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3793231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王维的诗词名句汇编(12篇)_王维诗词大全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全文赏析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首联写田家生活,是诗人山上静观所见。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写得非常真实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呈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颔联写自然景色,同样是诗人静观所得:“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辋川之夏,百鸟飞鸣,诗人只选了形态和习性

2、迥然不同的黄鹂、白鹭,联系着它们各自的背景加以描绘:洁白的白鹭,金黄的黄鹂,在视觉上自有颜色浓淡的差异;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则取动态,一则取声音;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两种景象相互衬托,相互协作,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所谓“诗中有画”,这便是很好的例证。 唐人李肇因见李嘉祐集中有“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诗句,便讥笑王维“好取人文章嘉句”(国史补卷上);明人胡应麟力辟其说:“摩诘盛唐,嘉祐中唐,安得前人预偷来者?此正嘉祐用摩诘诗。”(诗薮内编卷五)按,嘉祐与摩诘同时而稍晚,谁袭用谁的诗句,这很难说;然而,从艺术上看,两人诗句还是有高下的。宋

3、人叶梦得认为王维添加的两个叠词使诗句更加精彩。“漠漠”有宽阔意,“阴阴”有幽深意,“漠漠水田”“阴阴夏木”比之“水田”和“夏木”,画面就显得开阔而深邃,富有境界感,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假如说,首联所写农家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已引起诗人的深厚爱好和欣羡之情,那么,面对这黄鹂、白鹭的自由自在的飞鸣,诗人自会更加沉醉不已。而且这两联中,人物活动也好,自然景色也好,并不是客观事物的简洁摹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亮的主观颜色,体现了诗人的个性。对于“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怀”的王维来说,置身于这世外桃源般的辋川山庄,真可谓得其所哉了,这不能不使他感到无穷的乐趣。下面两联就

4、是抒写诗人隐居山林的禅寂生活之乐的。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这情调,在一般世人看来,未免过分孤寂寡淡了。然而早已厌倦尘世喧嚣的诗人,却从中领会到极大的兴味,比起那纷纷扰扰、尔虞我诈的名利场,不啻天壤云泥。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诗人在这里借用了庄子寓言和列子黄帝中的两个典故,快慰地宣称自己早已去心机绝俗念,随缘任遇,与世无争,再也不被人猜忌,足可以免除尘世苦恼,悠悠闲耽于山林之乐了。这两个布满老庄颜色的典故,一正用,一反用,两相结合,非常恰切地表现了远离尘嚣、澹泊自然的心境,而这种心境,正是上联

5、所写“清斋”“习静”的结果。 这首七律,形象鲜亮,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隐居山林、脱离尘俗的闲情逸致,流露出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是王维田园诗的一首代表作。从前有人把它推为全唐七律的压卷,说成“空古准今”的极至,当然是出于封建士大夫的偏嗜;而有人认为“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欣赏这首诗的深邃意境和超迈风格,艺术见解还是不错的。(参看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写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王维后期的诗,主要写隐居终南山、辋川的闲情逸致的生活。旧唐书王维传记载:“维兄弟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彩。”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他早年就信奉佛教,贬官济州时已经有了隐居思想的萌芽

6、。再加上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的政局变化,他慢慢觉得仕途生活压抑、黑暗,抱负也随之破灭。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同意同流合污,又感到自己无能为力,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没有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内心的冲突和苦闷却越来越深了。王维是个正直而又脆弱、再加上长期接受佛教影响的封建.,他的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于是,后期的王维就开头了亦官亦隐的生活,甚至对于他个人生活有很大影响的安史之乱,在他的诗歌里面也几乎没有什么乐观的反映。他后期对现实基本是抱着一种“无可无不行”的漠不关怀的态度。最初隐居终南山,后来在蓝田辋川得到宋之问的别墅,生活更为闲适,“与道友裴迪

7、,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并吃斋念佛,“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这首诗就是作于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王维的诗词名句(篇二) 铙吹喧京口,风波下洞庭。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 全文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邢桂州指邢济。 首句写京口(即今日镇江)送别场景,“铙吹喧京口”,钟鼓齐鸣,运用通感,以听觉感受来写视觉形象,一个“喧”字表现了送别场面之热闹壮丽。“风波下洞庭”,这一句点明邢济取水路前往桂州,一个“下”字勾划出了由江入湖、扬帆直济之气概。首联不落渲染离情别绪的窠臼,反而写得意气昂扬,而惜别感情则隐含于中,“风波下洞庭”一句,表现出了

8、诗人目送孤帆碧天、望尽风烟洞庭的深情,感情含蓄而镇静。 “赭圻将赤岸,击汰复扬舲”颔联承上联写路途所见。“赭圻”为地名(今安徽繁昌县西),“赤岸”亦为地名,可能在桂州境内。这两句诗看似平铺直叙,实则颇具匠心“赭”、“赤”都是暗色调,与诗歌昂扬奋勉的风格和谐统一。“击汰”意谓击水,“扬舲”即开船,语出楚辞:“乘舲船兮余上沅,齐吴榜以击汰”,这一句化用成句,如盐入水,特别奇妙。 “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颈联笔势陡转,以飞动之笔触写江湖风光。日落时湖光与落日余辉融成一片刺眼的白色,碧波滚滚而来时,整个天地又仿佛都染成了青色。“白”、“青”二字以水墨写五彩,以简淡含绚烂,正显出诗人炉火纯青之功力。

9、 “明珠归合浦,应逐使臣星”,尾联化用两个典故,表达企盼祝福之情。“珠归合浦”化用后汉孟尝故事。后汉书载:“孟尝迁合浦太守,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尝通商贩,贸籴粮食。先时宰守并多贪秽,诡人采求,不知纪极,珠遂渐徙于交趾郡界,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食,贫者饿死于道。尝到官,革易前弊,求民利病,曾未逾岁,去珠复还。百姓皆反其业,商贾流通。”“使臣星”之典亦出后汉书:“和帝即位,分遣使者,皆微服且单行,各至州县,观采风谣。使者二人当到益都。投李郃候舍。时夏夕露坐,郃因仰视,问曰:二使君发京师时,宁知朝廷遣二使耶?二人默然,惊相视曰:不闻也!问何以知之。郃指星示云: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

10、之耳。”这两句意思是:邢济的赴任,将会使桂州出现安居乐业的局面。这一联用典既切合人物身份,又紧扣当地故实,表达了诗人劝勉友人为官清廉、造福百姓的良好愿望,而措辞不卑不亢、真恳切切,非常“得体”。 王维的诗词名句(篇三) 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全文赏析 首句点明时间,夜幕初临,月充刚刚从东方升起,秋露虽生,却还微薄稀有,说明天气已经凉快,但还不觉寒冷,给人一种凉爽之感,烘托出女仆人公清冷孤寂的心情。这与下面一句正好相互呼应,由于天气已凉,所穿的轻快细软的罗衣,已感到单薄了。但还不觉得寒冷难忍,所以还没更换衣服。字里间隐隐充溢出女仆人公因秋凉需要更衣而

11、思念远方丈夫的情愫。 第三句写女仆人公的弹筝行动,实际是以乐曲寄情。叙述女仆人公始终在室外弹筝,从月亮初升始终到夜深,仍旧在频频弹拨,丝毫没有回房的意思。实写女仆人公沉迷弹筝,以至废寝忘餐。实则醉翁之意不在酒,她并不是由于爱弹筝爱得入迷才这样,而是“心怯空房不忍归”,以揭穿了女仆人公内心处的隐秘。 末句以奇妙的构思和奇特的表现方法,通过女仆人公的心理活动,展现了她独守空房的哀怨。写女仆人公在深深思念着远出的丈夫,夜不能寐,不愿独守空房,只有借弹筝来排遣凄凉孤独的情怀。房空,心更空虚,其情悲切。 此诗前两句是写景,写得颇为闲适,秋夜微凉,景物凄清;诗人描写了一种清冷的景象,以此为“背景”,再写女

12、仆人公的“衣着”,以衬托其孤寂。末两句是写情,仆人公孤独难寝,殷勤弄筝,接写“弹筝”的行动,似沉迷乐曲,实际上以乐曲寄情。末句画龙点睛,通过正面抒情,对思妇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生动深刻的刻划,顿觉无限幽怨之情跃然于纸上。 此诗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羞怯的情感遮掩得严严实实。诗人借用女仆人公心理活动来展现其独守空房的哀怨,曲尽其妙;代写思妇心境,抒发内心空虚的苦痛,更显深刻细腻生动,流露出女仆人公独守空房、思念丈夫的怨情,表现出诗人诗艺的功力。 王维的诗词名句(篇四) 长安厩吏来到门,朱文露网动行轩。黄花县西九折坂, 玉树宫南五丈原。褒斜谷中不容幰,唯有白云当露冕。 子午山里杜鹃啼,嘉陵水头行

13、客饭。剑门忽断蜀川开, 万井双流满眼来。雾中远树刀州出,天际澄江巴字回。 使君年纪三十馀,少年白皙专城居。欲持画省郎官笔, 回与临邛父老书。 王维的诗词名句(篇五)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一作:客舍依依杨柳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全文赏析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讨论会常务理事、李商隐讨论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早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始终延长、不见终点的驿道,客舍四周、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

14、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干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潮湿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支配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日,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爽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覆盖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

15、的天宇,到干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爽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供应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盼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仆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伴侣了。诗人像高超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辞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伴侣上路的时刻最终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仆人的这句好像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剧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始终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力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憧憬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伴侣“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