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3751430 上传时间:2023-10-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OC 13页)(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母语教育研究”(课题批准号:下1+B050674)的成果之一。? 一、 问题的提出 1 基于习作教学回归社会生活的必然需要。习作是生活的再现、反映、创造,学生的生活内容是学生习作的基础,没有丰富的生活,就没有内容丰富的习作。教师只有了解、研究、丰富、引导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学生才能掌握反映生活的本领,才能反映五彩缤纷的生活世界。 2 基于新课程改革发展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基于这一点,小学习作教学应该

2、生活化,生活与习作可以构成一个“生活习作生活”的循环。教师应广泛接触学生,全面观察学生,要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和用心体验周围世界和现实生活,并及时做好记录,为习作而积累。在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写真事、抒真情。生活中处处有作文,教师引导学生在参与活动中学作文、写作文,这符合现代教育观,符合学生习作的心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3 基于目前小学习作教学现状的需要。近几年来,作文教学中许多教师着眼于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还有一大部分小学生的习作形式化,较空洞,缺少生活气息与创新意识。为了使高年级学生在习作中有话可写,且表达真情实感,我们应该努力

3、让学生走向生活,让习作走向生活。我们进行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试图从“生活化”的角度来优化习作教学,赋习作教学以生活的灵性,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能让我们从更多地多角度、多渠道开展习作教学的实践研究活动,以实现教师语文素养与学生习作水平的共同提高。 二、 小学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界定 何谓“作文”?即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此看来,作文原本属于“生活”,只是不知从何时起,偏离了生活的轨道。所谓作文生活化,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并非新题,实质是对传统作文指离生活的拔乱反正。 作文生活化,关键要把握好两个方面:一是内容,即要畅通作文的“源头活水”,让作文“放眼”生活;一是作文过程生活化,打

4、破作文与生活的壁垒,在生活中作文,不故弄玄虚,不设条条框框,不好高骛远,方法不那么艰深,方式不那么刻板,要求不那么遥不可及,写我见、我闻、我感、我思,让作文如生活一样真实,自然而愉快。这是作文生活化的两大支点,我们着力于此,并称之为“用生活的方式写生活”。 三、 课题研究的目标 1 通过研究,逐步确立和形成适应现代化发展要求,符合小学生教育教学规律,与社会生活系统和学生主体生活经验相贯穿,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策略。 2 通过研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让他们亲近大自然,走进社会,丰富他们的生活和精神世界,在生活实践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感悟;让他们勤于思索,乐于想象,学会用自己的眼光和心灵去

5、感受、体验,从而能具体明确、文从句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 3 通过研究,有效地转变、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者的教学能力和理论素养,能够选择有效学习的策略,指导学生习作。 四、 作文生活化教学的途径 1 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加强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在理论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们树立了教师的生活教育思想,并且遵循了生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和谐性原则。同时,教师更新观念,开阔眼界,把作文生活化策略置于教育观念改造的系统中来比较,放到育人的高度来考察,放到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环境中来实践。 (1) 生活教育理论学习和研究。主要深入学习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课题组成员每月有计划地做

6、好理论学习笔记,结合习作教学的需要进行探索。 (2) 教育学与心理学的理论学习和研究。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通过各种途径学习当前教学新理论,努力吸取各种教育思想的优势。学习各种教学方法,借鉴各种教学模式,融各种教学方法于生活化教学策略。我们通过读书看报、外出学习,特别利用网络信息,吸收前沿的教育理论和思想,汲取各种教育实践的营养。 2?弊魑纳?活化的教学策略 策略一:课堂内作文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策略二:作文与多学科渗透教学策略研究。 策略三:开发校本作文教材、学材。 策略四:校园文化与作文的互动策略研究。 策略五:“家庭亲子阅读、亲子作文”策略研究。 五、 研究的成果 1 作文生活化教学的

7、效果 实验过程中,我们以习作指导为主渠道,同时开设作文活动课,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经常引导其积累素材。在课堂上引导学生认识生活,知道作文就是要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重点学会从说到写,掌握处理习作材料的技巧。 (1) 作文生活化教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作文“言之有物”。学生作文首先要有话可说,要有具体的内容。具体内容从哪里来?从生活中来!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产生作文的需要。可见,认识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基础,表达能力的高低往往取决于认识能力的高低,而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第一步就是指导学生认识生活,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访问等活动,接触生活,指导学生观察和分析生活,在扩展视野的同时

8、提高认识。这样,有了生活材料的积累,学生写起作文来就有话可说,“言之有物”了。 (2) 作文生活化教学能激起学生的作文兴趣,使之“言之有情”。作文生活化教学要求学生选择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来写,让他们把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的事情表达出来,这就从小培养了学生写作扎根于生活的思想。而学生在积累生活材料的过程中,容易产生表达的“自我需要”,加上教师有意识的鼓励,他们的作文兴趣也就自然而然地浓厚起来。作文生活化教学的优越之处也就是让学生从生活中选材,学生拥有了材料,就很容易产生表达的需要,容易形成一种具有内动力的主动表达因素。这种因素一旦活跃起来,情感机制也就应运而生,笔端也就流露出真情实感,产生抒情

9、欲望,积极主动地写出真情实感的作文。 (3) 作文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掌握作文方法,做到“言之有序”。在整个作文过程中,观察是前提,表达是结果,思维是核心。教师重在指导观察和思维训练,突破了把学生思路框入老师或少数学生作文的思路的局限。教师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表达生活的欲望,整个习作教学过程遵循写作学的“三级飞跃”规律:通过教师前段指导,重点放在激发兴趣,帮助学生进行心理积累和心理萌动,产生动机,完成作文感和飞跃的过程;然后进入中段指导,重点指导作文的技术操作,即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技巧,促成学生进行心理孕育,实行内孕飞跃;最后,教师进行后段指导,重点放在点拨学生,引导学生心理物化,思维表达成文

10、字,并进行恰当修改,得到心理满足,完成作文的外化飞跃过程。 2 体现习作教学“生活化”的主要环节 (1) 作文内容生活化。让学生有亲近感。习作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作文教学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因此,习作教学,从设计的角度来看,它是作文;从碰撞的角度来看,它又是生活。作文教学生活化要求面对学生生活实际,打通课内外壁垒,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比如,我们中华民族有许多传统的节日,承载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积淀。我们据此开展

11、了节日写作系列:春节,让学生开展搜集和撰写对联活动;植树节,让学生举行“为大地增添一片新绿”演讲宣传活动;清明节,组织学生为革命烈士和历史上的文化名人撰写悼词;端午节,让学生搜集过节的故事;教师节,组织学生为任课老师写贺卡赠语;中秋节,让学生举行咏月诗歌作品交流会;重阳节,让学生叙写当地的习俗风貌。另外,对一些新近发生的“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及时抓住触发点,引导学生写作。 习作教学不要仅仅封闭在学校这个狭隘的空间,要经常带领学生走进多姿多彩的生活,让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观察、感悟、运思和写作,直接与蓝天对话,与白云对话,去凝听涓涓的小溪,欣赏动人的野花,感受原汁原味的乡村气息,让原野的宽广融入

12、学生年轻而善感的心灵,让绿油油的麦浪激荡他们灵动的诗兴。当学生走进生活,并用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的时候,一草一木、一碑一石都会在他们的心灵深处跳动;一滴露珠、一朵浪花也会让他们编出一段童话或一个故事;一片羽毛、一枚苇叶都会成为他们笔下的一首诗;一个瞬间、一次外出都会抒发他们的胸怀。 (2) 作文指导生活化。作文生活化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解放人的精神和心灵,把学生潜在的想象力、创造力和鲜活而旺盛的“生命力”都尽情地释放出来。因此,在作文指导中,我们张扬学生的个性,放飞学生的思想,给学生以心灵的自由,任他们的思绪自由飞翔。为此,我们给学生作文的要求是“大声说话,用心作文”。在内容上,要求学生心里怎么想,

13、笔下就怎么表达,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大胆思考,放胆作文。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倾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在表达上,我们提出“三化”: 风格自由化。粗犷豪放可以,含蓄婉约也行;自然平实可以,文采斐然也行。 手法多样化。悬念、伏笔也好,铺陈、列锦也好,消解、错位也好,都可以在自己的作品中运用。 篇幅灵活化。不硬性规定文章的字数和长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主张学生在文章的“质”上下工夫,不为追求“量”而去画蛇添足、生拼硬凑。同样,在文章体裁上,也不作太多的硬性规定,允许学生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在时间上,实行弹性写作,即不强行规定学生当堂完成,课堂上的作文

14、可以延续到课下,随时写好随时交上,让学生有一个思考酝酿和灵感生成的过程。其用意就在于通过个性化的写作,从而塑造有个性的人。 作文指导生活化主要通过活动实现: 社会活动; 校园活动; 家庭活动。由于放开了手脚,学生获得了充分的写作自由,因此在写作时文思飞扬、笔下生辉。每次作文,我们都会惊喜地发现,学生的笔下充满一道道别有情趣的生活风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新颖观点,一簇簇睿智闪亮的思想火花。 (3) 作文评价生活化。作文讲评是提高学生作文素质的重要一环。那新课程理念下的生活作文评价究竟应该怎样呢? 作文评语多样化。当今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评价要体现针对性、启发性、激励性,这三种评语对学生来说是最重要的

15、。 A 针对性评语。这种评语要求教师针对学生作文做出恰当的评价,可以针对某个词、句子、某段文字或整体结构,文章思路,语言等对他们的优缺点做个详细的点评,使学生知道自己好在哪些地方,哪些地方还需要改正。比如,假如学生作文里有句话:“弯弯的月亮像香蕉”,那么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就可以画条香蕉送给学生,有条件的可以打个香蕉印章再配上相应的评语:“你写得真是太妙了,把月亮的形状和颜色通过香蕉形象地表现出来,通俗易懂。”相信这种评语点评方法会受学生欢迎。 B 启发性评语。学生习作哪个地方还可以做得更好或对习作中出现的不合常规的思想,教师可以给学生画出来或在旁边提出自己看法,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形成爱思考的习惯。比如,“弯弯的月亮像香蕉”,如果教师不同意这一看法就可以把两样物品画出来做个比较,还可以配个问号,增强学生的探索欲,不过可能这些评语可行性有限。 C 激励性评语。叶圣陶说:“学生作文里任何一点可取的地方,都应找出来,肯定他的想法和写法。”所以对习作中的优点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肯定是非常重要的,但激励性话语也不宜过多,要针对习作内容而言。这种做法也可以通过符号点评方式来进行,比如利用星星印章配上鼓励话语。 作文评价主体多样化。主要通过自评、互评、联评、教师评和社会评来进行。 A 自评。学生是习作的主人,让学生自评是教师肯定学生权利的一种表现,同时学生在习作过程中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