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609963 上传时间:2023-07-0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人教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世说新语两则一体化学案教学目的:知识目的:()理解文义,背诵本篇课文(2)积累文言字词(3)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能力目的:(1)培养学生的发明性思维和想象能力(2)掌握自主、合伙、探究的学习方式。(3)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情感目的: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古人的智慧、诚实、守信,尊重她人的美德。教学重点:(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义,背诵课文(3)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义,背诵课文课型设立:探究性学习课教学时数:三学时预习准备(可运用工具书查找有关资料)一、字词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雪骤()可拟( )柳絮()

2、 无奕( )王凝之( )尊君在不()相委()而去2.解词内集:讲论文义:俄而: 差可拟:欣然:未若:骤:期行:舍去:乃至:相委而去:引:顾: 二、背景材料.刘义庆(40344),南朝宋彭城(目前江苏徐州)人,文学家。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说新语是由她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本文选自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中华书局198年版)。2.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故事的代表作。古代故事和现代故事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有关古代故事的阐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故事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

3、。然亦弗灭也。闾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刍荛狂夫之议也。”古代故事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故事中以语言简洁、辞意隽永著称,对后裔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方正”,即正直不阿,为人正派,是一种好的品格。世说新语重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其初在社会上

4、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徐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因此到了晋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议论政事,而一变为专谈玄理;清议而不谈政事,这就成了所谓清谈了。但这种清谈的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的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三、熟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法,标出重点字词句及有疑问的地方。四、整体感知1. 概括两篇故事的重要内容2. 你读后有何感受?3. 故事中的两个少年有什么特点?五、学生质疑问题教学过程:第一学时咏雪教学目的及内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义,背诵课文(3)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一、巩固基本知识1咏雪、

5、陈太丘与友期选自 。世说新语是由 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是故事的代表作,重要记述了 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 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称为“名士底教科书”。她是 朝宋彭城人,曾任荆州刺史,爱好文学。2咏雪中谢太傅的名字叫 ,说“撒盐空中差可拟”的是 ,说“未若柳絮因风起”的是 。3.“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子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地点 “_”人物_事件“_ _”等要素。二、教师范读朗读是诗词教学的重中之重。朗读有助于记诵,有助于理解,有助于把握意境,朗读好了甚至可以以读代讲,朗读时要把握诗词不同风格、不同基调以及文中的断句。在这部

6、分教学中学生可以提出把握不准的字音,字义,词义及句义,然后让其她学生解答。之后教师再作拟定。最后达到正音,疏通文意,理解文意的目的。这样做是为了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课文中的内容培养其自学能力。三、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规定把握人物对话的语调、表情,注意节奏;教师要加以指引,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求当堂成诵。四、复述并疏通文意 规定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措施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教师精讲点拨。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一种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约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谈诗论文。忽然间,

7、雪下得紧了,太傅快乐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她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她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太傅快乐得笑了起来。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疏通文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家庭约会),与子女(子侄辈,指年轻一代)讲论文义(解说诗文)。俄而(不久,一会儿)雪骤(紧 ),公欣然(快乐地)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差不多)可拟(相比)”。兄女曰:“未若(比不上)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五、研讨问题文中的这一家人是在一种什么样的氛围下约会的?从哪里看出来?(融洽欢快

8、轻松)(内集,欣然,大笑)联系上下文,“子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古代“子女”犹言子侄辈,指家中年轻一代人。今之“子女”则专指子女。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方,哪一种更好?同步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方雪。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觉得“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一方面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本,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觉得“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

9、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懂得。好的诗句要故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故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因此说不好。 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这是一种有力的暗示,表白她赞赏道韫的才气。想一想 议一议:对文中“公大笑乐”一句有不同解释,你如何见解:A对两个答案都表达满意;“笑”前喻,“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归纳主题:咏雪讲的是晋朝出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种故事。在一次家庭约会中,谢道蕴体现出了咏絮之才。 六、背诵课文七、拓展思维: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方雪,举出并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 欲

10、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天。李白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八、练习:请闭上眼睛,想像眼前就是纷纷扬扬、飘飘洒洒的雪花,雪花飘起来了。假设你也参与了当时的讨论,请用如下文言句式再写出一两句,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 曰:“ 差可拟”或者 曰:“未若 ”“撒糖空中差可拟。” :“未若槐花迎风飘。”“未若鹅毛当空舞。” “棉絮纷飞差可拟。”“未若梨花漫天飞。” “未若天仙散百荷。” “樱花飘落差可拟。”“未若玉屑静静落。”“未若白蝶翩跹舞。”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予以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第二学时陈太丘与友期教学目的及内容:

11、(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义,背诵课文(3)品析文中人物的语言一、巩固基本知识1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选自 ,它是由 朝时家组织编写的。2.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谢太傅 ( ) 雪骤( ) 无奕( )尊君在不( ) 可拟( )柳絮( ).默写。(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兄女曰:“ 。”(2)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对子骂父,。”4.给下列句子用“/”划分节奏。(1)谢 太傅寒 雪 日内 集。 (2)即公 大 兄 奕 女。(3)君与家 君 期 日中。 (4)元 方 人门 不 顾。二、教师范读三、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规定把握人物对话的语调

12、、表情,注意节奏;教师要加以指引,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求当堂成诵。四、复述并疏通文意 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陈太丘跟一种朋友商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待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她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她的爸爸,就是失礼。”那人感到羞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

13、自家的大门。 疏通文意:陈太丘与友期行(相约同行。期,商定),期日中(正午时分),过中不至,太丘舍去(不再等待就走了),去后乃(才)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通“否”)?”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丢下,舍弃)而去(离开)。”元方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拉)之,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五、研讨问题我们应当如何评价文中的三个人物的行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请从文中找出根据。陈太丘:太丘舍去对不守信的人不能姑息,让她记住教训,承当后果友人:去后乃至尊君在不? 怒 非人哉! 惭 下车引之暴躁、易怒,无信无礼,缺少修养,然知错能改元方:(家君)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入门不顾守信识礼,(聪颖机灵)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是对别人爸爸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爸爸。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爸爸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结尾处元方“入门不顾”与否失礼?如果你遇到这种状况会怎么办?这一则记陈纪七岁时的故事,也体现了她的聪敏,但重要是写她懂得为人的道理,“无信”“无礼”二语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