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3484676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危旧房改造改造进展情况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临潭县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进展状况报告县政协办:根据县政协办有关征集临潭县实行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战略资料大纲的规定,现将近几年农村危旧房改造开展状况报告如下,不当之处,恳请批评指正。住房是农民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重要民生问题。过去由于临潭县农村规划和管理不到位,导致农民房屋布局零乱,再加上村庄里的基本设施单薄,脏、乱、差等问题比较突出。诸多困难群众居住的房子残墙破门、土房旧窗,每到碰上恶劣天气,住在里面的人总要紧张房屋的安全问题。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注重农村危旧房改造工程,按照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积极行动起来,制定工作方案,强化工作措施,动员各方力量,坚持政府推动、群众自愿参

2、与;先规划、后建设;集中建设和分散建设相结合,以集中建设为主;保证工程质量和构造安全,经济合用的原则,全力推动农村危旧房改造工作。临潭县农村危旧房改造已辐射到冶力关国家AA级旅游景区,新城乡AA级景区,城关、术布、古战等AA级景区以及重点乡镇公路沿线。截至目前,全县已完毕农村危旧房改造7150户32万平方米,完毕投资2.7亿元。正在实行第一批150户改造筹划。特别是,临潭县危旧房改造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共改造30户15.万平方米,开竣工率、信息录入率、验收合格率等指标均达到了100%,直接拉动投资和消费1.亿元。项目实行单位临潭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也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农村危旧房改造先进单位”称

3、号。通过实行农村危旧房改造,让临潭越来越多的农村群众辞别了世代居住土坯房的历史,住进了安全可靠的新居,使广大农村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切实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回忆近五年来我县农牧村危房改造工作做法,可以总结为“六个强化、六个保证”。一、强化工作机制,保证危房改造顺利开展。我县把农牧村危房改造工作作为“最急切的民生工程”来抓,建立健全了领导注重、阳光操作、舆论宣传“三个机制”,夯实推动农村危房改造工作顺利开展。一是建立领导机制。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县长为副组长,住建、发改、财政、民政、审计、信访等有关部门及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危房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门的指引意见,层层签订目的

4、责任书,明确具体工作规定、完毕时限、责任单位和具体承办人。保证了人员、任务、措施、责任四到位。二是建立公开机制。坚持阳光操作,严格按照省、州有关危房改造工作规定,做到政策、对象、程序三公开,严把对象的准入关,严把操作的程序关。采用逐户调查摸底的措施,与改造对象签订合同,在管理中突出特色、分类实行、跟踪指引,保证了公开、公平、公正。三是建立宣传机制。充足发挥报刊、广播、新闻媒体等主阵地作用,在县电视台开办了报道专栏,先后运用电视、报纸、橱窗以及发放宣传资料、入户培训解说等多种方式对危旧房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进行了全方位宣传,定期编发简报,表扬先进,督促后进,各乡镇也在醒目位置张贴标语,乡村干部入户

5、动员,形成了立体式宣传格局,使农牧村危房改造有关政策家喻户晓、进一步人心。二、强化以人为本,保证危房改造通过群众自觉行动实行到位。农村住房困难群众是危房改造工作的主体。为了使农牧村危旧房改造工作获得实效,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全面增进城乡发展,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建设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新型化乡镇,真正把危房变成新居,变成安乐居,让困难群众住进“安居房”,临潭县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的一件大事来抓,迅速贯彻“农房危改”项目,靠前指挥,宏观指引,微观指点,创新实干,大干快干,不断借鉴兄弟县市和其她地区的先进规划理念和工作经验,在实践中总结,在总结中实践,摸索出了多种有效形式和珍贵经验。始终坚

6、持走群众路线,充足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充足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不搞逼迫命令,注重引导协助,集中民智、依托民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农民投身危房改造、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积极性和发明性,按照“经济、实用、美观、特色、超前”的原则,全面推动了危房改造工程的顺利实行。三、强化制度保障,保证危房改造各项政策措施贯彻。在推动危房改造工程中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努力做到阳光透明,保证国家补贴资金真正落到实处,将危房变新居,让困难群众住进“安居房”。一是在补贴资金监管上,按照“专账管理、专账核算、封闭运营”的原则,各乡镇分别建立了农牧村危房改造专账专户,封闭运营。州县纪检监察和财政、审计部门对补贴

7、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过程监管,保证了项目资金的高效运营;二是在项目实行过程中严格按照“一申、二评、三核、四批”的申请审批程序和“公开政策、公开程序、公开对象、公开原则、张榜发布、接受监督”的工作原则,拟定改造对象;三是采用逐户调查摸底,签订合同,目的管理,突出特色,分类实行,跟踪指引、保质完毕等措施保证了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四是集中力量解决“房屋最危险、经济最困难”危房户的居住安全,把改造项目户优先安排在示范村,优先安排在计生户、农村低保户和五保户,优先安排在单亲特困户和残疾户,优先安排在住房老旧、存在安全隐患、且有改造积极性的农户,最大限度地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住房困难,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危旧房改

8、造项目的社会效益;五是全力抓好“五项规范”,即规范建房原则、规范技术管理、规范资金管理、规范审核工作、规范管理工作,保证了改造工程项目的顺利实行。四、强化系统协调,保证改善民生和增进发展同步到位。坚持以发展惠及民生、以民生拉动发展,把农村危房改造作为改善民生、拉动内需、增进增长的重大举措,努力做到“三个结合”:即农牧村危房改造与新农村建设、小城乡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相结合;与农牧村群众生产生活相结合;与乡镇总体规划、土地运用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在农牧民自愿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原则,有效整合易地搬迁,整村推动和新农村建设等各类涉农资金,整合资源。在

9、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步,努力哺育乡村旅游产业,为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发明了有利条件。五、强化地方特色,保证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临潭历届县委、县政府在树立和打造都市特色,提高都市品位,迅速发展经济等方面作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在农村危房改造中非常注重对建筑风貌的控制,按照“打造草原深处江淮人家”的总体发展目的和以明清风格为主的仿古建筑的都市形象定位,委托兰州集约设计事务所完毕了临潭县危旧房改造设计方案,并制作了34套危旧房改造标志牌,免费为改造户提供多种建筑设计施工图,保证改造的房屋符合有关规范和原则规定。通过改造,涌现出来的洮州民居的坡屋面、小青瓦、马头墙、白粉墙

10、、雕花窗,风格独特,韵味别致,充足呈现了新时期农民群众将老式与现代相结合的大智慧,这为各乡镇将来发展乡村旅游打下了基本。如冶力关镇池沟村结合旅游景区特点,协助危房改造户发展“农家乐”或“农家旅店”;城关镇在农村危房改造中,把危房改造和村容村貌的整治、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村产业构造调节等结合,系统筹划,整体推动。把农村危房改造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还增强了农村困难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农村危房改造,村镇环境得到整治,水、电、路等基本设施逐渐改善,“路难行、水难喝、味难闻”以及人畜混居的状况明显变化,村容村貌发生明显变化。六、强化技术指引,保证危房改造质量安全。坚持做

11、好技术指引服务工作,选派技术人员到村开呈现场指引服务;实行分片区包干,将质量和安全责任贯彻到单位和个人;制定农村房屋改造施工技术规范发放到村;开展农民工匠短期培训,积极鼓励某些有文化的农民群众学习有关房屋拆除、建筑技术,让她们成为农村危房改造的重要技术力量。年以来,我县共派出技术人员 35 多人次,发放施工规范 120多份,培训人员 250 多人次,为危房改造工作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农村危旧房改造是一项重大的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德政工程,也是一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缩小城乡差距、增进城乡协调,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创新工程。临潭县农村危房改造经历了健全危房改造制度,科学制定实行方案,积极摸索有

12、效措施,不断强化监督管理等四个方面的基本实践,并在实践中积累了珍贵经验。全县干部群众抢抓机遇,结合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等工作,以大踏步的态势,着力把农村危房改造实行成为人民满意的民生工程。近年来我县虽然获得了一点成绩,但与上级的规定和新的发展形势尚有一定差距。下一步,我们将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决贯彻贯彻省州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提高对农村危房改造重要性的结识,进一步整合多种资源解决资金瓶颈,进一步加大危旧房改造工程争取力度,加强政策宣传,强化监督管理,提前规划,创抓机遇、务实创新,继续加倍努力,力求近几年内彻底消除农村危房,全面提高农村居住环境质量,彻底变化群众的居住条件,真正将农村危房改造这项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做实,让人民群众满意,让社会各界满意。(闫祥 住建局文书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