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3341639 上传时间:2024-02-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舆情培训讲话稿-(正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网络舆情培训讲话稿各位同志、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今天和大家交流网络舆情的话题,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型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新媒体,在新媒体面前,人人都是麦克风,人人都是新闻发言人,人人都有话语权。教育作为民生之本,社会高度关注,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媒介环境的变化,教育面临比以往更为复杂的舆论环境。国家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互联网的最新重要指示: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共产党长期执政这一关;互联网已经成为舆论半争的主战场;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是新形势下领导干部工作的基本功。市里面高度重视:11

2、月21日,在洪江召开2018年怀化市教育系统宣传干部培训会议,会上,市委网信办副主任唐成佳同志作了对网络舆情工作辅导讲座。11月21日23日,在怀化市委党校举办了怀化市新媒体运营实务培训班,红网舆情中心主任,胡江春同志作了网络舆情应对与案例分析手讲座。县里面:局领导高度重视,把各校分管办公室的校领导,和办公室主任召集在一起,开一次培训会议,一、是网络舆情的概念 及特点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产生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言论和观点。“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

3、响力的集合。它的特点:1. 直接性 2. 突发性 3. 偏差性1. 直接性:网络舆情不像报纸、杂志和电视,要经过报选题、采访、编辑、审稿、发布或者播放等几个环节,网民发帖,就没有中间环节,很直接,随意性很强,网络舆情发生以后,网民可以直接通过网站论坛(红网)、微信(朋友圈)、阳光服务平台、信访系统等载体立即发表意见。湖南耒阳学生分流事件简介:2018年9月1日开学日,湖南耒阳因学生被强制“分流”一事成为舆论焦点。此事件为突发性群体事件,部分网民第一时间将现场情况以视频、图片、文字等形式上传,在微博上引起了快速、广泛的反应,引起媒体关注。从9月1日起,舆情量迅速攀升,9月2日到达舆情顶峰。 2.

4、 突发性就是无法预测,突然发生,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培训机构不得聘用在职教师简介:2018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其中引发热议的一条是“校外培训机构必须有自己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不得聘用中小学在职教师”。央视新闻 在微博上发布博文后,各级官媒开始转发,该事件在网上舆情态势开始攀升。 3. 偏差性就是所表达的观点,与实际不符合,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都会利用网络进行宣泄,因此

5、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河南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简介:2018年7月22日,网民冰雨Icerain369(爆料学生家长苏某)在微博上发博文(博文已删除),称自己的女儿高考试卷被人偷梁换柱,引起大范围的关注。8月7日,河南省招生办公室在其官网发布致全省招生考试战线同志们的一封信一文,声明四位考生的考卷答题卡已被多次抽看对比,字迹相符,因事件真相出现反转,又有多个主流媒体、微博账号进行转发传播,致使舆情量在当天达到顶峰。网络网络舆情的主休来源:新闻及评论、微博、网站论坛(红网)、微信朋友圈、共享信息(日志、图片、视频)投诉平台(教育阳光服务平台、省信访系统)二、教育类网络舆情的分类及

6、发展动向(一)教育类网络舆情的分类1.建议类舆情这种类型的舆情主要是指在校生针对当今的社会问题以及所在学校的工作提出较为具体的改进意见、方案等,而这种类型的舆情通常较为客观、建设性强、情绪化等特点。2.请愿类舆情此类网络舆情表现的形式为,学生或家长反映学校工作中暴露出的问题,或者是对校管理和老师不满,且迫切希望学校相关部门能够针对所反映的问题或现象进行有效的整改,此类舆论易引发共鸣,继而形成一边倒的态势,若不能够及时采取较为妥善的处理办法,势必将造成学校工作的被动,不利于校园管理。3.发泄类舆情模糊的指向性,较浓的情绪化,刻蒲的言辞,乃至于谩骂攻击,借以发泄个人的不满情绪,是此类舆情的特征。然

7、而,与请愿类舆情不同的是,其一般不易引起共鸣,可是,也不可漠不关心,因为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工作中的存在的问题。(二)教育网络舆情发展的新动向从数量上,呈上升趋势。从时间上看,开学季是高峰期。1.从网络舆情话题看:校园安全、教育收费、教育公平、考试招生、教育培训、师德师风、政策变化等较容易引发负面网络舆情。2.从教育领域来看,基础教育最受媒体关注。义务教育,学前教育备受关注 。3.从舆情传播来看,一些个人和机构通过各类媒体推送的文章不断助推家长的教育焦虑,给教育部门的新闻宣传、舆论引导带来新的挑战。三、舆情应对与处置1.反映要快 讯速对网络舆情检测和研判,第一时间要汇报,并作出回应,第一时间满足公众知情权。2.风格要灵要从群众的视角出发,综合考虑群众在该舆情事件中的需求、利益,注意应对方式方法。3.结论要准 事实要准,4.技术要细 回应要慎、要细,要根据相关的工作制度和纪律,及时跟进,采取得当的措施,科学、合理应对网络舆情,打好“组合拳”,保证舆论的正确导向。5.态度要诚态度要诚恳,不说假话。最后,我们面对网络舆情,回避和敷衍,犹如把头埋在沙中的鸵鸟,不能解决问题。我们要理性认识网络舆论,尽量促成良性的网络舆论环境,以便在新的媒体环境下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