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知识点总结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3545740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劝学知识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劝学知识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劝学知识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劝学知识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劝学知识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劝学知识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劝学知识点总结(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劝学知识汇总一 . 解释下列句中加黑的字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前一个表递进,后一个表并列而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表修饰而登高而招;顺风而呼表顺承而而致千里表转折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表因果关系功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功效功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功劳假善假于物也;假舟楫者借助假以是人多以书假余借假乃以吴广为假王非正式假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假装就金就砺则利靠近绝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横渡绝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终止,消失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断绝,隔绝绝佛印绝类弥勒非常绝惨绝人寰极点可以君子曰:学不 可以 已可以利非利足也使动,使 快青青,取之于蓝靛青染料青而青于蓝颜色青日君子

2、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名作状,知通“智”輮輮使之然也同“煣”,用火烤,使弯曲上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名词作状语,向上生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水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用作动词,游泳所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所字结构,学习的收获无以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没有用来 . 的办法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发生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兴办兴汉室可兴矣兴旺学学不可以已学习学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问学今诸生学于太学学校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此焉圣心备焉语气助词一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以为柔以为轮把 作为用用心一也介词,因于青,取之 于蓝,而青 于蓝从;比者不复挺者因果复句里,表提顿之蚓无

3、爪牙之利定语后置的标志中木直中绳合乎闻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听见闻不求闻达于诸候扬名,使 闻闻不能听前时之闻传闻之名闻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听见闻博闻强志见闻知识致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到达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招致,引来致罗敷前致词表达,传达致专心致志极、尽劝学学案一一、【温故】放眼圣贤讲讲你心中的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等等)乱世哲人 荀子荀 况,即荀子, 号卿 。约生于公元前313 年,死于公元前238 年。战国时赵国(在今安泽一带)人。他是战国末期儒家学派 中的大师,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李斯、韩非都是他的学生。荀况一生到过很多地方。曾在齐国游学,

4、在稷下(今山东临淄北)学宫同各个学派的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并两次担任学宫祭酒(行礼时的首席) 。后来又到过秦国、赵国。晚年在楚国任兰陵(今山东苍山县兰陵镇)令,著书立说,直到逝世。荀况是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学问渊博,在继承前期儒家学说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的长处加以综合、改造,建立起自己的思想体系,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传统 。现存的 荀子三十二篇 ,大部分是荀子自己的著作,涉及到哲学、逻辑、政治、道德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自然观方面, 他反对信仰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并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在人性问题上,他提出 “性恶论 ”,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 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

5、的影响;在政治思想上,他坚持儒家的礼治原则,同时重视人的物质需求,主张发展经济和礼治法治相结合。在认识论上,他承认人的思维能反映现实。但有轻视感官作用的倾向。在有名的劝学篇中,他集中论述了他关于学习的见解。中文 强调 “学”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博学才能“知助而无过 ”,同时指出学习必须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学习态度应当精诚专一,坚持不懈。他非常重视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国家要兴旺,就必须看重教师,同时对教师提出严格要求,认为教师如果不给学生做出榜样,学生是不能躬行实践的。荀子的文章论题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有很强的逻辑性。语言丰富多采,善于比喻,排比偶句 很多,有他特有的风格,对后世说

6、理文章有一定影响。荀子中的五篇短赋,开创了以赋为名的文学体裁;他采用当时民歌形式写的成相篇,文字通俗易懂,运用说唱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政治、学术思想,对后世也有一定影响。苟况不愧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教育家 。荀子性恶论的辩难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 ”与荀子的 “性恶论 ”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张,而且可以解释人之所以性善的可能,而荀子的性恶论却屡被后世的思想家批评不够周延,而且无法自圆其说! 孟子的性善论由两种方式展开,首先是“

7、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这就是所谓的 “类差法 ”,人和禽兽都是动物,而其中的差别在于,人之所以为人, 乃是人有 “四端 ”,也就是 “性善 ”。其次是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这就是以先验的直觉来立论,这才是孟子和其他论性的思想家所不同的关键之处,影响至为深远,一直到陆、王,又重新受人了解。 荀子的 “性恶论 ”,其实荀子并非完全主张性恶,而是说: “今人之性, 饥而欲饱, 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他对性的定义在于“自然和本能 ”,而性恶如何产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就是当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时,如同禽兽一般,失去道德,

8、恶便由此而生。荀子只是从人和禽兽间相同之处著眼,如此便人和禽兽无异。而荀子一开始便把人、兽之间的差别混淆,并且在“善的可能 ”上无法安置,因为他不理解孟子的说法,而又不愿意将善归于天(因为荀子的天是自然天),而他在解释如何修养的时候,只是说向圣人学习,那可以进一步问:“圣人的善又是如何修养来的?是天生的吗?若是,那和孟子又有何不同?不是,那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又是向谁学习的?向前一个圣人?那前一个圣人又是向谁学的? ”如此的问题将没完没了。或许有人会问: “善的可能(根源)为何如此重要?”长久以来,从孔子开始,所注重的是道德修养问题,若不为 “善”找到根源,那么代表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见得达

9、到善的境界。”如此修养功夫又有何必要呢?所以“善 ”的形上定义是非常重要的,如同西方哲学家对“上帝 ”观念一样的地位,只不过 “善 ”在中国从来没被否定过,而 “上帝 ”却被许多十八世纪以后的哲学家,如尼采、罗素等怀疑,甚至否定。但无论如何,“善 ”和“上帝 ”不管肯定或否定,都是大部份思想家、哲学家展开其系统的重要起点。(不一定是 “理论次序的起点 ”,大部份是 “实在次序的起点 ”)二、基础园地1、拿准读音:学不可以已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金 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 而闻者彰假舆马者假舟楫者君子生非异也蛟龙生焉故不积跬步骐骥一跃驽马十驾锲而舍

10、之金石可镂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 穴无可寄托者2、 参照注释,理解字词,将实词用实点标注,虚词用圈点标注,并在词语的上方写出准确的解释(注解中的解释也誊写一遍);写出你翻译不了和解释不通的句子3、掌握文言常用虚词于( 1)青,取之于蓝( 2)而青于蓝(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者(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而( 1)知明而行无过矣( 2)吾尝终日而思矣( 3)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4)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学案一答案二、基础园地3、掌握文言常用虚词于:从,比,向。者: 。的人,原因。而:并列,修饰,转折,顺承。劝学学案二一、回顾旧知1

11、、通假字:輮知有生2、词类活用: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上、下:3、古今异义金就砺则利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4、固定词组学不可以已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5、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二、自主探究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的?)2、 找出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的句子,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3、 学完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三、背诵全文

12、四、拓展探讨“学不可以已”的观点与现代倡导的“终身学习”的观点是否一致?为什么?【课堂检测】默写:1、故木受绳则直,2、。,善假于物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括号里写出通假字的读音,并指出它们与本字的读音有怎样的关系:知()明而行无过、君子生()非异也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劝学学案二答案5、句式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状后)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状后)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状后)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省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后)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判断)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判断)二、自主探究4、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围绕中心论点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的?学不可以已,学习得重要性,学习得重要作用,积累5、 找出本文比喻论证和正反论证的句子,说说这样用的好处是什么?更形象得论证中心论点,使中心论点更加鲜明6、 学完本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开放式题劝学学案三复习学案一、巩固测试: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