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3519296 上传时间:2022-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步练习]第7课《李商隐诗两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商隐诗两首同步练习阅读下面几首诗,完成13题。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莫唱当年长恨歌,人间亦自有银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清袁枚马嵬)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鸣报晓筹。此时六军同驻马,当年七夕笑牵牛。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唐李商隐马嵬)1对以上三首诗的形式,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中诗为古体诗,诗为近体诗。B诗均为古

2、体诗。C为古体诗,为近体诗。D均为古体诗。2对三首诗的选材立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首诗均取材于唐玄宗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B立意上,白诗第一句便揭示了故事的悲剧根源:唐玄宗迷色误国。C立意上,袁诗认为唐杨二人的生死别离和民间的疾苦离情一样值得人们同情。D李诗在立意上别出心裁,把讽刺的矛头直接指向唐玄宗。3对三首诗的语句,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袁诗“银河”用来比喻夫妻离散。“石壕村”、“长生殿”暗含两个典故。B“莫愁”多指美女,李诗最后两句意为作为帝王的玄宗还不如普通之家的丈夫能够保护自己的妻子呢!C李诗和袁诗都化用了白居易长恨歌中“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的诗句,用意也是相同的

3、。D长恨歌以“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结尾,点明“长恨”题旨,给读者留下了袅袅清音,让人回味。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45题。 鹧鸪天 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4选出对词语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玉瀣:美酒名。瀣xi B黄庭:山名。C元知:开始知道,才知道。 D等闲:平常,不在意。5选出对语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两句,说明作者在夕阳斜照、苍烟摇曳的自然环境中,努力排除尘事的纷扰,表达了对当时昏暗朝廷、恶浊社会的厌弃和否定。B“贪啸傲,任衰残,

4、不妨随处一开颜”几句,隐寓着在现实生活里不愿如此而又不得不如此的慨叹。C“老却英雄似等闲”一句,表达了作者年已垂暮,壮心不己的英雄豪气。说明作者不把奸臣的阴险放在眼里,表现了鄙视邪恶的大将风范。D这首词从语气上看,是当时作者被罢官家居时所写。全篇基调,是用任情适性、满洒豁达的笔触,婉转表达其不能为国效力、惆怅失意的心情。阅读下面的词,完成67题。 水调歌头 苏轼 欧阳文忠公尝问余,琴诗何者最善?答以退之听颖师琴诗最善。公曰:此诗最奇丽,然非听琴,乃听琵琶也。余深然之。建安章质夫家善琵琶者,乞为歌词。余外不作,特取退之词,稍加隐括,使就声律,以遗之云。 昵昵儿女语,灯光夜微明。恩怨尔汝来去,弹指

5、泪和声。忽变轩昂勇士,一鼓填然作气,千里不留行。回首暮云远,飞絮搅青冥。众禽里,真彩凤,独不鸣。阶攀寸步千险,一落百寻轻。烦子指问风雨,置我肠中冰炭,起坐不能平。推手从此去,无泪与群倾。6对这首词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尔汝”是古代平辈之间不分彼此,表示亲昵的称呼,“恩怨尔汝”写一对青年男女在切切私语,谈爱说恨。B“一鼓”句运用了齐鲁长勺之战的典故,表现勇士们跃马驰骋不可阻挡的气势,其中“填然”形容勇士们冲锋时的马蹄声。C“青冥”指天空,“飞絮搅青冥”描写声响的缥缈悠远。D“寻”是古代的长度单位,表示八尺,“一落百寻轻”形容乐声陡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7以这首诗的解说

6、或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描写乐声的佳作,是作者应欧阳修之请,对韩愈描写音乐的名篇听颖师弹琴作“隐括”后创作的。B作者巧于取譬,运用男女谈情说爱、勇士冲锋、暮云飞絮飘荡、百鸟合鸣、攀高步险等自然和生活现象,极力摹写乐声抑扬起伏和变化,借以传达乐曲的感情色调和内容。C乐声由起始的低抑幽怨,一变为雄壮高昂,再变为幽远缥缈,三变为和谐宛转,四变为冷涩艰险,使作者借助语言把乐师的高超技巧逼真地再现,使读者有如闻其声之感。D末句“无泪与群倾”是说作者因欣赏时感动得连连位下,以致再无泪水可以倾洒,反映了成功的演奏产生的感人的艺术效果。参考答案:1A 2C 3C4B 5C 6C 7B李商隐诗两首

7、巧学精练二1对下面三首绝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注“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A三首诗体裁相同,题材也相同,但诗人对历史人物项羽,历史事件-乌江自刎的评价各异。B杜牧这首咏史诗不落窠臼,认为“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如果能“包羞忍耻”,采纳江东人士的忠言,重返江东,卷土重来,还是大有可为的。诗中表达惋惜、批判之意。C王安石认

8、为“百战”虽“哀”,败势是难回,但江东子弟愿意与楚霸王同心,再整旗鼓,同挽残局。诗中充满了对项羽的责怪、不满之意。D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历来为人们所欣赏,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李清照诗中“不肯过江东”就是这种看法的体现。李诗把项羽赞为“人杰”、“鬼雄”,认为项羽的英雄气概,令人钦佩。阅读韦应物的滁州西涧,完成23题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对诗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滁州”指安徽省滁县,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环滁皆山也”,这里的“滁”即滁州。B“独怜”句中的“怜”是可惜、可怜的意思,“涧边”就是河边、水边的意思。C“上有”句中的“深”

9、,有树木茂盛、枝叶繁茂之意,写出了画意般的深邃。D“野渡”句中的“野渡”说的是野外的渡口。渡口在古代又称“津”,成语“无人问津”之“津”即是此意。3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作者俯视水边,看到的是一幅百草丰茂、郁郁葱葱的绿色画面,暗示这是一个暮春时节。B第二句作者从俯视转为仰视,通过对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画面的幽美和谐,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C第三、四句打破了前两句的均衡和谐,既有飞动的情景,又有潮声、雨声的交响,渡船横卧又和春潮飞雨融会在一起,增强了画面的立体美感。D全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极写滁州西涧的春景,静中有动,画中有声,而写动景和声响则是为了衬托画面之静。阅读李白的

10、将进酒,然后完成45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两人均为李白好友。陈王:陈思王曹植。平乐:道观(gun)名。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11、”4对两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句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挽。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之势。B句悲叹人生短促,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C句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同时又正面衬托:用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D两句作为诗歌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5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诗歌多采用夸张手法,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达一种豪迈的诗情,但给人一种空洞浮夸感。B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亦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12、C这首诗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尽展诗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D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对世态的愤懑不平之情,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人生态度。参考答案:1C 2B(怜,可爱)3D(无拟人手法。) 4C(反衬)5A(无空洞浮夸感,因为有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李商隐诗两首巧学精练三1对下面两首“咏秋”的七绝,分析有错的一项是( ) 秋词(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行秋(徐玑)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A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刘

13、诗以格调昂扬见长,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B两首诗都押平声韵,都用了夸张和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乏清新之词。C刘诗是身处逆境而志不灭的深情礼赞,给人以哲理启迪,徐诗是怡然而忘俗的田园短歌,给人以心灵的慰藉。D刘诗用虚实结合写法,由虚入实,对比鲜明;徐诗用静动映衬写法,寓动于静,言近旨远。2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题。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对这首元曲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酾酒临江,横槊曹公”,意思是说曹操横槊船头,洒酒于江,表示凭吊。B“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指孙权赤壁一战,借助东风取得了胜利。C“便成名八阵图中”,是化用杜甫“名成八阵图”的诗句说明了诸葛亮的功绩。D最后一句指明了鼎足而立的三国中的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