浓,足见作者娴熟的文学技巧的段落,找出来(生答第5段),指名学生朗读第5段,其她同窗:找出你觉得写得好的句子、词语并体会这一段插入有什么作用?点拨:“秋天的阴山,像一座青铜的屏风安放在她们的北边,从阴山高处拖下来的深绿色的山坡,安闲地躺在黄河岸上,沐着阳光。”“拖”、“躺”、“沐”等动词把阴山写活了,富有生机,但又动中见静,显示了内蒙西部呈现着和平宁静的环境。作用:强调目前的阴山是一种

6、多么安静的地方,为的是突出最后“一种风浪最大的地方 (注意表述中的一种“但”字)强调阴山南麓沃野的重要性,为下文在此建长城张本。目前的塞外平原是肥沃、静美、富饶,但是历史上呢?这一带却上演血腥战争、一幕幕短兵相接的民族悲剧。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中我们略微可见作者对现代民族团结的赞美。(2)赵长城为什么会建在大青山南麓呢?请找出答案。(生答:在第7段)找出关联词语,分析四个句子的类型。第一句:递进(不仅也)第二句:条件(只要就)第三句:假设(如果就)第四句:假设(如果否则就)如果我们要分层次的话,分为几层是最合适的?分别体现了什么意思?明确:分两层。第一层,对匈奴的战略意义;第二层,对汉族的战略意

7、义。给这一段加一种恰当的标题(可任学生发挥,无明确答案):重要的战略地位、兵家必争之地。3第三层次:赵长城()概述大体内容-访赵长城,评述赵武灵王。 赵长城:修筑因素,修筑目的,遗迹面貌。(2)波及到了一种很重要的历史人物-赵武灵王,对修长城的赵武灵王作者是如何评价的呢?明确:是一种英雄。(3) 分析作者是通过什么措施评价赵武灵王?(烘托)还提到秦始皇是为什么呢? 赞赵武灵王并用秦始皇来烘托;并借此否认了一种观点-目前仍有人把修长城作为一大罪状的观点。(4)为什么说赵武灵王是一种英雄? 修筑了长城,发布了胡服骑射的命令。()教师继续启发。问1:作者为什么说赵武灵王颁布“胡服骑射”比修筑长城更值

8、得肯定呢?我们应当如何理解呢?明确:修长城(此时可插问:赵武灵王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和平生活)是一种战备手段,是为了抵御外来侵略。但“胡服骑射”则是克服了狭隘的民族偏见,可以看到少数民族的长处并虚心学习、借鉴,特别难能可贵。问2:进一步提问:因此作者充足肯定了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这一点,作者还在哪里用什么句式予以强调? 明确:课文最后一段最后两句,反问句式加上反复的修辞措施,加强语调并予以强调。 问(6)继续启发学生:作者如此肯定赵武灵王的历史功绩,其用意仅仅在于对一种历史人物作出对的而全面的评价吗?作者事实上想告诉我们一种什么道理?明确: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当互相学

9、习、取长补短。今天我们也应当学习兄弟民族的长处。(三)小结 这一部分重点体现了作者对赵武灵王的赞颂,借以体现自己有关民族关系的观点-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前7段以作者游踪为线索,论述了大青山的环境、大青山的古代情形以及大青山在古代的重要地位。从远距离、多角度的作铺垫,写出修筑赵长城的地理历史背景,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写赵武灵王及其功绩,从而体现自己的观点,明确中心。 五、扩展阅读出示诗歌 登大青山访赵长城遗迹六、当堂完毕课后练习二。第二学时一、回忆上堂课 作者觉得赵武灵王的功绩,体现了民族无论大小,都各有长处,应当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前一节“一段古长城”,后一节则是

10、写“大青山下”,可见,这两节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生答:游踪)师明确:“一段古长城”是写“大青山上”。顺着游踪,便到了大青山下。二、导入新课边解说边出示多张草原风光图正如上堂课我们所听到的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边马儿跑”同样,蒙古是令人向往,它的魅力在于它的 “江天一色无纤尘”(出示图),它的“头顶着蓝天大明镜” (出示图),它的“青天呀蓝天这样蓝蓝的天”(出示图)。还在于-北朝民歌欶勒歌描绘的(师停止,生齐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出示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使学生产生强列的求知欲望,设计了用一张草原风光图,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

11、欲望,让“美丽的草原”成为学生的第一认知,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三、三、分析第二部分“在大青下”(一)整体把握在大青山下共14段,写了几种方面的内容?生答:出示两方面内容:(1-9)写汉代古堡 (104)写昭君墓(二)具体分析迅速阅读思考,针对这两处古迹,作者都谈及什么内容?(生默读、师巡视)明确:边解说边逐个点击出示 城堡遗迹、数量、修建时代、分布、战略部署汉代古堡:城堡分布变迁 古城遗迹建筑目的解说:第2自然段写了建堡历史、古堡分布、建堡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概括);第3至7自然段(具体)第3段从史料记载角度、第至7段从古堡遗迹及考古发现角度具体写古堡的分

12、布状况。这里作者引用丰富的文献资料在论述中自然地插入史论的文笔,叙与议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哪一段最突出?生答:第3段。 点拨: 文章谈到阴山一带的汉代城堡时,作出了“汉王朝在阴山一带的战略部署,至少有三道防线”的判断。为了证明,引用史记匈奴传的记载:“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和汉书的注;还引用了汉书匈奴传记侯应谏。第8、9是用什么体现方式?(生答:议论,)齐读这两段,找出中心句,概括重要意思。中心句:第9段最后一句:“这件事阐明汉与匈奴之间的和平往来,并没有完全被万里长城和军事堡垒遮断。”重要意思:揭示了建堡的两个目的:军事因素;更是一种文化交流的驿站。

13、意义昭君墓位置 数量(三)简介有关昭君的历史知识师问:昭君是四大美女之一,有谁可以说说与她有关的故事?(插入简介以提高学生学习爱好)(生踊跃回答,都能说个大概,但都零散。课堂氛围很活跃)师简要简介:出示昭君图昭君,名嫱,字昭君,晋朝为避司马昭之讳改称明君,昭妃讳为明妃。西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公元前45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向汉朝拜,并向元帝求亲,欲与汉修好。昭君据说后祈求出塞和亲。据说,宫女进宫后,一般都是见不到皇帝的,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到皇帝那里去听候挑选。有个画工名叫毛延寿,给宫女画像的时候,宫女们送点礼物给她,她就画得美一点。王昭君不乐意送礼物,因此毛延寿没有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传说

14、汉元帝看到昭君有这样的绝色之美又有见识,回到内宫,越想越懊恼。汉元帝一气之下,把毛延寿杀了。评价: 昭君出塞,被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戏剧家(马致远汉宫秋)宣布为民族国家的屈辱、王昭君被描写成一种抱着琵琶恸哭的悲剧人物。把昭君出塞当作是民族国家的屈辱。在她们看来,一种汉族姑娘出嫁到比较落后的邻近部族中,就是伤害了她们的民族尊严。如果这个姑娘是以国家的名义出嫁,那就被觉得是替民族国家带来屈辱。因此诗人无条件地反对和亲政策。如:杜甫咏怀古迹出示诗歌咏怀 咏怀古迹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傍晚。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明确中心句:“在我看来,和亲政策比战争政策部要好得多”议论部分 驳斥错误观点,竭力肯定是昭君自愿出塞和亲,获得民族和解和民族友爱的功绩,并进一步地论述了和亲政策的历史进步意义。可见的作者的珍视民族老式友谊、珍视民族团结的感情。 五、总结全文1.写作特色学生概括,师总结,出示(1)文史兼备(结合课后练习三)有文采斐然的特点:师问:找出最有文采的段落。生答:第1、2、5段明确:如:塞外风光的描写“我们都想从铁道两旁看到某些塞外风光,黄沙白草之类,然而这一带既无黄沙,亦无白草,只有肥沃的田野,栽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