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3663349 上传时间:2022-07-3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电影史名词解释[苍松借鉴](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外电影史部分名词解释一、中国电影史 左翼电影:指1933年到1935年底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在上海开展的左翼电影运动及拍摄的一批反帝反封建电影。早在1931年9月,左翼剧联就提出了电影要暴露帝国主义的侵略、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剥削以及国民党政权的压迫,描写工农群众的反抗斗争并指出知识分子的出路,1933年,由明星、联华、艺华等公司拍摄的约三十几部电影,都遵循了反帝反封建的制片路线,表现了工人、农民、妇女和知识分子的生活和斗争,代表作有:夏衍编剧、程步高导演的狂流、春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孙瑜的大路,吴永刚的神女等等。 国防电影:指在“国防文学”号召下提出的在1936年提出的电影创作口号及摄

2、制的电影,旨在发起“一个最大限度地动员文艺上的一切救亡力量的运动”,主张电影工作者在民族存亡的紧急关头以电影为武器,更好地为抗敌斗争服务。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未能很好地解决理论和实践问题,但对电影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代表作费穆的狼山喋血记,沈西苓的十字街头,吴永刚的壮志凌云,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等等。 十七年电影::指1949到1966年,中国电影在继承三、四十年代进步电影和解放军革命文艺两方面传统的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传统与优势,开辟了中国电影的新阶段。在风格上,十七年电影主要的样式是戏剧式的,主要以革命的正剧为主,喜剧电影(如吕班的新局长到来之前、未完成的喜剧)、散文电影(

3、如水华的林家铺子、谢铁骊的早春二月等)也有所发展,它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继承了我国优秀的民族文艺传统,体现了现实性和时代感,注重人物形象塑造,造就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电影艺术家,然而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比如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导致作品缺乏艺术生命力,没有深入去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也很少借鉴外国电影的艺术成就,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展开。 新时期电影:指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中国电影,经过十年劫难,中国电影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在最初两年多的时间里,最多表现的是揭露“四人帮”丑恶罪行的揭露,在艺术上却难以摆脱原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模式,一直到1979年,影坛上出现了冲破“三突出”原则和陈旧

4、创作观念束缚、带有艺术创作个性的影片,如李俊的归心似箭、小花、瞧这一家子、苦恼人的笑、生活的颤音,这些影片在题材上大胆拓展,艺术手法大胆创新,在人物形象塑造、艺术结构、电影语言上都有了明显的深化和发展,构成了中国电影第一次创作的浪潮。而在80年代初,更加出现了老中青三代导演各放异彩的壮观局面,第三代导演作品有谢晋的天云山传奇、水华的伤逝、汤晓丹南昌起义、成荫的西安事变等,第四代导演作品有张暖忻的沙鸥、吴永刚的巴山夜雨、吴贻弓的城南旧事等,第五代导演作品有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陈凯歌的黄土地、田壮壮的猎场扎撒、吴子牛的喋血黑谷、黄建新的黑炮事件、张艺谋的红高粱等。 文革电影:文化大革命十年间,中国

5、电影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十七年电影取得的成就被全盘否定,整个电影事业几乎停滞不前,很多电影工作者遭到了迫害,甚至致死。对电影来说,文革意味着只剩下三部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文革电影最重要的特点是创作的“三突出”原则,即“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在美学方面,采用“敌远我近,敌小我大,敌暗我明,敌俯我仰”,色调对敌用冷,对我用暖,造成了极其虚假、公式化的套路,抹杀了电影作为艺术的个性美,用宏观的视角来掩盖艺术细节的不足,使影片空而无物,创作公式化,没有创新和原创性。出现了样板戏电影这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样板戏是一次成

6、功地对京剧进行改造得的实践,它主要选取现代题材,在很多方面作了大胆的探索和创新,比如场次转化节奏明显加快,唱腔中加入了流行的短段,加入了西洋乐器和交响乐伴奏等等,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普及京剧的作用,但是由于总的指导思想的错误和创作原则的单调,所以它的艺术成就不高。 主旋律电影:一种有着类型电影倾向的主要表达国家主流意识、体现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和主流文化秩序的电影类型,在90年代主要是主流电影,体现了转型期国家对于电影工业的扶植和对于体现意识形态国家意志的软性要求,是一种功能性较强而娱乐性稍弱的电影类型。目前有中心转化的趋势,教化兴趋向缓和,开始走向注重故事情节包装和商业化的叙事策略。主要类型有

7、: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大决战、周恩来、重庆谈判)、伦理道德片(离开雷锋的日子、被告山杠爷)、献礼片(国歌、共和国之旗)、商业化主旋律电影(黄河绝恋、红河谷)。 “影戏观”:19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在艺术上逐步形成了的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影戏”反映了当时电影创作的特点和电影观念,也反映了中国早期电影和戏剧的直接关系和深厚渊源。中国的第一代导演如郑正秋、张石川的影片创作,很多都是取材于以往成功的文明戏,演员也有很多就是戏剧演员出身,所以,文明戏作为初期中国电影的主要艺术来源,很大程度影响着中国电影的创作面貌。早期的“影戏”理论不强调电影对现实的记录和复制功

8、能,而强调教化功能,注重对情节和剧作水平的研究,认为“电影剧本是电影的灵魂”,以戏剧化冲突原则为基础,把情节的曲折生动作为衡量影片叙事成功的标准,常常在善恶冲突和撞击中展开故事情节,大多以正义的胜利告终。到30年代,电影创作在注重市民观众的欣赏趣味和剧作叙事经验方面,仍然继承、发展影戏电影的艺术传统,重视情节和戏剧冲突,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即在创作中更多地表现鲜明的进步倾向和时代精神。 40年代,进步电影的主流在对待电影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上都继承和发展“影戏”电影传统,进步的电影艺术家都把电影作为表达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对世界的认识的工具,揭露和抨击丑恶的社会现实,“教会人们仇恨”,基于这种功能,

9、叙事成为直接表现作品内涵的基本表意手段,是影片结构的核心,从政治社会的功能出发,以叙事尤其是戏剧性叙事为核心,是电影视听构成服从和服务于叙事,成为“影戏”传统的基本原则。所以各种大同小异的戏剧式叙事方式、结构和技巧被普遍采用,占据了统治地位。1941年,陈鲤庭在电影轨范中,正式提出了“影戏”这一理论,是“影戏”在艺术上成熟的标志,确立了它的统治地位。 两次电影大争论:指文革之后的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和文学性问题的论争。1979年,白景晟首先发表丢掉戏剧拐杖,向自20年代就开始确立的传统的戏剧电影观念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在电影成长为一门独立的艺术之后,就不应该永远依靠戏剧这条“拐杖”走路,继后,张暖

10、忻和李陀联合发表论电影语言的现代化,认为应该尽快革新中国的电影语言,钟惦裴也发表文章要求“电影和戏剧离婚”,而另外一些人如邵牧君、张骏祥发表了一些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戏剧性问题的争论。 稍后,随着对电影本体论的探索,针对那一时期创作时间过于追求新形式、新技巧的偏向,张骏祥提出了“文学价值说”,认为不应该忽视电影的文学价值,即作品的思想内容、典型形象的塑造、文学的表现手段等,与此相对,郑雪莱发表了电影文学与电影特性问题,对“文学价值说”提出了质疑,认为不可以脱离电影美学特性和特殊表现手段来谈电影的本质,从而又引发了一场关于电影文学性问题的争论。 几个第一: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第

11、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第一部获国际奖影片:渔光曲(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第一次提出系统提出影戏观:侯濯,建国后第一部获奖影片:吴贻弓城南旧事(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第一次: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电影:1905年定军山 产生于北京,真正兴盛在上海 重要导演:第一代:明星公司 创作 郑正秋,张士川 文华公司 长城公司第二代:30年代末40年代初 达到成熟第三代:跨新中国成立前后, 现代的导演与之相比 艺术热情不够 艺术成就不高第四代:第一批专业导演 受到西方电影思想的影响相对比较大 不自觉地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伤痕电影、反思电影第五代:开始有意识地摆脱影戏观的影响(重点)第六代:第一批习惯用影像讲故事而不是用

12、语言来讲故事(重点) 六代电影人的主要作品、代表人物,重点是第五代和第六代重要的创作现象:主旋律电影是唯一一种形成的电影类型倾向第六代电影缺乏现实关怀精神,虽然使用现实主义手法,集中体现了影戏观不再统治之后,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失去了电影“叙事”艺术形式(陆川寻枪、孟京辉像鸡毛一样飞等)重要的思潮:影戏观及其变化、社会改良主义作品(社会电影乌鸦与麻雀)、软性电影论、两次电影大争论、巴赞纪实美学、国防电影演员::阮玲玉、胡蝶、赵丹、石挥、葛优等影戏观及其变化另外::香港电影新浪潮::徐克、吴宇森、唐季礼、王家卫、许鞍华 台湾新电影::侯孝贤 、杨德昌、李行静观默查写台湾(文章) 蔡楚生: 最初的电

13、影经常带有浓厚的感伤主义情调,受到左联的善意批评,1933年都会的早晨是他的成名作,标志着着创作思想的重大转变,1934年渔光曲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轰动影坛,创造了当时中国影片卖座的最高纪录,在1935年的莫斯科国际电影节上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影片,1947年与郑君里合作编导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以抗战期间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为主线,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抗日时代的时代风貌,通过素芬的形象,表现了广大中国人民在抗日期间的艰苦奋斗精神,而张忠良则是由热血青年蜕变腐化分子的典型,影片以不同性格的人物,曲折变化的情节,抒情质朴的风格,反映出当时广大人民尤其是生活在沦陷区的群

14、众的心绪与愿望,把揭露的矛头对准统治当局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誉为“中国电影发展旅程上的一支指路标”。从30年代到60年代,他的电影创作,紧扣时代的脉搏,倾诉了人民的心声,他吸取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结构特点,影片的故事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构完整、层次分明,引人入胜,同时善于运用对比、呼应的艺术手法,把贫与富、美与丑、善与恶这些截然不同的人物和生活场景组接成有鲜明对照意义的镜头,使其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以及细腻的细节刻画,使他的电影创作显出独特的个性。 谢晋:1948年起开始从事导演工作,女篮5号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体育故事片,红色娘子军是他前期的重要作品

15、,以缜密的导演构思、娴熟的镜头技巧,描写30年代海南地区一个苦大仇深的女奴吴琼花成长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战斗历程,获得首届百花奖的最佳故事片、导演奖。天云山传奇是他的另一部重要作品,通过三个女性的目光来表现罗群,内涵深厚,艺术感染力强,在形式上也有新突破。高山下的花环描写以梁三喜、赵蒙生为代表的当代军人,表现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和“位卑不敢忘忧国”的崇高精神。谢晋认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他注重运用多种电影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剖析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使人物真实动人。他重视五四以来中国进步电影的优良传统,对国外电影语言和技巧的新发展也很关心。在继承和借鉴的基础上,有意探索影片的民族风格。 二、外国电影史 格里菲斯: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915年的作品一个国家的诞生成为电影历史中的经典,在这部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影片中,出色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