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地貌学考试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3406537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90.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质地貌学考试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地质地貌学考试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地质地貌学考试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地质地貌学考试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地质地貌学考试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质地貌学考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质地貌学考试(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绪论1、地质学(Geology)是研究地球(主要是岩石圈)的物质组成、结构、运动、变化和发展以及古 生物、古气候演化历史的一门学科。研究对象:地球(主要是岩石圈) 内容:物质组成-矿物、岩石 变化发展:内动力地质作用和外动力地质作用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时间悠久性、地区差异性、变化的复杂性(1)地质思想萌芽时期(公元前-18世纪中叶)2、 地质学的发展阶段 (2)近代(经典)地质学时期(18世纪中叶-20世纪初)、(3)现代地质学时期(20世纪初-现在)3、地貌:地球表面有各种高低起伏的形体,如山地、丘陵、平原、盆地、河谷、冲沟等等,这些形 体总称为地貌(或地形)。4、地貌学(geomorp

2、hology)就是研究地球表面形态和结构特征及其成因机制、分布和发展规律科学, 所以地貌学也叫地表形态学。研究对象:地形。地貌学的研究内容:地貌的形态、结构、组合及空 间分布特征,形成地貌的各种动力地质过程,地貌的发育和演化规律以及地貌与人类生存环境、人 类活动、经济建设的关系。5、地貌形态正(向)地貌:是高出某一近似水平面的凸起地形,如山地、丘陵等; 负(向)地貌:是低于某一水平面的凹下地形,如盆地、洼地、河谷等。6、地貌的基本要素:(1)地形面:可以是平面、曲面或波状面。例如山坡面、阶地面、山顶面和平 原面等。(2)地形线:两个地形面相交构成地形线(或一个地带),或是直线,或是弯曲起伏线。

3、例如 分水线、谷底线、坡折线等。(3)地形点:两条或几条地形线的交点或孤立的微地形体构成地形点, 这实际上是大小不同的一个区域。例如山脊线相交构成山峰点或山鞍点、山坡转折点和河谷裂点等 等。7、地貌的基本形态和形态组合自然界的地貌形态常以单个形态或形态组合的方式存在。通常将地貌形态中较小、较简单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基本形态,例如冲沟、沙丘、冲积锥等。另 一类范围较大,包括若干地貌基本形态的组合体,称为地貌形态组合,例如山地、荒漠等。地貌形态组合可以是简单的同一时代同一类型的地貌组合,也可以是复杂的不同时代不同成因的地 貌组合。一般较大的地貌都是复杂的地貌形态组合体。(1)星体地貌(4)中型地貌8

4、、 地貌的相对等级(2)巨型地貌(5)小型地貌、(3)大型地貌9、顺构造和逆构造地貌:正向构造(如背斜、穹隆、地垒)与高地(山地、台地)相一致,负向构 造(向斜、构造盆地、地堑等)与低地(谷地、盆地、湖泊等)相一致,则称为顺构造地貌;反之, 各种正向构造与低地相一致,负向构造与高地相一致,称为逆构造地貌。10、地貌形成的动力 内(营)力作用主要是指由地球内部物质运动引起的地壳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和地震活动等。(2)外(营)力作用 主要是指起源于太阳能、重力能和潮汐力影响而产生的冰川、水流、海浪、风和生物等的作用。(3)内、外(营)力作用的关系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同时出现,彼此消长,互相影响,不能

5、将地表形态的形成与发展视为某种单一 的动力作用的结果。在地貌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只是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地区, 可能某种动力作用占据主导地位,而另一种动力作用占据次要地位。从地貌的长期发展来看,内力作用主要是形成地表的基本起伏、塑造地表的大型地貌骨架,作用结 果趋向于增强地形差异;外力作用则是削高填低,其作用结果趋向于减弱或消除地表起伏的差异。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作用在特定的地质地理条件下共同产生的结果。这种内、外力的相互 作用贯穿于地球形成以来的整个地史演化过程中。11、地质地貌学实践意义(1)在农业方面:合理利用土地,农业规划,农田水利工程,防止土壤侵

6、蚀与水土保持,土壤调查 与土壤改良,防风固沙,找寻地下水源等。(2)在工程建设方面:水库及坝址、开凿运河,河道、河口、三角洲的整治和开发利用,道路、港 口工程中选线和确定建港位置,以及城市、工业与大型建筑位置的评价和选择等。(3)在矿产资源寻找和勘察方面:风化矿床中的镍、铂、铝土矿等多产于剥蚀夷平的准平原上,沉 积砂矿如砂金、铂、砂锡矿、钨、金刚石以及其它重砂矿床等,常见于古、今河床和滨岸特定部位。 此外,地貌学在环境、灾害研究中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二章矿物1、矿物指岩石圈的化学元素的原子或离子在地质作用下形成的,在一定条件下相对稳定的、具 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天然物体,

7、是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2、单质矿物:是由单独一种元素组成的。3、晶质体:内部质点(原子、离子、分子)呈有规律的排列,可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有显晶质和 隐晶质。非晶质体:内部质点没有规律,不成几何外形,分为玻璃质体和胶质体。4、类质同像一一组成矿物的离子被性质相近的离子所置换,而置换后矿物的晶体结构不变。同质多像指同样的化学成分,在不同的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和介质条件)下,结晶出不同 晶体结构和性质的矿物。5、单体的形态一指矿物单个晶体的外形。矿物集合体的形态-一同种矿物的多个单体聚集在一起所 形成的整体6、显晶集合体2mm (用肉眼或放大镜可以辨别出矿物颗粒界限的集合体),隐晶质:2mm杏仁体

8、(1mm)和晶腺(1mm)结核(2mm)和鲕状体(2mm)钟乳状和葡萄状集合体块状7、矿物的硬度:是矿物抵抗外力刻划的能力8、解理: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结晶方向破裂成光滑平面的性能称为解理,裂开的光滑平面叫 做解理面。分为五段:a极完全解理、b完全解理、c中等解理、d不完全解理、e极不完全解理断口:矿物在外力作用下,沿任意方向破裂,同时破裂面呈凹凸不平的表面。常见的有:a贝壳状、b锯齿状、c参差不齐、d 土状。注意:一般解理发育的矿物无断口,断口发育的矿物无解理。 自然元素矿物硫化物矿物9、矿物分类彳卤化物矿物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矿物碳酸盐矿物硫酸盐矿物硅酸盐矿物物有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一定结

9、构构造的矿物集合体,是 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一。种矿物的岩石大理自石然、界中大 部分岩石是两种以上的矿物组成的,如花岗岩)第三章岩石岩石在各种不同地质作用下形成的种或多种矿(一)1、岩浆一在上地幔和地壳深处(软流圈)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融体。 成分:硅酸盐熔浆和挥发性成分,但以硅酸盐熔浆为主,质量达 30%一80%。 来源:上地幔软流层 原始岩浆只有两种:基性岩浆(玄武岩岩浆)和酸性 岩浆(花岗岩岩浆)2、酸性岩浆(花岗岩岩浆)硅酸含量多、温度低、 液态挥发物含量少的岩浆粘性大,不易流动,相反,岩石类型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形成部位地球表层地壳深处动力条件外动力因素内动力因素占

10、陆地面积75%25%占地壳体积5%65%30%表3-1三大类岩石的形成和分布(成因分类)11、原生矿物和次 生矿物原生矿物:是直 接从岩浆中结晶 出来的矿物。如长 石、石英、云母、岩石类型硅酸饱和程度主要矿物颜色相对密度超基性岩不饱和橄榄石、辉石深大基性岩饱和斜长石、辉石中型岩饱和斜长石、角闪石浅小酸性岩过饱和石英、正长石、斜长石/ 基性岩浆(玄武岩岩浆)粘性小,易于流动。3、岩浆作用与岩浆岩:岩浆形成、运移、冷凝成岩的整个活动过程称岩浆作用;由岩浆冷凝而成的 岩石叫岩浆岩。4、喷出作用(Extrusion, Eruption)与喷出岩:岩浆喷出地表的活动称为喷出作用,由岩浆喷出作 用所形成的

11、岩石称为喷出岩。喷出地表而逸散了气体的岩浆称为熔浆,熔浆冷凝形成的岩石称为熔 岩。围岩及早先冷凝的岩浆岩,被岩浆喷出,脱离地表在空中炸碎后冷凝成固结体,称火山碎屑岩 5、侵入作用(intrusion):岩浆上升到地下某一深处,占据一定空间,基本停止运移,最后冷凝结晶, 这种活动称为侵入作用,由岩浆侵入作用所形成的岩石称为侵入岩。侵入岩(侵入体): 可分为J深成侵入岩(深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浅成侵入岩(浅成岩):3公里深处形成、围岩:被岩浆侵入的岩石.”岩浆呈液态,能够流动;6、岩浆转变为岩浆岩的条件高温灼热(7 001200。0,具有涌动的内动力;地壳盖层具有软弱地带。深成侵入作用深成岩7

12、、岩浆转变为岩浆岩的方式“:浅成侵入作用浅成岩喷出作用火山岩8、岩浆岩的化学成分化学元素:0、Si、Al、Fe、Mg、Ca、Na、K、Ti(99%)、H、C超基性岩(45%)(不饱和岩石) 岩浆岩划分为4大类:w基性岩(45-52%)(饱和岩石)|中性岩(52-65%)(饱和岩石)、酸性岩(65%)(过饱和岩石)超基性岩:橄榄石为主,部分辉石,极少量角闪石,无石英。 基性岩:辉石基性斜长石为主,少量角闪石和橄榄石,无石英。9、 各大类岩石中的常见矿物:I中性岩:角闪石和中性斜长石为主,部分辉石、基性和酸性斜长石、黑云母,少量石英。酸性岩类:正长石、酸性斜长石和石英为主,少量角闪石、云 i母和白

13、云母。碱性岩类:SiO2含量近似于中性岩,但FeO、MgO含量大大减少,而Na20、K2O含量大大增加。10、硅铝矿物和硅镁矿物:硅铝矿物:SiO2和Al2O3的含量较高而不含铁镁,如长石、石英等,颜色较浅,常呈灰白色、肉红色,所以又称为浅色矿物。:铁镁矿物:这类矿物中FeO和MgO的含量较高,SiO2的含量较低,如橄榄石、辉石等,颜色较深,常呈黑色、黑绿色,所以又称深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等。次生矿物:指原生矿物形成以后,由于受到热水溶液或风化作用所形成的新矿物。铁镁矿物在热水 溶液作用下所形成的蛇纹石、绿泥石等。12、岩浆岩的结构:指岩石的组成部分(包括矿物和玻璃质)的结晶程度、颗粒大

14、小(包括绝对大 小和相对大小),自形程度及空间结合方式。主要受岩浆与围岩的温差以及岩浆结晶能力的影响。结晶程度:分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和玻璃质结构13、矿物的自形程度:分自形晶、半形晶和它形晶,自形晶往往先结晶,半自形晶次之,它形晶较 晚14、岩浆岩的构造:岩石中不同矿物集合体之间的排列方式和充填方式。主要受岩浆冷凝时外部环 境的稳定性影响。(1)块状构造(2)斑杂构造(3)条带构造(4)流纹构造(5)流面和流线构造 (6)气孔和杏仁构造15、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的产状:岩浆岩体在地壳中或在地表上表现出来的形状。包括岩体的形态、大小、埋藏深度、 与围岩的关系。按岩体形成的深度和方式,可分为喷出

15、岩体和侵入岩体。 啊(二)沉积岩1、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遭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 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而形成岩石,这些由外力作用所 形成的岩石就是沉积岩。2、沉积岩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先成岩石(无论是火成岩、变质岩和先成的沉积岩)风化作用和剥蚀作 用的破坏产物,包括碎屑物质、溶解物质和新生物质;除此还包括生物遗体、生物碎屑以及火山作 用的产物。这些物质在低洼的地方沉积下来,总称为沉积物。物质来源:地壳表层的先成岩石;彳形成环境:地表的常温常压条件;3、沉积岩j动力来源:由太阳能转化而成的水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能等;L形成过程:经历风化、搬运、沉积和成岩四阶段。4、 搬运阶段沉积阶段:分选性j机械沉积分异作用(1) .碎屑物质的搬运:化学沉积分异作用(2).化学物质的搬运5、胶结作用:在碎屑物质沉积的同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电气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