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3590002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4.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_3(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当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1 今日教学小数的加减法,首先让孩子从情景图中能获得信息,并提出一些须要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的问题,我选择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显示上。 接下来,我让每个学生选择一个问题依据已有的阅历尝试解决。在计算中“列竖式为什么要对齐小数点”这是个重点和难点,我采纳了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合作沟通。从富有特性的理解和表达中,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这些在传统教学中须要

2、老师总结、归纳的学习重点,在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的基础上被自主发觉,成为学生对学问进行“再创建”的成果。也驾驭了小数加减法计算时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要对齐,然后根据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通过教学,发觉学生对计算方法驾驭得很好,列竖式计算的正确率也很高。 之后,在不同题目的训练中,学生通过不断的实践,从而理解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教学有时也须要把它放在详细的情景中,这样更利于学生理解算理,驾驭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也反应出一些问题:1在课堂限制实力方面的不足。如:在创设情境提问题时,放的太开,学生的提问过多,用时过长。最好两轮成果逐步出示,递近提问。又如:在学生反馈时,应把握时机,对

3、重难点进行点拨。在这节课中,我对数位不相同的数,在计算时怎样对齐,什么样的状况下应补0的学问点,点拨的不到位。 2.要留意倾听学生的发言和自身语言表达的精确。本节课上,有些学生的发言不恰当或不精确,我都没有刚好指正,形成规范。特殊是一名学生建议用先把小数点去掉当整数算,然后再在得数中加上小数点这种方法计算,我没有这种方法的弊端,导致后来有学生误把这种方法当成简便方法。在强调小数末尾的0要去掉时,语言表达不精确,许多学生说成去掉小数点末尾的也没指正。 课堂节奏没把握好,导致练习数量、种类过少,学生简单出问题的题形没有出现,讲评不到位。 今后还应重视提高个人素养,多学习,备课要多思索,学案要备的更

4、精确。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胜利的方面,也有缺憾的地方: 一、胜利点 1、创建性的运用教材。本节课教材给出的情境是“克隆牛的身高和体长”的一个情境。通过分析教材我认为这样的情境对于同学们来说很生疏而且很遥远。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老师要依据学生的详细状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建性地设计教学过程”的要求,老师要由“课程安排的执行者变为构建者”,要做到“用教材教而不要教教材”。因此我把情境改为“算算老师的身高”的情境。从学生熟识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将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设疑引思,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已有

5、的阅历探究新学问,驾驭新本事。 2、体现学生为本,提倡先学后教,小组合作。 我放手先让学生课前依据“学习单”自主学习,提倡先学后教的。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独立思索、主动探究,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实力。 这是本节的重点,学生沟通时,学生会在学生充分展示后老师适时沟通竖式计算方法,从而明确小数加法也和整数加法一样也是这样一位对着一位来加的!此时,有学生会质疑,末尾的0是否可以去掉,老师适时点明:当遇到这样的状况时要依据小数的性质进行化简。同时指出为了确保计算的精确,要进行验算。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沟通激荡的过程。在小组合作基础上,激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

6、互动。课堂中组织起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沟通,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基于这一同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不仅为学生所宠爱和认可,也让老师得以精确把脉学生的学情,并据此绽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3、理解算理和驾驭算法算法的探究是本节教学的关键,学生已经初步具有了探究的实力,所以在本环节我大胆放手先让学生课前依据“学习单”自主学习。课上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体验再组织汇报。 算法是解决问题的操作程序,算理是算法赖于成立的数学原理。第一,通过例题课件展示与相关问题的追问,让学生理解小数点对齐就是相同数位对齐,驾驭小数加减法列竖式时要小数点对齐,计算时要从低位算起,小数

7、位数不同时可以用0来补足。其次,通过例题课件展示,让学明白得数的小数部分末尾有0的状况,一般要把0去掉,把小数化简。 二、缺憾点缺少追问。如:“小数点对齐就保证了什么?为什么要相同数位对齐?”等问题。同学们在我的有效引导下很简单结合问题情境理解算理、驾驭算法。但缺少与学生的思索,对理解算理和算法不够深刻。合作沟通中老师缺少巡察指导,学生课堂上生成的质疑和问题,没有刚好的抓住和呈现“亮点”,留下了一些缺憾。如:出现了数位没有对齐的状况、计算错误的状况、整数后面没有添上小数点和0的状况等。 没有大量的练习,把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明算理驾驭算法的过程中,用了较长的时间才结束了新课的学习。这样一来,在时间

8、的把握上就出现了问题,没有时间让学生来大量的练习,导致了课堂不完整。所以,我觉得我对“精讲多练”的把握还欠缺。 总之,对课堂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在实际教学中,我始终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唯一的、不行预料的,也就意味着随时会生成一些新的课程资源,课堂生成肯定大于课前预设,我将刚好调整我的预案,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通过对本节课的教学,我对新课改下数学计算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相识,比如:怎样避开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怎样让学生经验算法获得的过程?怎样在计算教学中处理算理与算法?怎样让学生获得自主学习机会与空间?在这次讲课中,给了我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定能把我引入课改的

9、更深处。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3 本册教材第一单元小数的相识和加减法教材编写体现以下特点:1、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背景下进一步学习小数。、借助直观模型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驾驭小数的加减法。依据这一特点同时结合三年级下册借助购物情境学习了一位小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我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 第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新课的预习,有意识的培育并训练学生的自习实力。从作业反馈的状况看来,对于一些如两位小数大小的比较,两位小数的加减等这样有章可循的学问,学生通过自学的驾驭状况还比较可喜的。 其次,教学充分联系了实际,通过引导学生不停的“举一反三”,使老师能在第一时间

10、里了解到学生对新知的驾驭状况,刚好调整教学策略,促进有效教学。 第三,教学环节设计紧凑。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学问水平的提高,学习实力的增加,我有意识地调快了教学的速度,使课堂更加紧凑,提高了学习效率。从作业反馈出的状况来看,马虎大意的状况普遍存在,今后还应着力于培育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4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加减法在意义上、计算方法上和整数加减法是一样的,只不过是数的范围扩大了,学生感觉有些生疏。课堂起先创设情境,现实而富有吸引力,让学生感觉到小数就在我们的身边,小数的加减法也存在于日常生活中,拉近了学生与新

11、知的距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提炼出数学的问题直入中心,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沟通各自的学习方法、概括归纳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并能驾驭正确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体现“学生主体,老师主导”的互动模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关注学生学习胜利的体验。为了更好的巩固基础学问和基本技能,有层次,有步骤的支配了练习题,并适当拓展、延长。小数加减法的教学,旨在让学生经验小数加减法的笔算过程,理解驾驭笔算方法,同时结合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理解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价值,提高思维实力和学习实力。教学设计中,老师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学问为基准,把握好教学的起点,让学生在自主尝试中,探究新知。本节课是

12、在学生学习了整数加减法、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具有相当的基础学问和学问迁移的实力。教学进程中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自己去探究、去获得学问。最大限度地让学生都能参加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参加学问形成的过程中。在探究算法中使每位学生都有获得胜利学习的体验,熬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念。对“列竖式要对齐小数点”这个重点和难点教学时,两个书写格式对比演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相互质疑。利用学生出现的问题,紧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学问和阅历,开展深化的探讨和争辩,相互启发,相互学习,自主提炼出“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育学生自主学习的实力。练习内容回来

13、生活,“商场购物小票”这一学生熟识的事物,让学生发觉生活中的数学问题,通过感受生活,让学生明确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培育学生学习数学的爱好。体会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内涵。 在教学中老师应常常让学生运用所学学问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数学的过程中刚好驾驭所学学问,感悟数学学习的价值所在,从而增加学好数学的信念,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四周事物,想身边的事情,拓展数学学习的领域。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有用,要用数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总之,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参加、去体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理解、汲取、内化、思索等过程进行学问建构,让学生在体验中思索,

14、在思索中理解,在理解中提升学问的应用实力。在实践中培育解决问题的实力。小数加减法数学教学反思5 自参与工作以来,对计算教学的上课思路始终是模糊的。自从参与省小学数学网络研修,听了姚宗岭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知道了计算教学是要讲清算理和算法的。并且算理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算理的升化。通过对小数加减法的备课,我认为小数加减法的算理是相同的计数单位对齐,计算方法是小数点对齐。但是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洁的小数加减法的笔算,他们大多数知道相同的数位要对齐,也有个别灵的学生知道小数点要对齐,四年级再来上小数加减法这节课,那我认为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来理解,只有相同的计数单位才能干脆相加,

15、不相同的计数单位不能干脆相加。(想用图形教学法,和市教研员一聊觉得这不是数学模型)真正上课时,县市里的教研员都来听课,有点惊慌。 学生真能提出9.35+07=,7为什么要和3对齐,而不和5对齐?我刚好抓住这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思索。学生只能说出因为5在百分位上,而 7在非常位上。这时,我接着追问,能否从计数单位这一方面说一下理由?这个问题有难度,只能说出和的计数单位不同。这时我急于总结了。其实完全可以再问怎么个不同法?学生很快会说出表示5个.01,而7表示7个0.1,不同的计数单位不能干脆相加。 (假如能再随即出示那个图像就好了,不知行不行)然后,我又问为什么3非要和对齐?强化这一算理

16、的理解。这时,我该总结板书了,可忘了这个环节。立刻出示练习小数加法。在学生在做完练习以后,我来了个板书小结。县教研员张老师看出来,笑了。呵呵。但市教研员张老师,却认为这样做比我之前那样设计的要好。我的理解是通过让学生做几个题,让学生自己总结如何用最简炼的话说一下如何做小数加法。 再就是让学生自主探究小数减法,让学生体会小数减法与小数加法计算方法是相同的。对于小数末尾须要添0的,我通过把3种不同方法让学生板书到黑板上,让学生去发觉哪种方法最好。 这节课由于没有到电教室去上,没用上实物投影。所以没有处理练习题。这也是我始终毛病。不能做到精讲多练。 县教研员张老师评课:要强调不光这一位满十向前一位进1,每一位满十都要往前1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