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3693741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8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13课__红军不怕远征难(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3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红军长征的原因、经过、结果、意义和长征的转折点遵义会议。2、能力目标:结合阅读长征示意图,培养学生读图、填图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了解红军长征经过的主要省份、江河,并能说出发生在那里的重大历史事件。2、 情感教育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学习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中央红军长征的主要经过,遵义会议学习难点:长征胜利的意义。导入新课在小学、初中的语文课上,同学们一定学习过丰碑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草地的晚餐等故事。

2、你知道这些故事的历史背景吗?这些 故事给了你怎样的感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1)你听过这首诗吗?知道作者是谁吗?(2)这首诗描写了中国革命史上哪一次最艰苦的斗争?(3)诗中反映出红军长征克服了哪些艰难险阻?(4)诗中的“三军”是什么意思?这场斗争的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强渡大渡河红军战士雕像遵义会议会址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中,有一次关系到中华民族及党的命运的生死攸关的会议,这个会议就是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你知道是什么会议吗?这次会议后,长征中的红军的命运发生了怎样的改变?红军最后胜利会

3、师了吗?让我们带着这一个个问题,进入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一课的学习吧!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阅读“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一目,完成17小题。)1、_年_月蒋介石对根据地发动第五次 “围剿”,由于_和_的错误指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2、_年_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3、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党中央被迫放弃 ,进行战略转移。4、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只剩三万人,是在 。5、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 。6、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是在 。7、在长征途中转折性的事件是 。(阅读“长征的胜利”)一目,完成814小题。)8、在长征的事件中,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是 。9、在长征的

4、事件中,从此,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的是 。10、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结束长征的标志是 。11、长征结束的标志是 。12、1936年10月甘肃会宁会师的队伍有 三支队伍。13、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 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 ,使 转危为安。14、红军长征中最能体现毛泽东军事艺术的事件是 。合作探究: 1某旅行社准备推出一条“红色之旅”的线路,目的是让游客“重走长征路,学习革命史”。如果你是这家旅行社的决策者,你准备怎样设计这条线路?重点应推出哪几个景点?2遵义会议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一次生死攸关的会议。请结合当时的革命形势和遵义会议的内容,谈谈你对这次会议的认识。3同学们听

5、说过很多有关长征的故事,试着举办一场长征故事会,讨论一下你心中的“长征精神”是什么?精讲点拨:1.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原因?1933年10月,蒋介石调集100万军队、200多架飞机,采用“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方针,向各革命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剿”。对中央根据地,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分路“围剿”中央红军。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最后发展成“逃跑主义”,导致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主力被迫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突围转移,开始长征。2、强调遵义会议的意义:引导学生回忆中国共产党诞

6、生于1921年,到遵义会议召开时14年的时间里,主要领导换了几任,先后出现了“左” 的或右的错误,经受了大革命失败、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等重大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也是14年,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新中国。遵义会议的安排使革命队伍有了正确的领航员,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前途,成为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此后,从近期看,毛泽东领导红军胜利完成长征;从远期看,中国革命经受种种考验,从胜利走向胜利,迎来了人民共和国的诞生。3、长征精神:乐于吃苦,不惧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善于团结,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百折不挠、自

7、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4、长征胜利的意义: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的胜利,是革命前辈流血牺牲的成果。长征的精神是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垂史册。达标检测1、1934年,中央红军进行长征的主要原因是( )A、将革命形势推向全国 B、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 D、北上抗日2、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点是( )A、中央革命根据地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C、川陕根据地D、陕甘革命根据3、红军在长征途中人员损失过半是在 ( )A、冲破敌人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以后 B、四渡赤水以后 C、强渡大渡河以后 D、强渡乌江、夺取遵义以后4、长征中红军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的行动是

8、(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飞夺泸定桥 D、翻越大雪山5、长征途中,标志着红军跳出包围圈的( )A攻占遵义 B巧渡金沙江C四渡赤水 D强渡大渡河6、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是( )A、党的“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七届二中全会7、下列不属于遵义会议内容的是( )A. 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B、取消了博古等在军事上的最高指挥权C. 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D.确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8、学校要组织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红色旅游”,下列设计的路线正确的是 ( ) A瑞金、赤水河、遵义、泸定桥 B赤水河

9、、瑞金、遵义、泸定桥 C遵义、瑞金、赤水河、泸定桥 D瑞金、遵义、赤水河、泸定桥9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的标志是( )A遵义会议的召开 B.中央红军到达陕北C.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D.三大主力会师10、阅读材料“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诗中所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艰苦的斗争?请写出这次斗争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及转折性会议。 这场斗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11、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1)党中央和中央红军于_年从_地出发,开始长征,到_年到达_ 地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2)_年,

10、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_地召开,这次会议的内容有那些?有什么历史意义?能力提升答案:10、(1)长征(2)开始:1934年10月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结束:1936年10月三大主力会师于甘肃会宁。转折:1935年遵义会议(3)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11、(1)1934年A瑞金1935年D吴起镇(2)1935年1月,B遵义 内容和历史意义见课本69页。拓展提升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经过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为了不把敌人带进根据地,彭德怀指挥红军将追敌一举击溃。战斗结束后,毛泽东赋诗一首:“山高路险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

11、我彭大将军。”彭德怀收到这首诗后,把诗的末句“唯我彭大将军”改为“唯我英勇红军”,然后将原诗送还了毛泽东。谈谈“我英勇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简要提示:红军长征途中,除敌人围追堵截外,还遇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还缺少粮食给养等等。作业布置必做题:1、依据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依次说出红军渡过哪几条江、河,在这些江河上发生过什么事?2、整理长征途中的重要时间及事件。选做题:为响应国家红色旅游规划,某市团委计划组织一批团员重走长征路。请你设计一份活动方案。1、根据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设计一份合理的旅游路线图。(不少于4个景点)2、列举出参观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不少于2条)3、指出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至少2点)知识梳理图说历史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路线图 遵义会议(油画) 遵义会议会址 大渡河纪念碑 泸定桥 红军爬雪山 长征经过的水草地 红军过草地黄镇在长征途中的速写草地行军 胜利到达陕北的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秦邦宪。 会师楼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经过长征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会师。这就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会宁城西门城楼。现更名为会师楼。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