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1 (2)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3360191 上传时间:2023-12-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大纲1 (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教学大纲1 (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教学大纲1 (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教学大纲1 (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教学大纲1 (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大纲1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大纲1 (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大纲一、本大纲适用专业:高师本科地理科学专业以及高校地理类其他各专业二、编写本大纲的说明(一)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二) 教学的目的与任务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表人文事象的空间分布、空间差异、形成因素,并预测其发展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体系和地理类其他各专业学科体系中的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让学生了解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地位、性质、特点和研究方向及学科构成。掌握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科学思想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初步形成分析和解决人文地理实际问题的应用和创新能力。 学习人文地理学是为了揭示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文事象的规

2、律性,并从中总结经验,洋为中用,更好的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并培养学生能运用人文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和解决我国当代社会经济生活中产生的人文地理学重大课题,并为我国社会经济和基础教育服务。(三) 教学方法与要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方法论,综合运用学科的传统和现代教学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保证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课程论文,课外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论文、毕业论文以及寒暑假社会调查的指导,重视学生综合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四)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王恩涌主编、高教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人文地理学(2000)。主要参考书:1杨载田. 简明人文地

3、理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2陈慧琳. 人文地理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3吴传钧. 人文地理学,南京: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19894王兴中. 人文地理学概论,济南:山东地图出版社.19965张文奎. 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36董明辉. 人文地理学概论,长沙:湖南地图出版社.19937陆丽姣. 人文地理学概论,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19908李旭旦. 人文地理学论丛,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五) 考核方式:期末闭卷考试,占70%;平时成绩(包括作业、课程论文、调查报告等),占30%。(六) 学时分配与开课时间:第四个学期开设课时分配如表1:表1.

4、课时(共72课时)分配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十四课时48464644444668三、教学内容及要求第一章 绪论本章重点(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征(2)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及其研究方向(3)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第一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第二节 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德、法、英、美、俄的人文地理学)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四、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

5、论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第二章 文化与人文地理学本章重点:(1)文化结构及文化的特点 (2)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及其比较(3)文化区与文化扩散及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人文地理学的研究的主题第一节 文化概念与文化结构一、文化概念二、文化结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第二节 文化的形式与特点一、人类的出现与其对环境的影响(生物适应、文化适应)二、从生物适应与文化适应的比较看文化的特点第三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文化的空间现象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决定论、可能论、适应论、 生态论、环境

6、感知论、文化决定论、和谐论)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景观第四节 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说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第三章 人口分布与迁移本章重点:(1)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2)人口迁移形式及其机制本章难点:人口迁移的机制第一节 人口分布一、人口密度一、 世界人口分布特征及一般规律二、 中国人口分布三、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社会、历史与政治)第二节 人口移动一、 人口移动的一般概念二、 人口迁移的形式(国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三、 人口迁移的机制第四章 人口与发展本章重点:(1

7、)世界人口增长趋势(2)人口转变的模式(3)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及人口与发展本章难点:人口转变模式与人口转变理论第一节 人口增长过程一、农业革命之前的人口二、农业革命与人口增长三、工业革命对人口增长的影响四、世界人口增长的趋势第二节 人口转变模式一、发达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三、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第三节 人口增长的动力机制一、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构成与人口增长三、人口政策与人口增长第四节 人口与发展一、人口因素的两重性二、人口增长对发展的影响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本章重点:(1)农业的发展与主要类型 (2)传统农业与现代农

8、业特征比较本章难点:农业的起源第一节 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人口压力说、晏享说)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三、农业的形成及其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第二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特征、类型)三、现代农业(特征、类型)第六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本章重点:(1)产业类型与工业区(2)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本章难点: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第一节 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第二节工业生产的扩散与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第三节产业类型与工业区一、第一产业中的工业二、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三、其他产业及

9、其与工业的关系第四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自然、资源、能源、市场、劳动力、工业发展)二、工业分布的新变化第五节 工业发展的问题及其对社会的影响一、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式二、工业发展对社会的影响第七章 种族 民族 民俗本章重点:(1)种族与环境及种族的划分(2)民族的形成过程与民族特征及民族的迁移与集聚(3)民俗的特点及民俗与环境的关系本章难点:种族的起源第一节 种族与地理人种一、种族的起源二、种族的划分三、地理人种(亚洲地理人种、欧洲地理人种、非洲地理人种、美洲印地安地理人种、印度地理人种、澳大利亚地理人种)四、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第二节 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

10、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第三节 民俗文化一、民俗的形成与特点(民俗的内涵特征、民俗的外延特征)二、民俗与环境(民居、饮食、服饰)三、流行文化第八章 语言地理学本章重点:(1)语言的本质特征与语言的发展 (2)语言的传播与环境(3)地名景观本章难点:语言的传播与环境第一节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一、语言的产生二、语言的本质特征三、语言的发展(汉语的七大方言)第二节 世界语言分类与分布一、世界语言谱系(语系、语族、语支、语种)二、世界主要语言分布(印语语系、汉藏语系、闪含语系)第三节 语言的扩散与影响一、语言传播特性二、语言的传播与环境(地理集团、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条

11、件)三、语言扩散及其结果第四节 语言景观一、世界文字及其特点二、地名景观(我国的地名景观、世界的地名景观)第九章 宗教与宗教地理本章重点:(1)民族宗教与世界三大宗教及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 (2)宗教礼仪,习俗与地理理论 (3)宗教景观本章难点:宗教的传播第一节 宗教的产生与世界主要宗教一、宗教的定义以及宗教在文化中的作用二、宗教的起源与原始宗教三、民族宗教四、世界三大宗教第二节 宗教的传播与分布一、导致宗教传播的因素与主要宗教的传播二、宗教与国家政治、民族关系三、宗教组织四、主要宗教的分布区第三节 宗教的礼仪、习俗与地理环境一、宗教的风俗、禁忌与地理环境二、宗教与文化三、宗教仪

12、式、节日与地理环境第四节宗教景观一、基督教堂二、伊斯兰教清真寺三、佛教寺庙第十章 聚落地理本章重点:(1)中国城市和村落的发展(2)城市区位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城市景观与感知 (3)集镇,乡村的概念及其类型本章难点: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第一节 聚落一、起源和发展二、城镇标准第二节 城市一、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二、城市与自然环境三、城市地域结构与发展及其模式四、城市景观与感知第三节 集镇与农村一、集镇(具有与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集市)二、乡村(一般类型的乡村、活动型村落、特殊类型)第十一章 旅游地理本章重点:(1)旅游的区域特征(2)旅游动机与决策(3)旅游资源与旅游地及其类型(4)旅游开

13、发的区域影响本章难点:旅游的决策及其影响因素第一节 旅游业的兴起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二、大众旅游的发展第二节 旅游的区域特征一、客源地与目的地二、客源地和目的地的关系第三节 旅游动机与决策一、 旅游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影响因素(概念、旅游动机类型及影响因素)二、 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旅游偏好)第四节旅游资源与旅游地一、旅游资源(概念、形成条件、特征)二、旅游地(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历史文化名城与古迹、 国 家森林公园、国家旅游度假区、主题公园)第五节 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一、旅游对区域的经济影响二、旅游对区域的环境影响三、旅游对区域的社会影响四、旅游对区域的文化影响第

14、十二章 行为地理本章重点:(1)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 (2)行为空间及人类日常活动的空间行为本章难点: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第一节 人类行为与地理环境一、环境知觉与认知(环境感觉、环境知觉、环境认知)二、地理物象三、物象评价与行为第二节 人类活动的行为空间一、行为空间二、人类日常活动的行为空间(通勤活动、购物活动、交际与闲暇活动与空间行为)三、人类迁移活动的空间行为第三节 人类行为与区位选择模型一、行为矩阵模型二、报偿矩阵模型第十三章 政治地理本章重点:(1)政治地理要素与国家政治地理特征(2)国家权力要素与国家实力分析(3)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形成与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特征本章难点:全球政治地理格局的主要学说第一节 政治地理要素一、政治地理现象二、政治地理单元(国家级的、国际级的、国内级的)三、政治地理结构(政治空间结构、政治实力结构)四、政治地理过程(政治扩散、政治整合、政治分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