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3692280 上传时间:2023-02-14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试卷129(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 试卷 129(总分: 62.00 ,做题时间: 90分钟 )一、 多项选择题 ( 总题数: 31 ,分数: 62.00)1. 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 2.00 )解析:2.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在于( )(分数: 2.00 )A.把质上无限多样的物质世界归结为粒子在量上的不同VB.把某种特殊的物质形态误认为物质的一般特征VC.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VD.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物质观” 。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者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这种对物质的认识虽坚持了物质的客观性,但把原子的个性看成是物质的共性,混淆了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范畴和哲学上的物质范畴之间的特殊与普遍的关系。由于它不懂得辩证法,因此,它“不了解人类对物质的认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发展过程” ;同时它割裂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不能解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经不起唯心主义的攻击。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因为 ( )(分数: 2.00 )A. 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有了绝对真理的理论体系B.使得无产阶级第一次有

3、了自己的科学理论武器VC.创立了唯物史观,使得社会科学第一次成为科学,使得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VD.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 A 选项,马克思主义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应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使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本项内容的“绝对真理”否定了这种真理自身的“发展”性,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僵化了。 B 选项,以往的一切占统治地位的哲学都是剥削阶级的哲学,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改造世界、

4、解放全人类为目的,是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是一切被压迫者进行斗争和反抗的利器,马克思哲学为无产阶级的自由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力量。 C 选项,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结束了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史观的统治地位。唯物史观的创立,把唯心主义从其最后的避难所驱逐了出去,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统一起来,使唯物主义成为完备的、彻底的科学体系。 D 选项,马克思、恩格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结合起来,在实践的基础上去理解物质世界,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使唯物主义具有了能动性。4.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表现在是否承认 ( )(分数: 2.00 )A.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V

5、B.运动的客观性,时间、空间的客观性VC.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VD. 意识的能动性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分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是第二性的,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意识具有能动性。 而唯心主义则认为, 意识第一性、 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所以,AC两个选项都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也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B选项也是唯物主义的观 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质运动具有时空性,并且只有在时间和空间中才能进行,时间和空间具有客观性。唯心主义则认为,运动是人们精

6、神的运动、时空是意识和观念的产物、意识决定物质。所以 B选项也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区别。 D 选项则是二者都承认的观点,唯物主义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也承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唯心主义则夸大了意识的能动性,把意识看作是世界的本原。因此D选项不符合题意。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之间在物质观上的区别是( )(分数: 2.00 )A. 是否承认物质的客观性B.把物质局限于自然界还是也包括人类社会VC. 是否认为意识是物质所派生的D.把物质理解为某种物质结构及其属性还是理解为客观实在性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具体是考查辩证唯

7、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在物质观上的区别。选项AC是唯物主义共有的特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选项BD则是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B选项指出物质观也包含人类社会,这是辩证唯物主义所特有的。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的定义首先强调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BD。6. “如果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会直接合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 ”这个论断表明 ( )(分数: 2.00 )A.现象和本质是有区别的VB.现象是由本质决定的 VC.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不是一次就完成的VD.科学研究必须透过现象达到事物的本质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现象与

8、本质的关系” 。本质和现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本质不是现象,现象不是本质,二者不能混同。另一方面,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统一的,二者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本质不能脱离现象而存在,本质存在于现象之中,要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也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都要受特定的本质支配。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决定了人类科学认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正因为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 这才产生了科学研究的必要性。 科学的重要任务是要透过事物的表现形式去研究事物的本质。 对于一个事物,只有正确地认识到它的本质,才能算是对该事物有了科学的、根本性的认识。只有在对本质达成科学的认识之后,才能回过

9、头来科学地认识作为本质外化的事物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现象与本质是统一的,又决定了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可能性,如果二者只是对立而无统一,一切科学研究和科学认识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正确答案是选项ABCD。7.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 ”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分数: 2.00 )A.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混为一谈VB.用逻辑矛盾否认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VC.否认了逻辑矛盾是辩证矛盾的主观映象VD. 把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区别” 。逻辑矛盾是人们思维不合逻辑、违反逻辑规则造成

10、的,它是思维违反形式逻辑的自相矛盾。辩证矛盾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矛盾,是生活本身的矛盾,它揭示的是事物本身具有的对立与统一关系及其运动过程。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矛盾仅仅出现在思维领域中,是可以避免的,但是辩证矛盾则是客观的、普遍的存在的,不可能从世界中排除。两者又具有联系:逻辑矛盾是对辩证矛盾的反映。 “只有判断和判断才能相互矛盾” ,显然是承认逻辑矛盾存在,而认为“事物是不能相互矛盾的,世界本身是不存在什么真正的矛盾” ,则是否认了辩证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因此题干并没有将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对立起来。答案是选项ABC。8. 根据认识的发展规律,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正确的观点有( )(

11、分数: 2.00 )A.熟知未必是真知7B.熟知未必不能是真知VC.真知可以源于熟知 V真知必定首先是熟知D.解析: 解析: 本题考查对认识问题的理解。 “熟知” 即对事物的熟悉、 了解, 但并不意味着对其本质的正确把握。 “真知”即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阶段。ABC都是可能的。D项不恰当。真知不一定首先是熟知。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选项ABC。9.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统一。对这一命题的正确理解有( )(分数: 2.00 )A.从无限发展的世界来讲人们最终能达到对世界全面而正确的认识,因而认识能力有至上性VB.在每一个具体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

12、对的,具有非至上性VC. 人们只能认识事物的外部联系,而不能把握事物的真正本质,因而具有非至上性D.人的认识能力是不断从非至上性向至上性的发展过程V解析: 解析: 人类的思维, 按其本性、 能力和可能性来说, 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 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但是,每一个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 生产状况、科学技术状况、阶级斗争状况) 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 个人的经历、受教育的程度、立场、观点和思想方法) 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他们的思维又是非至上的,亦即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至上和非至上、无限

13、和有限的对立统一,作为认识、思维成果的真理,也是绝对和相对的对立统一。选项 C是不可知论观点。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ABD。10.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它的两个严重缺陷是( )(分数: 2.00 )A.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VB.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否认了认识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VC. 否认了反映论的观点D. 否认了世界的可知性解析: 解析: 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 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 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不了解认识的辩证

14、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但它没有否定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以及世界的可知性。11.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是( )(分数: 2.00 )A.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V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VC.感性认识中包含有理性认识的因素VD.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认识的成分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来自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具有片面性、表面性,而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做到;人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在思维着

15、,并以原有的理论认识为背景,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进行的;不同的人由于理性认识不同,感受也就往往不同。理性认识需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而且感性认识和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也大不相同。故四个选项均正确。正确选项是ABCD。12. 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的关系表现为 ( )(分数: 2.00 )A.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的认识、实践活动的相互区别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V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原则,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性、多样化原则 VC.真理与价值相互贯通/D.真理与价值在发展中相互引导,从价值走向真理,从真理走向价值V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真理和价值的关系。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两大主题,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表现在: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客观制约性,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主要表明人的活动中的目的性,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样性。 真理和价值统一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之中。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