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学复习提纲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352465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科学复习提纲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产科学复习提纲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科学复习提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科学复习提纲(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动 物 生 理 学 复 习 提 纲第一章 绪 论概念:研究健康畜禽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研究水平细胞和分子生理学器官和系统生理学环境和整体生理学一、动物生理学研究水平任务急性实验慢性实验实验 研究方法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稳态:体液、内环境、稳态(其生理意义:为细胞正常活动提供适宜的理化条件,提供细胞营养和帮助排出终产物。是细胞生存的必要条件)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点 二、细胞膜的功能:物质转运功能(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各有何特点?信息传递功能受体活细胞 受到刺激 产生反应 的能力或特性适宜刺激不适宜刺激刺激性质刺激强度:阀刺激(阀强度),时值,基强度刺激作用时间

2、: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概念:环境的改变形成刺激刺激产生反应的条件 兴奋:活动抑制:活动三、细胞兴奋性可兴奋细胞:神经细胞、肌细胞、腺细胞兴奋性周期性变化绝对不应期:兴奋性=0相对不应期:兴奋性略正常低常期:兴奋性略膜外K+,膜外Na+膜内Na+iii)K+跨膜外流,至电-化学平衡时,形成内负外正的极化状态,即RP四、生物电现象概念:活细胞受到刺激兴奋时,细胞膜内外产生的一系列电位变化的过程 形成:生理意义:是细胞兴奋的前提或触发因素传导:局部电流学说(AP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称为神经冲动)去极化:Na+内流超射:Na+内流,至Na+电-化学平衡止,膜外负,膜内正复极化:K+外流超极化:Na+-K+

3、泵活动神经调节:基本方式为反射;结构基础为反射弧;特点:迅速、精确、短暂,主要是使机体迅速达到某种生理状态体液调节:主要是指激素调节。特点:缓慢、广泛、持久、但准确性差,主要维持机体持续稳态;体液调节与神经调节的关系:神经-体液调节自身调节: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调节而产生的自身适应性反应。特点:调节幅度小、作用范围局限,不太灵敏、但常常准确、稳定五、机体生命活动调节方式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上述打下划线“-”的名词)(以后各章节同) 二、问答:1.简述机体生命活动调节方式及其特点。 2.简述静息电位、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3.简述刺激引起反应的条件。 4.何谓内环境和稳态?简述内环境稳定的生理意义

4、第二章 血液生理1.比重:1.0501.060;红细胞比重血浆;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细细胞沉降率;叠连;2.粘滞性3.渗透压4.pH:7.35-7.45;血液碱储(血浆中NaHCO3含量);血浆缓冲对:Na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蛋白质-钠/蛋白质 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主要是白蛋白)形成的渗透压。0.5%,主要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晶体物质(主要是电解质)形成的渗透压,99.5%,主要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等渗溶液:0.9%NaCl(生理盐水); 5.4%G.S; 红细胞渗透胞性。等张溶液: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体积和形态的盐溶液

5、。一、血液理化特性呼吸活动:呼出CO2、形成NaHCO3泌尿活动:泌H+、泌NH3、排K+(前二者排酸保碱,后者排碱保酸)PH相对稳定的原因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参与生理性止血、凝血和纤溶,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细胞血浆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占全血容积百分比红细胞功能:通过细胞内Hb(1)运输O2和CO2;(2)调节酸碱平衡(缓冲对:KHb/HHb;KHb-O2/HHb-O2)红细胞生成:红细胞破坏:寿命120天,在肝、脾等器官中被巨噬细胞吞噬原料:Fe和蛋白质成熟因子:Vit.B12、叶酸、Cu+生成调节:主要促红细胞生成素(EPO);雄激素等单核细胞:骨髓产生,周围组织中成熟,形成巨噬细胞粒细

6、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炎症时,增多)嗜酸性粒细胞: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嗜碱性粒细胞:产生肝素;产生参与过敏反应的物质三、血液组成及功能T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血浆无机盐:i)形成晶体渗透压;ii)调节酸碱平衡;iii)维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血浆蛋白质血蛋白:形成胶体渗透压;运输球蛋白:参与机体免疫纤维蛋白质原:参与血液凝固组 成(按盐析法)功能:形成和维持胶体渗透压;运输功能;营养功能;调pH;免疫功能;参与凝血i)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Xa、Ca+、PF3、);ii)凝血酶原凝血酶; iii)纤维蛋白质原(可溶)纤维蛋白质(不溶)过程: 影响因素

7、(促凝和抗凝方法):1)机械因素:增加(减少)粗糙而使血小板破裂;2)温度;3)化学因素(Ca+,枸盐酸钠,草酸盐);4)生物因素:肝素、Vit.K等血液凝固 激活物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溶解酶原 + 纤溶酶抗活化素 - - 抗纤溶酶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内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四、血凝与纤溶五、血型:ABO血型系统;凝集:交叉配血试验,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思考题:1.简述血液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2.简述凝血过程及促凝和抗凝的方法。 3.简述血浆胶体渗透压和晶体体渗透压的形成及意义。 4血液的PH值为什么能保持相对稳定? 5红细胞的功能及其生成调节? 6生理止

8、血的基本过程如何? 7血浆蛋白的分类及主要生理作用? 第三章 血 液 循 环自律性:概念;正常起博点:窦房结;潜在起博点;窦性节律;兴奋性:有效不应期较长(保证心脏舒缩交替进行);无低常期传导性:i)可在细胞间传导,使心脏活动成整体性;ii)快-慢-快特点:慢 慢房室延搁,使房室依次收缩,保证心室进一步充盈;二快 心房或心室肌同步收缩收缩性:i)全或无收缩;ii)期前收缩与代偿间隙;iii)不发生强直收缩;iiii)信赖胞外Ca+内流1.心肌细胞生理特性静息电位2.心肌细胞电 生理特点 动作电位3.心脏泵血过程去极化: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快反应细胞:Na-内流复极化:i)有K+.Cl-.

9、Na+参与;ii)形成平台期(K+.Ca2+); iii)自律细胞:舒张电位;非自律细胞:静息电位一、心脏生理(1) 心动周期、心率概念(2)泵血过程中心内压力、辨膜、容积、血液流向的变化(3)泵血功能评价心输出量心音心电图:曲型电图P、QRS、T五个波i)每博输出量,每分心输出量,心力储备,射血分数,心指数ii)影 响 心 输 出 量的因素1)心率;2)心室收缩力3)回心血量;4)外周阻力第一心音:发生在心缩期;音调低、持续时间长;主由房室辨关闭引起其音调高低主反应心缩力的强弱第二心音:发生在心舒期;音调高,持续时间短,主由由动脉辨关闭,其音调高低主反应外周阻力的大小。1.动脉脉博:随着心脏

10、的周期性变化,动脉内发生周期性波动,引起动脉管壁发生搏动,叫动脉脉博2.动脉血压3.微循环血压:动脉血压毛细血管血压静脉压腔静脉或心房血压动脉血压动脉血压形成:动脉血压的变化:收缩压(反映心室收缩力)、舒张压(反映外周阻力)、脉博压(反映动脉弹性,二者负相关)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每搏输出量外周阻力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积的比例1) 基础:血液充盈心血管系统。2) 形成: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二、血管生理直捷通路:调节心输出量与回心血量之间的平衡动静脉短路:参与体温调节营养通路(迂回通路):物质交换的场所。微循环三条通路组织液生成与回流淋巴回流意义:1)回收组织中蛋白质;2)协助消化

11、道吸收脂类物质;3)维持体液平衡,清除组织中异物生成:1)前提条件: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2)动力: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静水压)回流:毛细血管静脉端回流,淋巴回流影响因素: 1)有效滤过压(公式中的三因素); 2)滤过膜通透性 3)淋巴回流受阻思考题:1.简述心动周期中辨膜、容积和血流方向的变化。 2.简述动脉血压形成及其影响因素。3.简述加压反射、减压反射对心血管活动调节。 4.简述“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生理意义。5.简述植物性神经系统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特点。 6.简述组织液生成、回收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7.下列实验项目对血压有何影响(1)压迫颈动脉 8心动周期的分期、特点及生理意义? 窦;(2)注射Ach;(3)注射Adr ,为什么? 9.何为心输出量?影响其因素有哪些?10心肌“四性”的特点及其生理意义? 11.用生理学知识,分析水肿发生的可能原因?心血管神经支配心血管活动中枢(延髓)心血管反射心兴奋神经:交感神经去甲肾上腺素心脏细胞1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