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368108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8课教案(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课时教案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时 本学期累计总 课时 年 月 日 课 题1、在山的那边教 学目 的1、了解朗读诗歌的基本要求,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 2、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品味重点词语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4、树立理想,并培养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教 学重 点1、通过朗读来品味揣摩语言,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凝练形象的语言。 2、理解诗歌中大海、群山的艺术形象的象征意义,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在童年时代,对生活,都有美好而奇妙的“梦想”,对未来,都有热烈的企盼与遐思

2、。那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孩子,他们又在想些什么呢?他们的想法,给我们又会带来什么启示呢? 今天,我们学习诗歌在山的那边,和山里的孩子一起,去探寻山外那美好的世界。 二、检查学生预习字词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2. 形似字辨析。 3. 解释词语。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重点语句含义 1范读课文,可播放背景音乐。 学生听读时:a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停顿及意义重音。 b理解诗中山与海的意思。 2组织学生讨论“山”与“海”在诗中的意思。 学生刚刚接触合作讨论的方式,能说对大意就行。老师要以鼓励为主,即使说的不全面、不深刻也无妨,后面还要引导深入探究。 3学生练习集体朗读课文。教师指导 a

3、、先给诗句划分朗读节奏。b再挑选意义重音。 以上两点是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方法,掌握了朗读节奏与重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义。教师可以以几个诗句为例,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划出节奏及意义重音即可。 c 学习集体朗读。 4、结合朗读,指导学生探究式阅读,讨论。 a. 讨论,理解重点词语含义.(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 “铁青”什么意思?是写山的颜色吗?如果不是,那又是表现什么? 我的“幻想”指什么?“零分”又指什么?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具体指什么?为什么说是“飘来”的? “诱惑”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喧腾”是什么意思?课文中指什么?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的“终会”表达了一种什么心情

4、? 学生通过讨论,以上重点词语基本可以正确理解。个别有争议的词语,教师可指导学生结合“山”与“海”的含义,也从象征意义上来理解,来解释,可予以补充,纠正。 b在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节奏、意义重音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揣摩语意,初步读出句子所表达的语气。然后讨论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深刻含义。(教师出示句子) “小时候,我常伏在窗口痴想山那边是什么呢?”这两句话写出了小时候的“我”有什么特点? “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妈妈,那个海呢?” “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一次次漫

5、湿了我枯干的心灵” “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合作探究性阅读,是学生接触的新学法,也是本节课重点环节,教师要注意引导、点拨,以调动学生思维。答案不求统一,要点合理即可。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理解全诗所讲述的道理 引导学生再次讨论“山”与“海”的深刻象征意义。 讨论,全诗讲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以上所讨论的内容,尽量鼓励学生多参与,多想,多说,不要强求答案用语标准,意思正确就行。 结合自身生活体验,深刻领悟诗歌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引导学生讨论,谈谈自己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克服困难的经历或感受。 这是体现语文与生活联系的一个重要方面,要

6、引导学生说真话,诉真情。 全班激情齐读。 四、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激越的情感,显示出我们已深深懂得:要翻过山,见到大海,必须百折不挠,坚持奋斗。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让我们永远牢记,心中要有个“海”,为了这个“海”,从现在开始,就要努力翻过一座座山。 布置作业。 a根据“山”与“海”在文中的含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也可以写自然的海)。 b熟练朗读课文,挑选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背诵。五、板书设计 海 比喻_ 理想境界象征手法 山 比喻_ 重重艰难险阻 爬山 比喻_ 艰苦奋斗课时教案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时 本学期累计总 课时 年 月 日课 题2 走一步,再走一

7、步教 学目 的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 学重 点1、探究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2、从不同角度探究、品味文中句子的深刻意义,获得多方面的教益。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积累,开拓视野1. 师出示名言,生齐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二、导入新课,激发兴趣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明白了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布满了艰难险阻,其实,不只是在通往理想的道路上,人生处处都会有坎坷。那么,面对困难,我们该怎么办,是放弃呢还是

8、迎上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看作者是如何克服困难的,并希望同学们在学完这篇文章后,能够从中受到一些有关人生方面的启迪。三、学习字词 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 出示练习。 a给加点字注音。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 四、指导学生整体感知故事情节 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出示以下问题组) 其他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 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 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c“我”为什么“一

9、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 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 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 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可提要求: 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 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 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 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本文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 讨论

10、: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 五、布置作业 写生字。 朗读课文。 课时教案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时 本学期累计总 课时 年 月 日课 题2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 学目 的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提高朗读能力2、复述故事情节,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中心意思。3、引导学生正视困难并积极地克服困难。 教 学重 点1、探究篇末所说的“经验”,“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含义。2、从不同角度探究、品味文中句子的深刻意义,获得多方面的教益。3、探

11、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本文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 二、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 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组。 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 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

12、气有什么不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 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 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 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 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

13、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 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 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们的生活中,家长、老师其实也给了我们很多这类的指

14、导。 继续组织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讨论这个内容,最好能让学生理解得深刻一点,对“困难”的理解全面一点:既可以是努力一下就能解决的小困难,如一道难题做不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卖报纸时不好意思张嘴等;更应该是比较大的,短时间内难以解决的困难,如自己学习成绩落后;父母下岗,家庭经济拮据 三、总结全文 让学生再谈学习本文之后的体会。 教师小结: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别忘了,还要把你的这些感受传给那些正在遭遇困难的人们。 背诵(或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四、板书设计:故事:遇险脱险哲理:把困难分解再去克服课时教案第 周 星期 第 节 课时 本学期累计总 课时 年 月 日课 题3、短文两篇教 学目 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