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3589047 上传时间:2023-11-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单元测试 岳麓版选修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单元综合检测(二)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本着这一思想,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是()A“海内为郡县”B“使黔首自实田”C“天下归农”D“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解析:选A。本题解答关键是理解题干和各个选项。题干材料是针对分封制的弊端所言,A项反映郡县制,B项反映土地私有制度,C项反映以农为本的国策,D项是皇权高度集中的反映。2浙江某图书馆提供的馆藏资料中,详细记载:秦始皇“在由拳乘舟过长水斩马祭河神,其地后代名马塘堰。在海盐曾建驰道,自吴城,向东南经金山,至海盐澉浦秦驻山”。秦始皇之所以

2、能南巡海盐,得益于 ()统一事业的完成海运的兴起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驰道 京杭大运河的开通 A B C D解析:选C。中国海运兴起于秦朝以后,排除;京杭大运河修建于隋朝,排除;故答案为C项。3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字体()解析:选A。A是小篆;B是楷书;C是行书;D是草书。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标准文字。4唐朝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兄害弟,夺得皇位,历来为史学家所非议。这是因为他违反了()A内外服制度 B分封制度C宗法制度 D礼制解析:选C。内外服制度是商朝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

3、制出现于西周时期,其中宗法制影响深远。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违背了宗法制下的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关系。故C项正确。5唐太宗曾经说:“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以啖腹,腹饱而身毙。”为此他采取的主要措施是()A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B广招贤才,知人善任C让庶族地主获得晋身仕途之道D实行各民族和睦的政策解析:选A。材料体现了唐太宗“存百姓”的思想,认为国家长久必须存百姓。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法,轻徭薄赋,与民休息,休养生息。6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

4、料表明他主张()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行专制统治解析:选A。唐太宗的意思是发挥宰相和诸位大臣的聪明才智,全盘考虑,以防止决策的失误。因此应选A项。7史载唐太宗时曾经有人请修复长城,唐太宗一笑置之,曰:“安民劳事”。对这一史实理解正确的是()A唐初国力强盛,有能力用武力击败少数民族的进攻B唐初北方无边患,长城已失去防御作用C唐太宗重视经济发展,不愿浪费人力物力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解析:选D。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使边境少数民族归附中央,已经没有必要修复长城,故D的说法正确。81662年,郑成功彻底打败荷兰殖

5、民者势力,收复了台湾;1683年,清政府进军台湾,打败郑氏家族的势力。对此你认为正确的评论是()A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两者都应肯定B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两者各为私利,都应否定C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寻找抗清根据地,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前者应否定,后者应肯定D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消灭反清势力,前者应肯定,后者应否定解析:选A。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反侵略斗争,清政府进军台湾是巩固统一,两者都应肯定。91689年,中俄为解决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而签订的条约是()A尼布楚条约 B南京条约C瑷珲条约 D北京条约

6、解析:选A。1689年中俄为解决两国东段的边界问题而签订的条约是尼布楚条约。10对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秦始皇的最大功绩在于开创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B秦始皇的暴政直接导致了秦朝的灭亡C唐太宗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是古代封建帝王的典范D都是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解析:选B。秦朝是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灭亡的,故B错误。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

7、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唐太宗在总结他的事业成功的经验时说:“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与不肖则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朕践祚(即位)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资治通鉴卷198(1)根据材料一,秦始皇在地方管理上采用了什么措施?你是

8、如何评价秦始皇的这项措施的?(8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系统地总结了他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请概括指出其中最主要的三点内容。(6分)(3)“昔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你认为词句中对秦始皇、唐太宗评价着眼点是什么?说明理由。(6分)解析 (1)考查秦始皇的治国政策。结合材料中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的争论回答,从实行郡县制的积极影响回答。(2)考查唐太宗的治国政策。根据材料二中“朕见人之善,若已有之”表明重视用人,“朕独爱之如一”表明民族政策平等。(3)考查对中国古代帝王的评价。答案 (1)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郡县制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

9、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2)善于用人之长,避人之短;善于纳谏;平等的民族政策。(3)略。(从秦始皇、唐太宗实施的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回答,言之成理即可)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四年,(唐太宗)诏发卒修洛阳之乾元殿(按:隋炀帝营建的宫殿,毁于战火)张玄素上书谏曰:“臣闻阿房成,秦人散乾元毕工,隋人解体。且以陛下今时功力,何如隋日?承凋残之后,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以此言之,甚于炀帝远矣。”贞观政要材料二上(唐太宗)谓玄素曰:“卿谓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役不息,同归于乱耳!”上叹曰:“吾思之不熟,乃至于是!”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

10、所言诚有理,宜即为之罢役。” 资治通鉴材料三(贞观)十一年(马)周又上疏曰:“今百姓承丧乱之后,经于隋时才十分之一,而供官徭役,道路相继,兄去弟还,首尾不绝,远者往来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旧唐书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在罢修乾元殿问题上,唐太宗和张玄素取得的共识是什么?唐太宗罢修乾元殿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8分)(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唐太宗的统治发生了什么变化? (4分)(3)综观这三则材料,对唐太宗的统治应如何认识? (8分)解析 前两问注意材料信息和课本知识的结合;最后一问从阶级属性的角度,分析唐太宗统治的本质。答案 (1)他们的共识是,如果滥用民力,将会导致人心离散,政

11、权覆亡。唐太宗罢修乾元殿是为了维护开创不久的基业,避免重蹈秦始皇、隋炀帝的覆辙。(2)从与民休息变为苦役百姓。(3)唐太宗的统治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农民的基础之上的,他即位之初,善于纳谏,励精图治,征发的徭役相对较轻。取得一定业绩后,情况有所改变。在封建社会中,即使“贞观之治”这样的“太平盛世”,人民的徭役负担也是不轻的。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时八年兵燹之劫,苍生涂炭,今乱贼虽已荡平,寰宇大致底定,然疮痍尚未全复,朕坚拒臣工奏请上朕功德尊号。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朕断不诿过他人。朕讵料俟准吴三桂撤藩之请,彼竟于康熙十二年背恩反叛。朕更未虑及吴三桂伪檄一出,各省兵民相率背叛

12、。史景迁康熙:重构一位中国皇帝的内心世界材料二1670年康熙制定圣训十六条,体现了其社会控制的思想。十六条的基本内容有:“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诫窝逃以免株连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成积春论康熙的社会控制思想材料三然而,以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的必然性与逻辑性何在?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

13、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一中的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有哪些?反映出康熙帝怎样的精神品质?(8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康熙帝为实现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有哪些?体现了怎样的治国特点? (6分)(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材料三作者否定康熙帝的理由。(6分)解析 (1)从“盖三藩之乱实因朕之误判形势而起”,导致“苍生涂炭”中分析康熙帝拒绝大臣奏请功德尊号的原因;反映了康熙帝勇于反思自己的过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品质。(2)材料二中关键信息“敦孝弟以重人伦”“黜异端以崇正学”“重农桑以足衣食”“联保甲以弭盗贼”从思想文化、经济、社会秩序等方面概括其方式;其特点是德法并重。(3)从材料二可见,康熙帝对内强化封建统治,材料三中作者认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这些表明“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皇帝”。答案 (1)原因:三藩之乱因康熙自己误判引起;战争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品质:善于反思、勇于承担责任。(2)方式:规范伦理道德;加强文化控制;加大法律惩戒;控制社会经济。特点:德法并重。(3)理由:康熙帝注重对内控制;强化封建统治;拒绝改革。- 1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