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3504480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遵义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序 言 富民兴遵 教育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才、开发人力资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处于基础性、全局性、先导性战略地位。强市必先强教。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推动全市教育健康、协调、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决定性意义。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学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两基”攻坚目标提前实现,“两基国检”顺利通过;优质普通高中规模稳步发展

2、,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明显增强,职业教育发展势头喜人;高等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健康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遵义未来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推进工业强市、城镇化带动、农业产业化战略,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落实教育发展“三个优先”(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要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

3、),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科学发展,着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国民教育、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体系完备的终身教育和资源共享的优质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为推动遵义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加快建成贵州发展重要一翼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继续大力实施“科教兴遵”和“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按照“增比、进位、突破”和“创新、创业、创优”的工作

4、要求,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加快推进我市教育改革发展,走出一条具有遵义特色的教育科学发展之路,为遵义经济社会的提速赶超、转型跨越提供更加有力、更高质量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二)基本思路: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按照国家教育工作方针和省的发展思路,结合我市实际,要始终坚持“促进公平、提升质量、打造队伍、抢抓项目、率先突破”的基本思路。促进公平。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要强化各级政府的教育公共服务职能,坚持以发展促进公平,以制度建设保障公平。以推进全市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保障特殊困难群体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加快缩小区域

5、、城乡、校际教育发展差距,全力缩小与全国教育发展的差距。提升质量。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要坚持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打造队伍。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强教必先强师。全面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将师德师风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的首位,加强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教育建设。实施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高度重视校长和教

6、师的培训培养工作,促进学校校长由“单纯管理者”向教师能力培养者、教育质量提高引领人的教育家型转换,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抢抓项目。项目是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载体。面对新一轮教育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要着重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普通高中优质资源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学前教育普及工程、特殊教育关爱工程、高等教育发展工程、教师专业化成长工程,以工程促发展,以项目推发展。率先突破。按照“增比、进位、突破”的工作要求,统一思想,集中心思,凝聚力量,把教育改革和发展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点领域,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精力、更大的投入,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优先发

7、展,力争十年谋划、五年突破。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第二章 战略目标(三)总体目标:到2020年,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逐步向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西部人力资源强市行列。(四)基本目标: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9%以上,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达到85%以上,“三残”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

8、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的能力明显增强。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提高义务教育水平。优化整合基础教育资源,加快中心城区和县城中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消除大班额。加快高等教育建设步伐,建设区域内综合性大学和专业院校。专栏1 遵义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200920152020 学前教育幼儿在园人数(万人)14.51413.5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06570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在校生(万人)726661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699.799.8初中在校生(万人)393328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78.78085义务教育巩固率(%)778595高中阶段教育普通

9、高中在校生(万人)11.313.515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万人)8101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1.616590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万人)6.8210.2313.3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182740提供更为丰富的优质教育。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衔接,形成开放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立交桥”。教育公平得到保障,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水平显著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增强,优质教育资源总量扩大,学生、社会对学校的满意度达90%以上。建成更加完善的教育设施。学校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技术装备特别是信息化程度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增强

10、,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现多媒体教学。数字化教育资源有效开发,全市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覆盖所有学校、便利全体学生和公民学习的先进信息技术设施及应用体系不断健全。构建更具活力的体制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育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办学体制逐步优化,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加快推进,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的办学机制不断健全,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教育投入机制更趋完善。教育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广泛开展,教育竞争力明显增强。实施更有成效的

11、社会服务。各级各类教育布局结构进一步优化,与人口总量结构变化相协调,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相适应,人才培养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大幅提升。第二部分 发展任务第三章 学前教育(五)强化政府职责。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加强学前教育管理,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加大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建立幼儿园办园准入和督导制度。(六)大力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的校舍、土地和教师资源,新建、改扩建200所乡镇中心

12、幼儿园,使每个乡镇至少建有1所公办幼儿园。扶持大的村落举办村级幼儿园。采取民办公助、评估奖励等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在农村举办幼儿园。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学前教育,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补助。(七)普及学前教育。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幼儿教学中,充分体现兴趣培养、行为引导、智力启发、思维训练等教育特性。到2020年,全市普及学前一年教育,中心城区及经济强县城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其余县级政府城区普及学前两年教育;重视03岁婴幼儿教育。专栏2 学前教育发展重点项目农村学前教育发展推进工程:实施农村乡镇中心幼儿园建设工程

13、和农村幼儿园发展扶持计划,以给在园幼儿公用经费补助的方式,扶持农村公办、民办幼儿园发展。农村幼儿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依托幼儿教师教育机构,开展幼儿教师职前资格培训、上岗培训、转岗培训、职后培训。学前教育课程建设计划:优化幼儿课程结构与课程内容,推进幼儿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建设符合幼儿特点的课程体系,建立学前教育指导与评价机制。第四章 义务教育(八)巩固提高“两基”成果。加强对入学率、巩固率等核心指标的监控,加强学籍管理和信息监控,坚持和完善义务教育学生辍学报告制度,健全控辍保学工作长效机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义务教育学业资助制度,建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公平接受义务教育动态监测机制。对处境困难、

14、处于辍学边缘的少年儿童给予更多关爱和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建立学习困难学生帮助机制。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共同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九)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改造。实行教师和校长交流制度,提高师资和管理队伍水平。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和义务教育阶段设置重点学校、重点班等问题。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的同时,要重点加大对中心城区、县城所在地教育投入。在凤冈县、遵义

15、县、余庆县、仁怀市4个县(市)开展好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水平试点,达标时间为:凤冈县2014年,遵义县、余庆县2015年,仁怀市2016年。到2020年,非试点县(区、市)全部达标,全市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全面提升义务教育水平。全面落实义务教育有关政策,强化政府责任,在经费投入、管理机制、质量提升、公平竞争等方面提供充分、有效的制度保障。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切实保证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严格执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在农村初中普遍开设农村实用技术等地方课程,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大力推进教学改革,提倡多样化教学模式,积极推行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突出学生参与,加强师生交流,注重实践环节,促进学生学习质量提高。深化课程与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健全教育质量动态监测机制。(十一)扩大中心城区基础教育资源。针对中心城区教育资源特别是基础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大班额”现象普遍存在、“入学难”矛盾突出的实际情况,本着“高起点、高标准、建示范”的原则,科学布局调整,合理配置城区基础教育资源和进行新建、改扩建,使学校布局基本合理,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巩固中心城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