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3569982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氏之子》教学设计(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杨氏之子教学设计课题:杨氏之子 课时: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读故事,读出自己的感受。 2、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杨氏子语言的巧妙;背诵课文。3、借助插图,展开合理想象,写故事。 学习重点: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杨氏子语言的巧妙。 学习难点:借助插图,展开合理想象,写故事。 学习过程: 课前交流:师:很多听过我们班课的老师都说,我们五(1)班的孩子甚聪惠!但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们是不是名副其实的甚聪惠呢?能让所有老师心服口服吗?(师适时板书词语,为之后的写故事做铺垫。)一、导入:师:如果让你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评价杨氏之子,你会怎么说?生:甚聪惠!二、读故事1、生自由读。(课件出示:读书的三种境界

2、:1、读准音,读通句子。2、读出节奏感,读出自己的感受。3、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的情景。)2、指名读。师生共评。三、读中品1、师: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到了他的“甚聪惠”? 生交流。生齐读。(课件出示文中最后两句。)2、分角色读。 男、女生读;同桌读。3、指名读。 4、创设情境。(预设)师:同学们,现在吾乃孔君平也。我不过孔子第26代后人,曾任廷尉一职,相当于你们现在的最高人民法院院长。我厉害吧?知道吗?比我厉害的乃一小鬼头,谁啊?生:杨氏之子。师:对!听说你们在读杨氏之子的故事,于是,我就穿越时光隧道,和你们一起重温他的故事。欢迎吗?生:欢迎!师:(请看大屏幕)猜猜看,我在想什么?生交流。师:于是,

3、我指着杨梅说:生:此是君家果。师:我孔君平如此妙问,九岁小儿又如何作答呢?师生对话: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从这句话怎么就看出他的甚聪惠了?生交流。师:请看大屏幕,我说:此是君家果。他本能够直接说:()是夫子家()。为何又加了“未闻“二字呢?生交流。师:从哪里还能够体会到他的甚聪惠呢?生交流:应声答曰。师:我的话音刚落,杨氏之子就(“应声答曰”)。4、师生对话交流。师:此是君家果。生:(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师: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生:(没有听说孔雀是您家的鸟。)师:因为你姓杨,杨梅的第一个字也是杨,所以杨梅是你们家的水果。生:(因为你姓孔,孔雀的第一个字也是孔,所以孔雀是你们家的鸟

4、。)师:果然是名副其实的甚聪惠!老夫心服口服!生:夫子,您过奖了!师:现在我是李(黄、梅)君平,此是君家果。生答。四、写故事。1、看插图,写故事!(课件出示:看插图,写故事的两种境界:1、写自己看到的。(画面上有的)2、写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如:人物的动作、表情、心理、语言。)2、借助插图,以“话说杨氏之子为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就有”为开头来写故事。(8分钟的时间。)生观图,写话。(配乐)师巡视指导。3、交流展示。生展示,师生共评。五、熟读成诵。1、师:学到这里,相信再读课文,你会有不一样的感受。(生配乐齐读)2、课件出示关键词, 指名读。3、课件出示空白屏幕,这样你还会读吗?六、作业设计:

5、新版杨氏之子投稿喽!1、继续补充、修改你写的故事,题目自拟。2、老师将择优向濮阳日报、小学生学习报投稿。七、板书设计:杨氏之子 甚 杨氏之子 孔君平 聪惠 杨 梅 孔 雀反思:关于杨氏之子,自己最初的想法,就是想:简简单单一条线,清清楚楚一条线。因为简约的课堂,原本就是自己所向往的,就像于永正老师一样,于简单质朴中,于对话交流中,于相视一笑间,孩子们怡然自得!这是小学阶段孩子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应激发孩子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兴趣为先导,学生读通,读懂,背诵会足矣。而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孩子们体会到杨氏子语言之妙。那么,我应如何引导孩子们去品味这语言之妙呢?使用什么样的方法?我试图尝试通过创设情境的

6、方法,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孩子走进文本,走进故事。事实证明:孩子们喜欢这样的方式。从课前交流中的有意识让学生积累词语,从明“说”实“读”的神态,到看插图、创设情境中的猜猜孔杨二人的心理,以及我与孩子们的交流,无不在提醒、指导孩子们如何去写。孩子们是甚聪惠的,他们能准确、巧妙地把积累的词语,听来的词语,加入到自己的文字中。而且,他们的想象力是那样丰富,语言是那样精彩!是这些孩子,让课堂上有了星星闪烁。之后,对于这节课,老师们都给予了肯定。但令自己感到迷茫的一点就是:仅仅把对杨氏之子的评价归结为“甚聪惠”,人物的形象是否略显单薄?当然,在之前的多次设计中,我也涉及到了这个问题。比如杨氏之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会如何评价他?孩子们也都能答出他的有礼貌。而本次课堂,我把所有的重点均放在了文本的最后两句话,对前面的内容关注过少,忽视过多。究竟需不需要予以关注,又以怎样的位置来关注?如何真正公平、公正、客观地来权衡人文性与工具性呢? 我深深地知道:对于杨氏之子的思考,其实还远远没有结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