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3571125 上传时间:2023-07-2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17.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共 16 页荆轲刺秦王学案(教师版)一、时代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两位主人公荆轲及秦王秦始皇:秦始皇,秦孝公的第六世孙,秦庄襄

2、王异人的儿子。他出生于赵国,所以又叫赵政。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后,逐步富强起来,前247年,赢政即位为秦王,前238年亲政,从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后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天下。统一全国后,自称皇帝,他通过一系列的统一措施,建立了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统一交通道路,统一货币,在中国的历史上都是重大的举措。但始皇以猛治国,法律苛严,终于在他死后激起民变。秦始皇多次出巡,前210年7月,秦始皇于沙丘死,时年50岁。荆轲其人:荆轲(? - 前227)战国末期人,人称庆卿,据说本是齐国庆氏的后裔,后迁居卫国,始改姓荆卫,人称他为庆卿,而到燕,燕人称他为荆卿

3、。卫国原本是春秋时代的大国,后来日渐销侵,多数土地被赵、魏夺去了,到了最后,卫国只剩濮阳一个城了,沦落为魏的附庸。荆轲喜欢读书击剑,曾游说卫元君,不为所用。后游历天下,与四方名士豪杰交往。曾经在榆次和盖聂论剑,话不投机,盖聂怒目而视,荆轲扬长而去。又在邯郸和鲁句践下棋赌博,互相争吵起来,鲁句践怒斥他,他仍扬长而去。又到燕国,和当地的狗屠夫擅长击筑的高渐离结交,成为知己。荆轲喜欢喝酒,每天和高渐离在街市中喝酒,酒酣之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唱歌,唱着就哭了起来,认为天下没有知己。燕国处士田光也结识荆轲,认为他不是平常人。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之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

4、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拟以秦国叛将樊於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不中,被杀。二、 补充资料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间编辑的

5、一部重要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散文集。经刘向整理,定名为战国策,全书共33篇,其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谋臣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暴、勇于斗争的行为。从文学的角度上看,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三、文意解读。熟读课文,解释加粗的字词,明确划线的句子是什么样的特殊句式,并完成文段后的思考题。秦将王翦破(攻破、攻占)赵,虏赵王,尽收(占领)其地,进兵北略(掠夺,侵占)地,至燕南界。 (1) 第一段讲什么?它在全文当中起什么作用?太子丹恐惧,乃(于是,就 )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

6、,则虽(即使)欲长侍足下(敬辞,对对方的尊称 ),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如果没有,即使没有)太子言,臣愿得谒(参见,拜见,拜访)之,今行而(假如,如果)无信(没有信物),则秦未可亲(亲近,接近)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悬赏,购买)之金千斤(省略句),邑万家。诚(如果,假如)能得樊将军首(脑袋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同“悦”高兴、喜欢)见(接见)臣,臣乃(才)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在,因为)穷困来归(投奔,归顺)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再,复)虑之!” (1)分角色诵读(2)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

7、太子丹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你,面对这种情况,你会怎么跟荆轲说?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的表达效果?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荆轲啊,我平时好酒好菜的送给你,是希望你能在关键时刻帮我一把。现在秦兵马上就要攻占燕国了,你怎么还不行动啊。这是太子丹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责备荆轲只知同享富贵,却不承担责任说话方式;表面上的降尊纡贵,其实质是咄咄逼人。比起直接责备,有两个优点:其一,显示出自己身份的不同寻常,只讲与身份想复合的话。其二,软刀子杀人,更能激发对方那种士为知己者死的荣耀。(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丹柯)共谋国难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于是,就)私见(私下里拜见,偷偷地拜见)樊於期,曰

8、:“秦之遇(对待,款待)将军,可谓深(很,非常,超出寻常,无以复加)矣。父母宗族,皆为(被)戮没(杀死,没收。这是一个被动句)。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定语后置),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每次,常常)念,常痛于骨髓,顾(只是)计不知所(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可以凭借)解燕国之患,而(并且)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于是)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希望 )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然后)善见(接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zhn用刀剑等刺)其胸,然则(这样就 )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被凌辱)之耻除(解除,消除,消灭)

9、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才)今得闻教!”遂自刎。 (1)分角色诵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轲说於期(3)有人说,语言虽无刀刃,却能杀人于无形当中。“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试品味荆轲语言的艺术美,并说说它好在哪里?假如你是荆轲,请你拟写一段劝说词,并比较两者之间有何不同?“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荆轲用反语的手法,先刺激樊於期对秦王的仇恨;“父母宗族,皆为戮没”,然后深怕他忘记了杀父母的不共戴天之仇,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继续挑拨起樊於期对秦王的仇恨,以期达到自己不可告人

10、的目的。“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接着委婉点明樊於期被强秦通缉,是丧家之犬,有家难回,堵住他不想死的对路。就这样,荆轲直接把樊於期逼近了只有自杀的死胡同。表面上看起来樊於期是自愿而死的,其实是被荆轲一步一步给逼死的。太子闻之(这件事情,指荆轲自杀谢恩这件事),驰(骑马快跑)往,伏尸而(表修饰)哭,极哀。既已(既:1.动作已经完了。 2.已经。 3.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 已:1.止,罢了。 2.表示过去。 3.后来。【释义】既已:已经。),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用木匣子)封之。 (1) 有人说,樊於期是自杀而死的;也有人说,樊於期死于荆轲之手;还有

11、人说,樊於期是燕太子丹杀死的?你的观点是什么,请说明理由。从樊於期生命结束的方式来看,他是自杀的,跟荆轲、太子丹没有直接关联。因此,说樊於期是自杀而死的,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万物有果皆有因,种什么因就会收获什么果。樊於期的死又是荆轲用他的父母家人之仇、太子丹款待他之恩逼死的,所谓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受人滴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他不死,他就没脸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因此,说樊於期死于荆轲之手,也是有道理的。樊於期的自杀,荆轲万般无奈的逼迫,其根源在于燕太子丹与秦王结仇,燕国的存在妨碍了秦国一统全国的大势所趋。燕太子丹逼荆轲,荆轲逼樊於期,因此,说樊於期是燕

12、太子丹杀死的并不为过。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以试人,血濡缕(只要有一点点伤口,只要见到一点点血),人无不(没有不)立死者。乃为装遣荆轲。 燕国有勇士秦武阳,年十二,杀人,人不敢与忤视(省略句)。乃令秦武阳为副。 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省略句),其(这,那)人居远未来(没有来),而为留待。(省略句) 顷之未发,太子迟(以为迟,认为他行动迟缓)之,疑其有改悔,乃复(又,再)请之曰:“日以(通“已”已经)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请求)先遣秦武阳!”荆轲怒,叱太子曰:“今日往而(却)不反(通“返”,返回,回来)者,竖子也!今提一匕首入不测之强秦,仆所以(

13、的原因)留者,待吾客与俱(省略句)。今太子迟(以为迟,认为我行动迟缓)之,请辞决(辞别永诀)矣!”遂发(出发)。 (1)分角色诵读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荆轲请辞(3)燕太子丹为什么会担心荆轲刺秦王会反悔?假如你是太子丹,你会怎么做?其一,从人性的角度来看,贪生怕死、苟且偷生是动物的本能,更何况万物之长的人类。其二,丹作为燕国太子,又得罪秦王,不是你死就是我亡,他没有选择,而荆轲却可以趋利避害,甚至凭借自己的本事还可以投靠秦王,不愁混不到一官半职。其三,燕太子丹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从小就在国外做质子,又生在帝王家,天生多疑、不相信他人,只相信利益也就不足为怪。如果我是燕

14、太子丹,我会坚信一个用人原则: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假如没有更好的办法,就无条件的相信他人。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皆白衣冠(穿白衣服带白帽子)以送之。至易水上,既祖(祭祀),取道。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表修饰)歌,为变徵(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5”)之声,士皆垂泪涕泣。又前而(然后)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古代五音之一,相当于简谱“6”)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于是荆轲遂就(登上 )车而去,终已(最终,最后)不顾(回头看)。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段(最好六个字以内)荆轲诀别(2)你怎么评价燕太子丹这个人?请联系课文的内容以及你所掌握的知识

15、,谈谈你的看法?可怜的人。燕太子丹名为太子,但是他一辈子当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做人质(从幼年开始就在赵国做人质,成年后在秦国做人质),没有享受过多少太子的特权、威严与尊严,他只不过燕国的一块遮羞布。雷厉风行的人(果断的人,不甘命运摆布的人)。从秦国逃回来后,他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于是,他积极寻找方法,最终决定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高的报酬刺杀秦王。目光短浅,志大财粗之辈。认为派刺客就能摆脱燕国与自己尴尬的局面,把国家的存亡与个人的生死寄托在一二个刺客身上,体现了他的目光短浅。司马光曾这样评价他:燕丹不胜一朝之忿以犯虎狼之秦,轻虑浅谋,挑怨速祸,使召公之庙不祀忽诸,罪孰大焉!而论者或谓之贤,岂不过

16、哉!夫为国家者,任官以才,立政以礼,怀民以仁,交邻以信。是以官得其人,政得其节,百姓怀其德,四邻亲其义。夫如是,则国家安如磐石,炽如焱火。触之者碎,犯之者焦,虽有强暴之国,尚何足畏哉!丹释此不为,顾以万乘之国,决匹夫之怒,逞盗贼之谋,功隳身戮,社稷为墟,不亦悲哉!懦弱,优柔寡断的人。委派荆轲去做“惊天之举”,却怀疑别人的人品,最终导致荆轲因准备不足而功败垂成。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赠送、贿赂)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省略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燕王诚(的确,确实)振怖(恐惧)大王之威(威仪),不敢兴兵以拒(抵抗)大王,愿举(全)国为内臣,比(并列,排列)诸侯之列,给(上交)贡职(贡赋;贡品)如郡县,而得(能够)奉守先王之宗庙。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头,及(和,与)献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