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材料题北师大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3533546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材料题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材料题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材料题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材料题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方的民族汇聚材料题北师大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材料题:北方的民族汇聚1将下表填写完整。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他是哪个政权的统治者?(2)材料一、二反映了他改革中的哪些措施?(3)他的改革产生了什么历史影响?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材料二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

2、容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言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资治通鉴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魏主”是谁?他决定将都城迁到哪里?(2)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魏主”迁都的原因是什么?(3)材料二中的“北语”“正音”各指什么?(4)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两项措施?起了什么作用?4有人认为:“以往对孝文帝改革的描述和评价有不妥之处,孝文帝的汉化不值得肯定,他的文化路线是一条加速北魏国家和拓跋民族衰亡的路线。”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为什么?你是怎样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北魏分裂,北方先后出现四个王朝。5分析公元36世纪我国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获得哪些深刻的启示?参考答案2

3、(1)孝文帝;北魏。(2)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推广说汉语。(3)促进了鲜卑族封建化的过程和民族融合。3(1)北魏孝文帝。迁都到洛阳。(2)平城地处偏僻,不利于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3)“北语”是指鲜卑语,“正音”是指汉语。(4)迁都洛阳,改说汉话。促进了北方的民族大融合。4不同意这种观点。评价孝文帝改革应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推动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为标准,而不能以某一个少数民族的“衰亡”论道。我认为孝文帝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鲜卑族融入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整体中,这是历史的进步。因此,孝文帝改革应充分肯定,孝文帝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5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封建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出现了短期的大统一和局部统一,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启示:可以结合民族融合等方面来谈,具体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