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3395407 上传时间:2022-09-09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新课标三维人教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三单元推荐作品(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殇一、相关背景国殇是九歌中的一篇,九歌是一组祭歌,共十一篇,所祭的对象有天神,有地祇,唯独国殇一篇所祭的是人鬼。所谓“国殇”,就是指为国牺牲的将士。屈原所处的时代,正是楚国由盛而衰的转折期。由于楚怀王、顷襄王父子的昏庸,楚国接连大败于强秦,丧城失地,牺牲惨重。但是,楚国人民是富有爱国主义传统的,惨重的牺牲并没有把他们吓倒,反而激起了他们报仇雪恨的决心。这就是国殇这一悲壮祭歌得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二、内容提要这首诗通过对激烈悲壮的战斗场面的描述,歌颂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的英雄气概和英勇献身精神,表达了楚国人民对烈士们的崇高敬意,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一、字音识记1车错毂兮(g)2.

2、躐余行(li)(hng)3左骖殪兮(cn y) 4.霾两轮兮(mi)5絷四马(zh) 6.天时怼兮(du)二、词语释义1车错毂兮短兵接错:交错2矢交坠兮士争先 矢:箭3凌余阵兮躐余行 凌:侵犯 躐:践踏4霾两轮兮絷四马 絷:用绳索绊住了马足5援玉枹兮击鸣鼓 援:拿、握6天时怼兮威灵怒 怼:怨恨7平原忽兮路超远 忽:渺茫8首身离兮心不惩 惩:悔恨9诚既勇兮又以武 诚:诚然、确实三、名句背诵1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2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3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4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5天时怼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6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7带长

3、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8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9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1渲染、夸张手法描写战斗场面,作者用“车错毂兮短兵接”、“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等句,极力渲染战斗的激烈和残酷。用“旌蔽日兮敌若云”“天时怼兮威灵怒”,极力夸张敌军之强和战斗的残酷。这些渲染和夸张,有力地衬托了“矢交坠兮士争先”“援玉枹兮击鸣鼓”等句,从而突出了战士们英勇刚强的气概。2格调高昂悲壮诗中所描写的战斗是十分悲壮的,但作者所表现的战士的形象是英勇无畏、奋勇争先、情绪高昂慷慨的,作者抒情的主调又是热烈赞扬战士们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因此,场面虽然悲壮,却洋溢着高昂的战斗激情

4、,使全诗富有英雄主义的色彩,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3描写、抒情结合先具体描写战士们在激烈战斗中的勇敢顽强,终因敌强我弱而英勇牺牲,突出了战士们为保卫祖国而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爱国形象,为下文讴歌悼念作了铺垫。下文以抒情的笔法对战士们勇武刚强的气概和义无反顾的爱国精神,进行了热烈的歌颂和深情的悼念,使战士们的爱国形象进一步升华,显得更加富有光彩。没有前者描写的铺垫,下文讴歌便成了无本之木;有了后者的抒情讴歌,前者描写的形象便如锦上添花,光彩熠熠。燕 歌 行一、作者简介高适(700765),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省沧县)人,居住在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带)。有高常侍集中兴间气集等传世。赠礼部

5、尚书,谥号忠。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二、相关背景开元十五年(727),高适曾北上蓟门。开元二十年,信安王李袆征讨奚、契丹,他又北去幽燕,希望到信安王幕府效力,未能如愿:“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蓟中作)可见他对东北边塞军事,下过一番研究工夫。开元二十一年后,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经略边事,初有战功。但开元二十四年,张让平卢讨击使安禄山讨奚、契丹,“禄山恃勇轻进,为虏所败”(资治通鉴卷二百十五)。高适对开元二十四年以后的两次战败,感慨很深,因写此篇。三、内容提要这首诗描写了唐军士卒慷慨赴边、转战绝域的情景,高度赞扬了他们为国立功、奋不顾身的牺牲精神,

6、也表现了他们久战不归、两地相思的苦闷,并给以深切同情;同时还揭露了军中官兵对立、苦乐悬殊的事实,抨击了将帅的腐败无能。一、字音识记1.金(chung)2.旌旆(pi)3.草腓(fi)4瀚海(hn) 5.玉箸(zh) 6.飘飖(yo)二、词语释义1汉家烟尘在东北烟尘:战争2男儿本自重横行 横行:纵横驰骋,无所阻拦3金伐鼓下榆关 :击打4旌旆逶迤碣石间 逶迤:蜿蜒不绝的样子5山川萧条极边土 极:穷尽6胡骑凭陵杂风雨 凭陵:恃势欺凌7大漠穷秋塞草腓 腓:枯萎8身当恩遇常轻敌 轻:藐视9边庭飘飖那可度 飘飖:形容长风万里10绝域苍茫无所有 绝域:极远之地11寒声一夜传刁斗 刁斗:军中铜制用具,日以作炊

7、,夜以敲更12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为国捐躯的志节三、名句背诵1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2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3金伐鼓下榆关,旌旆逶迤碣石间。 4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5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6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7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8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9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10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11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无所有!12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13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14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1对比手法从大段落来看,出兵时的金鼓震天和战败

8、后的困苦凄凉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贯串全篇的描写来看,士兵的效命死节和将军的恃宠贪功形成对比,士兵的辛苦久战、室家分离和将军的临战失职、纵情声色形成对比,结尾提出李广,又是古今对比。对比手法的运用,使诗歌寓意深刻。此外,诗歌用韵四句一转,显出跳跃奔放的气势。2铺垫与衬托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身当恩遇常轻敌”可谓直抒胸臆,正面指出失败的原因,抨击边将的无能与腐败。诗中对“大漠穷秋”“孤城落日”等萧条、荒凉环境的渲染,有力地烘托了战场上战士“力尽”、势孤、“斗兵稀”的悲壮气氛,加强了对“身当恩遇常轻敌”的边将的控诉,仍含有强烈对比。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

9、连四州一、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散文家,与韩愈、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为“唐宋八大家”。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刘禹锡与之并称“刘柳”。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与之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二、相关背景公元805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二王八司马”事件。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

10、815)年初,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时写的。三、内容提要本诗是一首登临之作,也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借登楼远眺,抒发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击被贬南荒的无比忧愤和孤寂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志同道合的患难之友的深情怀念和相聚无期的惆怅,含蓄地谴责了腐朽势力对革新派的迫害。一、字音识记1惊风乱飐(zhn)2.薜荔(b l)二、词语释义1城上高楼接大荒 接:连接。一说,目接、看到2城上高楼接大荒 大荒: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3惊风乱飐芙蓉水 飐:吹动三、名句背

11、诵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2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3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4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当诗人登上柳州城楼,纵目远望,视线所及的客观之景,是无所不包的。然而,最触动情怀的却是他摄入诗中的“芙蓉水”和“薜荔墙”,这里的“芙蓉水”“薜荔墙”显然是另有深意的。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经常拿“芙蓉”“薜荔”这些花草来形容自身的志行高洁,柳宗元如此写景,暗含了对自我品格的肯定;而“芙蓉水”遭“惊风乱飐”,“薜荔墙”受“密雨斜侵”,也正切合了柳宗元遭谗受谤被贬谪的境遇。诗人选取这两个景物入诗,正是主客观融合、统一的表现。2感情真挚,委婉含蓄

12、诗人与刘禹锡等四位战友,一同遭受贬逐,又“共来百越文身地”,天各一方。既是这样,彼此就应音书频寄,常来常往,音讯不断才是。可是,“犹自音书滞一乡”,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得了。“犹自”二字,表现了诗人对战友们的殷切怀念之情。全诗构思精妙,抒情委婉深沉,把一腔难于言说的思想感情婉转托出,含蓄蕴藉。情调虽较低沉,却富感染力量,是一首情景交融的佳作。菩 萨 蛮一、作者简介温庭筠(812870),晚唐人。原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才思敏捷,相传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时号“温八叉”。我国古代著名词人。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游江淮,后定居于雩县(今陕

13、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能词,词风秾艳。辞藻华丽,为花间词人之鼻祖,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二、相关背景在中国古代,文以载道,诗以言志,诗文是正统的文学形式,词则一向被视为“艳科”,所谓“诗庄词媚”。因此,在早期的词中,特点是温词中充满对女性生活环境、容貌体态及动作心理异常细腻的描写,抒发闺怨离愁。这首菩萨蛮就是其中的代表。三、内容提要词人运用白描手法,展现了一个闺中女子从起床、梳洗、画眉、簪花、照镜至穿衣的一系列动作,暗示了人物孤独寂寞的心境,极度优美而又无限幽怨。一、字音识记1鬓云(bn)2.绣罗襦(r)3.鹧鸪(zh g)二、词语释义1

14、鬓云欲度香腮雪 度:飞越,这里是纷披的意思2新贴绣罗襦 襦:短衣、短袄三、名句背诵1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2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4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1笔法细腻,形象鲜明动人如“懒起画蛾眉”,写女主人公懒洋洋地起床、慢悠悠地画眉梳妆的情态。“画蛾眉”应是表现女主人公一种爱美的感情和那种“为悦己者容”的心态,但一个“懒”字把她此时此地那种迷惘若失的情态传达了出来,女主人公萧疏的意态在娇慵之状的描写中跃然纸上。“弄妆梳洗迟”中的“弄妆”,是反复摆弄欣赏的意思,它把女主人公千回百转,极度要美,又无限幽怨的情态表现了出来。而一个“迟”字,既呼应了前面的“懒”

15、字,又进而渲染了女主人公无情无绪的神态。2运用白描手法而又辞藻绮丽这首词纯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词人正像一个高明的导演,通过一架摄像机客观地摄录下女主人公起床后的一系列动作,似乎不动一点感情,也不作任何旁白,但是,只要我们细细地体味,词人无疑是匠心独运地选取了一些能够表现题旨的镜头,只是表达得非常委婉含蓄而已。温词的绮丽并不仅仅是简单的辞藻堆砌和铺陈,而是词人感情和心态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3反衬手法词中成功地运用了反衬手法。如:鹧鸪双双,反衬人物的孤独;容貌服饰的描写,反衬人物内心的寂寞空虚。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一、作者简介睢景臣(约1275约1320),一作舜臣,字景贤,扬州(今江苏扬州)人,元散曲家。作品今存不多,高祖还乡一首,以大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