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3319269 上传时间:2022-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原文及作品赏析原文及翻译【作品介绍】?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原文】后廿九日复上宰相书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愈闻周公之为辅相,其急于见贤也,方一食三吐其哺,方一沐三握其发。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以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以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以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

2、已备至。而周公以圣人之才,凭叔父之亲,其所辅理承化之功,又尽章章如是。其所求进见之士,岂富有贤於周公者哉?不惟不贤於周公而已,岂复有贤於时百执事者哉?岂复有所计议,能补於周公之化者哉?然而周公求之如此其急,唯恐耳目有所不闻见,思虑有所未及,以负成王托周公之意,不得於天下之心。如周公之心,设使其时辅理承化之功,未尽章章如是,而非圣人之才,而无叔父之亲,那么将不暇食与沐矣,岂特吐哺握发为勤而止哉?为其如是,故於今颂成王之德,而称周公之功不衰。今阁下为辅相亦近耳。天下之贤才,岂尽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岂尽除去?四海岂尽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岂尽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岂尽销息?天下之

3、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岂尽修理?风俗岂尽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岂尽得宜?休徵嘉瑞,麟凤龟龙之属,岂尽备至?其所求进见之士,虽缺乏以希望盛德,至比於百执事,岂进出其下哉?其所称呼,岂尽无所补哉?今虽不能如周公吐哺握发,亦宜引而进之,察其所以而去就之,不宜默默而已也。愈之待命,四十馀日矣。书再上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惟其昏愚,不知逃遁,故复有周公之说焉,阁下其亦察知?古之士,三月不仕那么相吊,故出疆必载质。然所以重於自进者,以其於周不可,那么去之鲁;於鲁不可,那么去之齐;於齐不可,那么去之宋、之郑、之秦、之楚也。今天下一君,四海一国,舍乎此那么夷狄矣,去父母之邦矣。故士之行

4、道者,不得於朝,那么山林而已矣。山林者,士之所独善自养,而不忧天下者之所能安也。如有忧天下之心,那么不能矣,故愈每自进而不知愧焉。书亟上足数及门,而不知止焉。宁独如此而已,惴惴焉惟不得出大贤之门下是惧,亦惟少垂察焉!渎冒威尊,惶恐无已!愈再拜。【注释】1哺:指口中所含的食物 2欺负:欺诈违犯。古今异义。 3虞:担忧 4九夷八蛮:九、八为虚数。指蛮荒的各个部落 5宾:服从,归顺 6具:制度 7沾被:沾湿,滋润 8休征嘉瑞:休征、嘉瑞都是指桔兆 9叔父之亲:指周公与成王的至亲关系 10辅理承化:辅佐、治理、承继、教化 11章章:显著的样子 12设使:设、使都是“假设的意思 13特:只是 14维其:

5、正因为,如今通常写做“唯其 15出其下:比他们差 16引:牵引,引见 17进:使进 18去就:或去或就。去,使分开,指不任用;就,就近,指任用 19待命:等待回音 20再:两次 21通:通达 22阍音昏人:守门人 23质:通“贽,礼物,信物 24去:分开周 25之:往去 26亟:屡次,屡次。此处读音为q 27惟:希望 28少:略微 29垂:敬辞,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如爱。怜。询。【译文】三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谨地再拜进言给相公阁下:韩愈听说周公作宰辅时,他是多么急于接见贤才啊,正当吃一顿饭,却三次吐出口中的食物出来迎宾;正当洗一次头发,即三次握着头发出来见客.这时候,天下

6、的贤才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轨、谄媚逢迎、暗地害人、虚伪欺诈、背弃信义的一流坏人,都已经去除掉;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忧;处在极遥远地方的许多蛮夷部族,都已经派人来朝见进贡;水旱节候的灾害,昆虫草木的反常现象,都已经销声匿迹;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育感化人的工具,都已经整理完善;社会的风俗都已经淳厚朴实;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覆盖的一切,都已经得到适宜的环境和合理的利用;美妙桔祥的迹象,麟、凤、龟、龙这四种灵物,都已经一一出现。而周公凭着圣人的大都,借助于成王叔父这样至亲的关系,他所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又都这样显著,那些恳求进见的人,难道再有比周公更贤能的吗?不只不会

7、比周公贤能而已,难道再有比当时的百官更贤能的吗?哪里还能有什么计策、议论可以对周公的教化有所补益呢?可是周公访求他们是这样的急迫,只担忧自己的耳朵、眼睛有什么听不见看不到之处,自己的思索考虑有什么不周全之处,以致辜负成王托政给周公的深意,得不到天下人心的拥护。象周公这样的用心,假使那时辅佐治理奉承教化的功绩没有那样显著,又不是圣人的大才,又没有叔父的至亲关系,那么周公将没有时间去吃饭和洗头了,难道只是止于辛勤地“吐哺握发吗?正因为他的用心可以这样,所以到如今,人们歌颂成王的大德,称赞周公的功绩,还没有减弱。如今阁下作为宰相,身份与周公也相近了。天下的贤才,难道都已经提拔重用了?邪恶凶顽、图谋不

8、轨、谄媚逢迎、暗地害人、虚伪欺诈、背弃信义的一流坏人,难道都已经去除掉?整个天下都已经无须担忧?处在极遥远地方的蛮夷部族,难道都已经派来朝见进贡?国家的礼、乐、刑、政这些教育感化人的工具,难道都已经整理完善?动物、植物,凡属风雨霜露所浸润覆盖的一切,难道都已经得到适宜的环境和合理的利用?美妙桔祥的迹象,麟、凤、龟、龙这四种灵物,难道都已经一一出现?那些恳求进见的人,虽那么不可以期待他有您那样的大德,至于同您手下那些官吏相比,难道全都不如吗?他们所提所说的意见,难道全都对政事毫无补益吗?如今您却使不能象周公那样吐哺握发,也总应该引进、接见他们,考察他们终究如何而决定用谁不用谁,不应该无声无息、不

9、闻不问了事啊!韩愈等候召见已四十多天了。上了两次书而心愿不可以表达,脚三次走到您的大门前,却被守门人谢绝了。只因为我糊涂愚顽,不知道逃隐山林,所以又有上述关于周公的一番议论。阁下还是考察一下吧!古代的读书人,只要有三个月不作官任职,互相之间就要慰问,所以他们只要走出本国疆界,车子上就一定载着准备随时进见用的礼品。然而他们为什么又不肯轻易自己主动要求作官呢?因为他们在周不可能,就可以分开到鲁国去;在鲁不可能,就分开到齐国去;在齐国不可能,就分开到宋国去,到郑国去,到秦国去,到楚国去。如今天下只有一个君主,四海之内统一为一个国家,分开这里,那就是夷狄了,就分开自己的祖国了。所以读书人中间那些想实行

10、自己主张的人,不被朝廷用,就只有入山林当隐士了。隐居山林,只是读书人中那些独善其身、自己顾自己而不忧虑天下的才才能安逸住下,假如他有忧天下的心思,就不可以了。因此韩愈每次自求进见而不知惭愧,频频上书、屡次上门而不知道止步啊。岂只如此而已,心里经常惶恐不安,只怕不可以从您这样的大贤人门下求得进身,也望您稍加体察啊。烦扰冒犯了您的威严,内心惶恐不已。韩愈再拜。【解析】这是韩愈上宰相书的第三封。这封信与第二封信的自诉困穷、苦求哀怜有了很大的不同。信中把对待他的上书的态度,提到是否重视人才的高度。信的第一段,连用一系列长短错落的句式排比成文,竭力夸大周公的治绩,从而有力地衬托了周公“吐哺握发的难能可贵,肯定了求贤假设渴的正面典范。第二段只在第一段的根底上稍加变化,用根本一样的词语,构成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式,使今之宰相与古之周公,两种用心,处处形成锋利的对照,有力地提示了宰相的错误态度,也反映了作者驾驭语言的高超。信的后一部分从当时的情况与古代的情况、自己的行为与隐士的作风两相比较中,说明自己反复上书是为了一片报国忧天下之心所驱使。全信从周公“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起笔,排比中有变化,整齐中见错落,颇能反映韩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的一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