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名词解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775577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免疫学名词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免疫学名词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免疫学名词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免疫学名词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潇湘行内部资料 by 凌霄焰鹰 版权所有免疫学名词解释 1、免疫(Immunity):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一切抗原异物以保持自身稳定的生理反应,如果免疫系统失调,免疫反应过强、过弱或对自身成分发生免疫应答都将对机体造成损害。2、免疫防御(immunologic defense):免疫防御指防止外界病原体入侵和清除已入侵病原体及有害的生物性分子,此功能就是机体的抗感染免疫。但异常情况下,免疫反应过强可引起超敏反应,而免疫功能过低则表现为易受感染或免疫缺陷病等。3、免疫自稳:(immune homeostasis):免疫自稳指机体对自身成分的耐受,对自身衰老和损伤细胞的清除,阻止外来异物入侵并通

2、过免疫调节达到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4、免疫监视(immunologic surveillance):免疫监视是指监督机体内环境出现的突变细胞及早期肿瘤,并予以清除。若此功能失调,体内突变细胞失控,可导致肿瘤发生,若病毒感染不能及时被清除,而出现病毒持续性感染状态。5、淋巴细胞归巢(lymphocyte homing ):成熟淋巴细胞离开中枢淋巴器官后,经血液循环趋向性迁移并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或组织的特定区域,称为淋巴细胞归巢。6、淋巴细胞再循环(lymphocyte recirculation):定居在外周淋巴器官的淋巴细胞,可由输出淋巴管经淋巴干、胸导管或右淋巴导管进入血液循环,淋巴细

3、胞随血液循环到达外周免疫器官后,可穿越HEV,并重新分布于全身淋巴器官和组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称为淋巴细胞再循环。7、抗原(Antigen,Ag):是一类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或体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免疫原性(Immunogenicity):是指抗原能刺激特定的免疫细胞(克隆),使之活化、增殖、分化,产生免疫效应物质(抗体和致敏淋巴细胞)的特性.免疫反应性(Immunoreactivity);也称抗原性(Antigenicity):是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效应物质(抗体或/和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体外发生特异性

4、结合的特性.8、半抗原(hapten): 仅有免疫反应性而无免疫原性的物质。如:大多数多糖、类脂、某些药物。半抗原+载体(蛋白质)完全抗原。9、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 ;epitope):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功能基团。它是TCR/BCR及抗体特异结合的基本单位,又称表位。其性质、数目、空间构型决定了抗原的特异性。10、构象决定簇(conformational determinants):序列上不连续的多肽或多糖,由空间构象形成的决定簇,能被B细胞或抗体识别,可直接与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结合,无需APC加工递呈和MHC类分子。11、顺序决定簇(se

5、quential determinant);线性决定簇(linear determinants):一段序列上相连续的氨基酸片段所形成的决定簇,位于分子表面或分子内部,主要被T细胞识别;有些也能被B细胞识别。需经历APC加工递呈,并与MHC类分子结合后,才能被抗原受体识别。12、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 dependent Ag ,TD-Ag):1)绝大多数是蛋白质抗原,由B细胞表位(半抗原)及T细胞表位(载体)构成;)产生的抗体主要是IgG;)可引起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可产生免疫记忆,需T细胞辅助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Ab抗原物质。13、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 independent

6、 Ag,TI-Ag):1)绝大多数为多糖类物质;2)含有多个重复排列的B细胞表位;3)抗体主要是IgM;4)不引起细胞免疫应答;5)不产生免疫记忆,无需T细胞辅助便能产生抗体。14、肿瘤特异性抗原(Tumor specific antigens,TSA):只存在于肿瘤细胞而不存在于正常细胞的新抗原,即肿瘤细胞所特有的抗原。15、肿瘤相关性抗原(Tumor associated antigens,TAA):非肿瘤细胞所特有,正常细胞上也存在;只是正常细胞中微量表达,细胞癌变时,其含量明显增高。16、异嗜性抗原(hetreophilic Ag):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不同种系生物间的共同抗原

7、。意义(1)引起某些病理反应(2)协助诊断某些疾病17、共同抗原(common antigen): 存在于两种不同的抗原之间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决定簇,称为共同抗原。18、交叉反应(cross reaction):由于存在共同抗原造成抗体对具有相同或相似决定簇的不同抗原发生反应,此称为交叉反应。19、超抗原(Superantigens):某些抗原物质只需极低浓度(1-10ng/ml)即可激活大量T或B细胞克隆(5-20%),产生极强的免疫应答,这类抗原称为超抗原。可分为:细胞超抗原,细胞超抗原和TCRT 超抗原。20、佐剂(Adjuvants):指与抗原一起或预先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

8、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质。21、抗体(Antibody):指B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浆细胞,产生的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球蛋白。存在形式: B细胞膜上的膜型抗原受体;分泌进入体液, 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分泌型抗体。22、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指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包括:具有免疫活性的正常抗体;没有抗体活性的异常免疫球蛋白。抗体一定是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是抗体。23、决定簇互补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CDR):VL、VH的超变区受链内二硫键作用而折叠成特定的空间

9、构型,供抗原决定簇互补结合,故将超变区又称为互补决定区。24、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 dependent cell mediated cytoxicity,ADCC):当IgG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后,其Fc段可与NK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的FcR结合,促使细胞毒颗粒的释放,发挥ADCC作用,导致靶细胞的溶解。25、多克隆抗体(Polyclonal Ab):第一代抗体指由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针对抗原物质中多种抗原决定簇的多种抗体混合物。 如:免疫血清(含多种特异性、抗体)。实际意义(1)预防、治疗感染性疾病(2)临床诊断。26、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b):

10、第二代抗体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原决定簇的特异性抗体。其特点:具有高度均一性。27、基因工程抗体(genetic engineering Ab):第三代抗体由基因重组技术制备的抗体,称为基因工程抗体。28、同种型(isotype):指同一物种内所有个体共有的Ig的抗原特异性结构。同种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的CH、CL区。29、同种异型(Allotype):指同一物种内不同个体间的Ig在抗原性上的差异。同种异型抗原决定簇存在于Ig的CH1、CL区的特定部位。30、独特型(idiotype):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产生的Ig V区的抗原特异性各不相同,其超变区各自

11、具备的独特抗原决定簇结构,称为抗体的独特型。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Ig的超变区。31、补体系统(complement system):存在于正常人和动物体液或细胞表面的一组糖蛋白,正常以酶原的形式存在,被抗体或微生物等激活物激活后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片段,不仅在固有免疫中发挥作用,而且参入适应性免疫。32、攻膜复合体(membrane attack complex, MAC):在补体活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溶细胞效应的复合物-由C5b、C6、C7、C8、C9组成的贯穿靶细胞膜,内径约11nm的跨膜通道,即C5b6789。33、调理作用(opsonization ):通过抗体或补体的介导而增强巨噬细胞吞

12、噬功能的现象。包括抗体的调理作用和补体的调理作用。具有调理作用的成分:抗体的Fc段、C3b、C4b。34、细胞因子(Cytokines,CKs):由多种细胞产生的一组高活性、多功能、低分子量多肽,主要介导和调节免疫应答及炎症反应。35、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s, IL):由单核-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所分泌的介导并调节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在炎症反应中起作用的重要细胞因子。36、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类由病毒感染细胞或活化T细胞分泌的,具有抑制病毒复制和调节免疫应答作用的糖蛋白。可分为型干扰素:IFN-a、IFN-b;型干扰素:IFN-g。37、集落刺激因子

13、(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CSF):CSF是指能够刺激多能造血干细胞和不同分化发育阶段的血细胞增殖分化,在半固体培养基上形成相应细胞集落的细胞因子。38、细胞黏附分子(AMs)(cell adhesion molecules, CAMs):分布于细胞表面介导细胞与细胞间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识别、激活和移行的糖蛋白, 是免疫应答、炎症、凝血、肿瘤转移以及创伤愈合等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的分子基础。39、CD分子(CD molecule;分化群: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是指血细胞在正常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不同阶段以及活化及失活过程中

14、,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分子。40、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MHC):指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一组大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所编码的分子在免疫应答、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并参入器官移植的排斥反应。41、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分布在人体所有有核细胞表面,首先发现于白细胞表面,且白细胞是进行此类抗原研究的最适宜材料来源。42、HLA复合体(HLA complex):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位于第6号染色体的一组紧密连锁的基因群,编码人类的主要组织

15、相容性抗原(HLA)。43、单元(体)型遗传(Haplotype):指HLA以紧密连锁在一条染色体上的基因作为一个单位遗传给下一代。44、连锁不平衡(Linkage disequilibrium):指在某一群体中,不同座位上某两个基因出现在同一条单元型上的频率与期望值之间有显著差异的现象。45、MHC高度多态性(MHC Polymorphism):一群体概念,指一随机婚配的人群中,在一特定基因座位上以稳定频率出现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基因产物,包括复等位基因和共显性表达。46、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具有同一MHC表型的免疫细胞才能有效的相互作用,这一现象称为MHC限制性。

16、例如在抗原提呈过程中,Th细胞的TCR识别APC提呈的抗原肽-MHC 类分子复合物,CD4分子识别MHC 类分子。47、病原体相关分子识别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PAMP):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能被固有免疫系统识别的高度保守和特异的分子结构。PAMP数量有限,但在病原微生物分布广泛。如,甘露糖,LPS、磷脂等。48、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PRR):固有免疫细胞表面能够识别某些病原体或衰老细胞表面高度保守特异分子结构的受体。如,甘露糖受体、Toll样受体、清道夫受体等。49、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R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