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483372197 上传时间:2023-04-21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概论教(学)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第一章 绪论第一节 环境概述一、环境的概念:环境指的是作用于人类这一客体的所有外界事物,即对人类来说,环境就是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的分类:分为聚落环境、地理环境、地质环境和星际环境。二、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一)城市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1) 城市化改变了下垫面的组成和性质(2) 城市化改变了大气的热量状况(3) 城市化大量排放各种气体和颗粒污染物,这些污染物会改变城市大气环境的组成(二)城市化对水环境的影响(1)对水量的影响(2)对水质的影响(三)城市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城市化严重地破坏了生物环境,改变了生物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使生产者有机体与消费者有机体的比例不协调。三、地理环境的概

2、念: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水、土、气、生物等环境因素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多级自然系统。地质环境的概念:地质环境主要指的是自地表而下的坚硬地壳层,即岩石圈。环境问题的概念:所谓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人们周围的环境所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的影响问题。第二节 环境问题一、当前人类面临全球性和广域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 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如: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大面积的酸雨污染、淡水资源的枯竭及污染; 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如: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壤退化及荒漠化正在加速、森林面积锐减等; 三是突

3、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和化学品的污染及越境转移。二、两次环境问题高潮的对比: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已对经济造成危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健康,没分钟因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

4、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问题的来龙去脉。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复杂。 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三、环境科学的概念:环境科学是以“人类-环境”系统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它是研究“人类-环境”系统的发生、发展和调控的科学。 环境科学的基本任务:通过系统分析与综合,规划设计出高效的“人类-环境”系统,并随时把它调控到最优化的运行状态。 “许多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大部分发生在聚落环境之中”。 可持续发展的定义: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

5、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有三个方面的主要指标,即经济的、环境的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第一,强调公平性原则,包括本代人的公平、代际间的公平以及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第二,强调持续性原则,其核心是指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第三,强调共同性原则,即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发展的总目标,其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是共同的,而实现这一目标,也必须是全球人民的共同行动。可持续发展的特征:1.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提倡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逐步向可持续发展模式过渡。2

6、.可持续发展要以保护自然为基础,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3.可持续发展应以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第三节 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一、环境污染物的概念: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入大气、水、土壤中,并引起环境污染或导致环境破坏的物质,叫做环境污染物。当前主要的环境污染物有:(1) 生产性污染物(2) 生活性污染物(3) 放射性污染物“空气、水、土壤与食物是环境中的四大要素”。二、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污染物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三类:化学性因素、物理性因素及生物性因素。其中以化学性因素最为重要。三、环境污染一般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 影响范围大(2) 作用时间长(3) 污染情

7、况复杂(4) 污染治理难四、化学污染物在人体中的转归可概括如下:(1)毒物的侵入和吸收(2)毒物的分布和蓄积(3)毒物的生物转化(4)毒物的排泄疾病的发生发展一般分为潜伏期、前驱期、临床症状明显期、转归期。五、在评价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时,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1)是否引起急性中毒(2)是否引起慢性中毒(3)有无致癌、致畸及致突变作用(4)是否引起寿命的缩短(5)是否引起生理、生化的变化六、机体对毒物的反应,大致有四个阶段:(1)机能失调的初期阶段;(2)生理性适应阶段;(3)有代偿机能的亚临床变化阶段;(4)丧失代偿机能的病态阶段。七、影响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性质和程度的因素:(1

8、)剂量(2)作用时间(3)多种因素的联合作用(4)个体敏感性八、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1)急性危害(2)慢性危害(3)远期危害 “三致”问题指,致癌、致突变、致畸。 “污染物在体内的蓄积是受摄入量、污染物的生物半衰期和作用时间三个因素影响的”。第二章 环境生态学基础知识第一节 生态系统一、生态学的概念: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生态学不是孤立地研究生物,也不是孤立的研究环境,而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二、种群的概念:种群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个体的组合,是具有一定组成、结构和机能,并通过种内关系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三、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生

9、命系统与环境系统在特定空间的组合。对自然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生物群落;对社会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工业生态系统而言,生命系统就是人类。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组成、结构和功能,是自然界的基本结构单元”。四、生态系统的组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生物成分,一类是非生物成分。(一)生物成分生物成分可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二)非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是指各种环境要素,包括温度、光照、大气、水、土壤、气候、各种矿物质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质等。 生产者除了绿色植物以外,还有利用太阳能或化学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光能自养微生物和化能自养微生物。 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之一,是实现物质与能量的传递,消

10、费者的另一个作用是实现物质的再生产。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分解者的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1) 物理的或生物的作用阶段,分解者把动植物残体分解成颗粒状的碎屑(2) 腐生生物的作用阶段,分解者将碎屑再分解成腐植酸或其他可溶性的有机酸(3) 腐植酸的矿化作用阶段 非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是为各种生物提供必要的营养元素。 对生态系统结构的研究,目前多着眼于“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种群数量、种的空间配置和时间变化等,构成了生态系统的形态结构。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通过营养联

11、系构成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1123页生态系统的类型:按环境中的水体状况,可把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划分为水生生态系统和陆地生态系统两大类群。水生生态系统又可分为淡水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陆生生态系统分为荒漠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稀树干草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等。按人为干预的程度划分,又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半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1224页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联系,食物链(网)和营养级是实现这些功能的保证。食物链的概念:食物链是各种生物以食物为联系建立起来的链索。食物链可分为:(1)捕食性食物链(2)腐食性食物链(3)寄生性食物链食物链在各

12、个生态系统中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食物链往往具有暂时性。食物链上某一环节的变化,往往会引起整个食物链的变化,甚至影响生态系统的结构。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交织在一起,成为网状,即形成了食物网。营养级的概念:食物链上的各个环节叫营养级。生产者为第一营养级,一级消费者为第二营养级。食物链的加长不是无限制的,营养级一般只有45级。各营养级的生物不会只有一种,凡在同一层次上的生物都属于同一营养级。由于食物关系的复杂性,同一生物也可能隶属于不同的营养级。低位营养级是高位营养级的营养及能量的供应者,但低位营养级的能量仅有10%左右能被上一营养级利用。为了保证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通,自然界就形成了生物数量金字塔、生

13、物量金字塔和生产力金字塔等。在寄生性食物链上,生物数量往往呈倒金字塔形。在海洋中的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之间,其生物量也往往呈倒金字塔形。1324页“森林生态系统”等以腐食链为主。14 25页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绿色植物体内贮存的能量,通过食物链,在传递营养物质的同时,依次传递给食草动物和食肉动物。动植物的残体被分解者分解时,又把能量传给了分解者。此外,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都会消耗一部分能量,消耗的能量被释放到环境中去。这就是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1526页物质在库与库之间的转移,就是物质流动,这种物质流动构成的循环,即称为物质循环。参与生命活动的各种元素的循环,可在三个水平上进行

14、:第一级水平是在个体水平上进行的;第二级水平是在生态系统中进行的,即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及环境之间进行的物质循环,这种循环也称为营养循环或生物循环;第三级水平是在生物圈中进行的。16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概念:生物圈范围内的各个层圈中进行的物质循环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储库性质的不同,地球化学循环又可分为三种类型即水循环、气态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碳、氮的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气态型循环的主要贮库是大气,元素在大气中以气态出现。磷的循环属于沉积型循环。沉积型循环的主要贮库是土壤、岩石和地壳,元素以固态出现。17碳循环:碳存在于生物有机体和无机环境中。绿色植物在碳循环中起着重要作用。大气中CO2

15、被生物利用的唯一途径是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被绿色植物固定的碳以有机物的形式供消费者利用。生产者和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又把CO2释放到大气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尸体被分解者分解,把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分解成CO2、水和无机盐,CO2重新返回大气。在地质年代,动植物尸体长期埋藏在地层中,形成各种化石燃料,人们燃烧这些化石燃料时,燃料中的碳氧化成二氧化碳被释放到大气中。另外,海洋中的碳酸钙沉积在海底,形成新的岩石,使一部分碳较长时间贮藏在地层中。相反,在火山爆发时,又可使地层中的一部分碳回到大气层。氮循环:氮循环主要是在大气、生物、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种途径:一是生物固氮、二是工业固氮、三是岩浆固氮、四是大气固氮。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被植物利用。氨在植物体内与复杂的含碳分子结合,形成各种氨基酸,由氨基酸构成蛋白质、核酸等的主要成分。动物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作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并在新城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