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347228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 有关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一、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状况分析和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本市文化产业得到迅猛的发展,截止到2021年3月本市文化经营单位达609家。其中:印刷行业经营单位307家(包装装潢印刷173家,其它印刷品37家,打字复印96家,出版物印刷1家),电子游戏经营单位7家,艺术培训经营单位2家,歌舞演出场所经营单位12家,歌舞娱乐经营单位59家,音像制品经营单位72家,吧63家;书报刊经营单位90家。从文化市场结构分析,本市印刷业十分发达,已成为本市文化产业中的主导产业,2021年产值达17.1亿元,比2021年递增19%,职员达8783人,发展势头和

2、规模全部在浙江省印刷行业中名列前茅。 不过必需看到,文化产业(不包含印刷行业)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在本市第三产业结构中,所占比重不高,不论是产业的总量规模还是技术层次全部还停留在小规模、低层次上,本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发展还比较滞后,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关键有: 1、对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足,发展文化产业的思绪不够开阔,措施不多。 2、文化体制改革进展缓慢,改革步履艰苦,缺乏竞争力,文化产业发展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 3、现行投融资体制不利于产业资本扩张,尤其是社会性投资渠道不畅,缺乏吸引外资、民资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 4、文化产业及其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品级不高,新产品开创造显较弱。 5

3、、市场对文化的调配能力不强,造成文化的有效利用率低下。 6、对本市的特色文化“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还有待深入开发利用。 7、文化产业人才紧缺,成为直接影响本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二、处理措施 切实提升对发展文化产业的认识 目前和以后一个时期,各级领导必需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深刻认识文化产业在城市全方面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文化产业发展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计划,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一起布署、一起实施、一起督查。 深入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 认真落实实施国家相关加强和改善文化产业工作精神和文化产业政策,完善文化产业政策;规范和拓宽投资、融资渠道,为文化事

4、业、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制订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降低准入门槛,引导公平有序竞争;多方吸收社会资金投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力争在打破行业垄断、扩大市场准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明析文化企业产权关系等方面有所突破。 加紧文化体制改革步伐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机制,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关健所在。要加紧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文化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步伐。深入深化机关内部人事、劳动、分配制度改革,切实转变经营和管理模式,健全激励机制。要借鉴我国外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加紧建立起有利于调动文化工作者的主动性。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

5、要建立和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宏观调控的文化市场管理体系。要优化文化市场配置,引入市场化运作方法,激励社会力量办文化产业。 努力发明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发明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环境;重视正面引导,坚持文化为社会主义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的方向;认真落实实施国家相关文化管理法规,依法行政,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净化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力度;要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和引进高水平文化经营人才;要完善用人激励机制,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气氛,主动发明有利于文化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

6、境;要研究制订文化技术、创作结果等要素,参加分配和奖励的措施,充足调动文化工作者的主动性、发明性;要大力培养和引进复合人才、各类文化专业人才、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要经过委托、定向培养等多渠道,输送一批优异苗子进行学习深造,提升专业技术和综合素质水平。 三、近期计划和以后发展方向 1、深入规范文化市场,推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严格依法行政,在加大执法监管的同时,加强市场发展模式的探索和研究,使文化市场结构和配置愈加合理、竞争发展愈加有序、管理法规愈加健全,建立起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体制,充足发挥市场机制在文化生产要素的集聚和扩散中的调整作用,主动引导文化消费,使人均文化消费支出不低于经济发达弟

7、兄县市水平。 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关键,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着力培育文化市场龙头企业,大力扶持文化旅游、演出娱乐、体育健身、教育培训、节庆会展等产业,形成以文化关键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体系,初步建立起和海宁产业结构调整相衔接的文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文化产业规模深入扩大,文化生产和能力显著提升,创出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品牌。“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本市GDP中的百分比要有较大的增加,成为本市新的经济增加点和支持产业之一。 2、加紧发展关键文化产业 (1)主动拓展节庆会展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足发挥节庆会展等综合场馆的功效作用,在发挥政

8、府引导作用的同时,引入市场机制,促进节庆会展产业化。主动承接全国性、国际性重大会议、商贸展览及文化活动。利用本市特色产业优势,创新办会方法,打造会展。 (2)引导和规范发展演艺娱乐业。主动打造含有一定规模、高水准、高端文化主阵地,大力发展群众文化,培育演艺娱乐业;要充足发挥名角、名团、名剧的品牌效应,激励社会资金投入文艺演出业,推进演艺娱乐业的发展;要加强对文化娱乐业的宏观调控,使之布局合理,总量平衡;要主动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兴建、改造各类新兴娱乐项目,建成12家大型高级综合性娱乐场所;要采取合资、合作等形式,嫁接和改造现有电影放映业,新建海宁市影视中心城;要逐步淘汰小型电子游戏机房,提升书刊

9、销售和音像制品经营单位的资格标准。 (3)培育发展艺术品业。建立多个全部制的艺术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发展灯彩、皮贴画、布艺画、皮影戏、剪纸、书画和当代艺术品的生产经营。建立艺术品经纪人制度,规范艺术品交易行为。大力发展艺术品展示、收藏、拍卖、销售市场,激活艺术品的生产和流通。在法律许可范围内和有利于文物保护的前提下,逐步开放艺术品销售和交易市场,建立正当的进出口渠道。经过多个路径,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和欣赏审美水准,培育买方市场。 (4)加紧发展传媒信息业。要以信息化、城市化为契机,将全市的单向有线电视络改造为宽频数码互动有线电视络,发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要加紧信息产业升级步伐

10、,利用多种络优势,开发市政、交通运输、社保、医疗、小区服务、文化娱乐等社会公共信息,为公众提供查询服务,促进络经济发展。(5)扶持发展体育产业。搞活体育市场,引导体育消费,加紧体育产业发展,要激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加体育市场开发,主动引进我国外资金、技术、管理;要充足利用体育中心及社会体育健身设施,创办普及型体育经营项目;要主动培育体育健身娱乐市场、体育竞赛演出市场、体育彩票销售市场;要发展体育经纪组织,扩大经纪人队伍。3、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1)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文化产业本身发展规律相符合的文化管理体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要加紧从“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

11、要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计划、协调、监督和服务;要和时俱进,开拓创新,加紧文体管理体制改革步伐;要经过制订文化产业政策、公布文化信息,对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实施宏观调控和管理;要建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要主动营造公平竞争环境,规范产业行为;要对文化产品生产单位布局结构进行调整和重组建设,优化,确保关键;要建立文化资产经营企业,加强对文化企业国有资产的监督和管理。(2)推进国有文化机关改革。要区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以推进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机关改革要以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进服务为关键;经营性文化企业单位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为关

12、键进行改革。(3)发展民营文化企业。深入放开放活,突破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瓶颈”,打开文化产业发展的闸门,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潮头,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要放宽准入领域,在国家政策许可范围内,深入降低门槛,许可引资进入,同时许可民营经济进入,主动激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激励社会力量参加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激励社会力量参加文艺团体的转制改造和文化产品的印刷、发行及流通,激励社会力量参加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的开发建设等。要制订和落实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把已经制订的文化经济政策落到实处,并研究制订扶持民营文化企业发展的政策方法;要继续改革审批制度,降低步骤,简化手续,提升效率,切实帮助民营文

13、化企业处理实际问题;要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营造大力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良好气氛。 (4)培育和规范文化市场。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文化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主动培育产品、服务、人才、技术等各类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现有文化企业逐步建立当代企业制度,真正成为政企分开、产权清楚、权责明确、管理科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对各类重大节庆文化活动,要主动引入竞争机制,实施市场运作。借鉴经济领域改革经验,推进文化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建立当代流通体制,主动发展连锁经营。激励发展文化中介,全方面推进文化经纪人资质证书制度,建立文化经纪人资质标准体系。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在归口管理、分级管理、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实现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加紧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制建设,加强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严厉打击多种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和完善文化市场群众监督和举报奖励制度。 (swx915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