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3747825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第02周)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系列(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风格高考频度: 难易程度:【2013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宋辛弃疾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注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白苎(zh):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参考答案】意象豪迈:“鹏”“凤”意象不同于一般的鸟雀,给人以豪迈之感;意境开阔:“北海”“太阳”“路茫茫”等组成了开阔的意境;气概刚健:携书佩剑,显示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2、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试题分析】鉴赏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文学史上不同诗人的作品,或者同一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作品,在意境或内容上往往呈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以此形成不同的风格和流派。鉴赏诗歌语言风格,就是对诗歌语言的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方面的赏析。词风分类代表作家、篇目激越高亢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豪放派,其他如边塞诗中反映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决心的诗作。清婉秀丽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等婉约派,其他如山水田园诗等。语言绮丽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其他如婉约派中反映儿女情长的诗作。语言平易李绅悯农二首。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

3、【注】孟浩然出谷未亭午,至家已夕曛。回瞻下山路,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伫立待夫君。【注】“精思观”,湖北襄阳附近名胜。“王白云”为孟浩然同乡好友王迥,号白云先生。两人结伴出游,中途走散。1诗的颈联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2结合前两联,从描写方法这一角度,简要分析孟浩然诗风的特点。 二、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长相思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注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族正黄旗人。本词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作者随康熙帝出山海关。榆关,即今山海关

4、。3分析“山一程,水一程”中叠用两个“一程”的作用。 4这首词风格婉约,请从思想感情与语言特点两个方面对此作简要分析。 一、1颈联写樵夫隐没于夜色,草虫因夜寒而吞声,暗示朋友还未到家,透露出诗人若有所失的心情。2这两联都用白描的手法,首联交代诗人出谷和回家的时间,次联写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显现其诗风“清淡”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风格。从描写的角度分析,前两联描写了诗人不到中午时去干活,到晚上才回来;回望下山的小道,只见成群的牛羊。诗人运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了一幅简洁清淡的图画。 二、3叠用两个“一程”,突出了跋山涉水路途的遥远和行程的艰辛,同时意味着离家乡越来越远,又突显词的韵律之优美。【解析】要结合注释了解作者此时的境况,然后才能够分析“一程”的本义;另外,还要结合诗词的特点分析其表达效果,题干中的“叠用”一词可给我们解题的提示。 4从思想感情方面说,本词描写了夜深人静、风雪交加之时,远在塞外宿营的词人思念远方的亲人,辗转反侧,卧不成眠。感情细腻,主要是抒发词人“小我”之情。从语言特点来说,本词音律谐婉,自然清新,有着柔婉之美,如“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等。字的使用。 今日收获如何?总结一下吧!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