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3583689 上传时间:2023-01-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口与城市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潍坊市2014年高考高三地理素 质教育教学策略研讨会交流论文 人口与城市专题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口与城市复习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口及人口问题是人与环境关系发展中的基本问题,是以人文地理学习内容的核心。教材安排在人文地理的第一章,对其他章节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并将渗透到各个方面的内容. “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的课标要求部分教材没有相应的单独章节内容,都分散揉到第一第二章中,需要去分析挖掘教材。从静态的角度分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与服务功能的特征,又从时间这个维度探讨了城市的一个发展历程及今后的趋势。在教学中应通过数据的分析和图表的应用重点分析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比较发达国家

2、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以及原因,通过事实例印证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该注意解决哪些问题,促使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二、考纲要求、考情实录、命题规律和趋势(一)考纲要求(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3)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4)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5)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6)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7)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二)考情实录年份考点2011年2012年2013年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四川卷T1、2广东卷T3,山东卷T7、8广东卷T5,浙江卷T9

3、、10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江苏卷T15、16,重庆卷T35,福建卷T3、4,广东卷T7、8,上海卷T6、7,天津卷T12(2)江苏卷T23、24新课标全国卷T1、2,新课标全国卷T7、8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未考未考未考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天津卷T3,山东卷T7、8,上海卷T17、18,天津卷T1,重庆卷T1、2,福建卷T5、6,江苏卷T17、18天津卷T4、5,广东卷T10、11,江苏卷T12,海南卷T1113广东卷T11,浙江卷T6,山东卷T7、8,福建卷T37(2),北京卷T41(1),江苏卷T30B(1)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山东卷T7江苏卷T25、26未考城市化的过程

4、和特点,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广东卷T3,浙江卷T1,江苏卷T21、22上海卷T20,江苏卷T11,福建卷T3、4,山东卷T27,北京卷T39(3)(4)安徽卷T2325,四川卷T11、12,广东卷T9,重庆卷T8,江苏卷T28、T30B(2)(3)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未考未考未考(四)命题趋势结合近年高考情势,预计在2014年以下三点应当引起重视:第一,以图像或统计图表的形式考查典型国家人口增长状况及增长模式、人口迁移的方向、原因、影响、解决问题的措施;第二,将人口、城市、环境结合在一起,考查城市化特征、进程、城市环境问题、城市规划、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等内容。从考查形式来看

5、,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三、学情分析通过一轮复习,对该专题的基础知识有了近一步的领悟和深化,课本知识的把握比较成熟,但从综合提高类的题目练习来看,遇到综合型的考查、较为阴性或变式考查,依然感觉难度较大,尤其是与实际案例相结合变式考查。说明对知识的把握仍不到位,在灵活运用与迁移方面存在较大欠缺。对本专题学习要完善以下四点:系统,巩固一轮备考成果,强化知识系统记忆。完善,通过专题复习,进一步构建提取速度快的知识网络和答题模板。实现地理要素的整合,凝结知识连接点,达到思维的完整性、周密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概括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有一个新的提高。四、教学目标1.理解地域文化对人口

6、的影响。2.掌握地理曲线统计图和柱状统计图的读图方法与绘图能力。3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区位特征6.不同等级的城市的划分依据,不同等级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7.能比较认识到城市化的双刃性,以及对城市化中产生的问题有基本的解决方法五、 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理解人口数量增长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2.理解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特征和转变原因及分布特点。3.城市的地域形态;城市地域结构特点;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4.理解不

7、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5.城市化的进程及其影响(二)难点1地域文化对人口和城市的影响2、城市地域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经济因素在城市地域功能分区中的作用。3.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并利用理论解释一些城市中出现的现象。4.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六、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比较法演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七、教具、学具 多媒体设备 图片 动画 课本 补充材料 练习题八、课时安排 1课时九、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三分钟板书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巩固预习案中补充材料系统知识。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从而留出足够的时间探究本节命题点。复习课教学复习课

8、教学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导入】引导学生把握考纲,分析考情,结合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提问】人口增长模式及特征,说明判断依据【提问】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老师精讲点拨:学生回答问题时的失误。点评自主学习效果,提出要求命题点一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问题提问:人口增长模式的数值判断依据?课本P6芬兰表格例图61为19502010年世界及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人口变化过程。根据相关知识,读图完成(1)(2)题。【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从复合坐标系中判读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的特点与区别。在学生的回答基础上,总结提示【考点透

9、析】 1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的判读 根据地区判读:发达国家、韩国、新加坡、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人口再生产类型为现代型(低低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为传统型(高低高);个别经济极为落后的地区(原始部落)为原始型(高高低)。同一国家内部的不同地区或城市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等因素影响,人口再生产类型也有所不同。根据人口自然增长率判读:通常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1%,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低于1%或为负值,为现代型。 根据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判读: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形状为“下宽上窄”,人口再生产类型为传统型;“上宽下窄”则为现代型。(2)人口增长模式的影响 原始型:出生率高,能满足农业社会

10、对劳动力的需求;死亡率高,容易出现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 传统型:劳动力充足,促进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加大经济、就业的压力,导致积累减少,加剧贫困,引发资源、环境、社会问题。 现代型:利于社会积累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兵源短缺,导致人口老龄化,社会负担加重。2. 人口问题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 环境问题: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环境污染、全球变暖、物种减少等。 社会问题:医疗、教育、交通、居住、就业困难,粮食匮乏,生活水平难以提高,等等。 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 解决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2)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 对社会:

11、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劳动力不足影响经济发展,国防兵力不足。 对个人:养老负担加重,精神孤独,老人保障不够。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提问:人口老龄化问题及解决措施?【知识链接】 (1)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原始型到传统型的转变是通过死亡率的下降实现的;传统型到现代型是通过出生率的下降实现的。 (2)人口增长模式和人口增长:原始型人口增长缓慢,传统型人口增长迅速,过渡型人口增长速度减缓,现代型人口缓慢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对回答的质量做出评价回答数值判断特征的依据,总结出判断规律练习,回答答案回答解题思路联系相关知识回答考查的方向及相关知识,寻求系统性突破知识练习巩固,3分钟学

12、生回答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预习效果。防止其他学生无事可做,保障课堂注意力集中督促自主学习,杜绝应付学生回顾总结,锻炼将知识规律化依据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快速反应学习方法,将练习与所学知识或者规律方法充分结合,做到有依据的做题学习将知识拓展,当堂快速巩固快速巩固,防止学生走神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命题点二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问:(1)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原因?P32 (2)区分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例2 【2013新课标全国卷】图63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下图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 【解题突破】解答该题应从以下几点突破: (1)迁出人口的比重与迁出人口数量的差异。(2)人口迁移的影响。答案:CD【考点透析】 1、人口迁移的影响分析:一方面是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分析时要全面考虑。 对迁入地:有利影响为迁入地提供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促进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