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483300931 上传时间:2024-03-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科研课题申报书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教育部在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工作会议上提出: 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 息技术教育, 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 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 的整合,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 的学习中, 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 教学整合的方法、 模式和规律。 因而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教学的整合, 正在成为 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美国、加

2、拿大等国在部分地区或部分学校,开展了学 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试验性探索。 目前,愈来愈多的 国家正在积极加入这种试验的行列。2课题选题的意义 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 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 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从文化传递的角 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 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 为提高教育效率的必然,成为学科课程改革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 “要素”。 面对教学的传统现状和教育现代化的挑战,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校将通过

3、 与东北师范大学在瑶海区搭建的研究平台, 去系统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 论与方法, 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教与学的有效模式, 借助信息化手段营造教与学的 优化环境,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常规教学难以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提高学 科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 并实现学校教学管理、 办公等工作的信息化, 并通过实 验研究使实验校之间的资源及智慧共享。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 ”是我国 面向 21 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 继承性,又具有一定相对独立性特点的新型教学类型, 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发 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

4、课题研究的价值:(1)理论意义立足于本课题的研究,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和实践价值,实现从经验 总结的层次向科学理论层次的升华、飞跃。以构建 “整合 ”操作优化范例,逐步丰 富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体系。(2)应用价值 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对信息技术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分学科优化整 合,构建技术路线,使其更符合学科教学中的认知规律。 试图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 培养专业和技术协调发展的教师队伍, 实现科学 的教育手段和学科教学设计的相互融洽。试图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建立丰富、功能强大和有利于学生自主学 习的学科资源库,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3)创新程度通过本课题的深入研究,

5、实现课程标准倡导的但又不宜实现的教学改革问题,使学校的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方面发生根本的变化,从而真正 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1课题研究目标:在现代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 依据一定的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活动特 点,构建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不同学科、 不同类型教学活动的诸要素稳定而又 简约的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并在模式应用的教学实践中,通过明确不同教学 模式的理论支撑,运用范围及其环境要求提高教学模式对在更大范围内的教学活 动的指向性,进而以整合教学模式的推广应用带动全面整合

6、教学水平的不断提2. 研究内容研究内容(1)学科有效整合模式体系的研究 关于学科教学类型及其特点的研究; 关于学科不同类型教学对信息技术环境不同需求的研究; 关于构建不同信息技术环境与学科不同类型教学有效整合模式的研究。(2)有效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 关于教师的理论修养、技术掌握与整合模式的学习及应用内在关系的研究; 关于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对软件资源和硬件环境需求的研究; 关于以不同整合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的研究; 关于以整合教学模式的应用带动教学改革的研究。3、主要观点和创新之处:(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In terne网络、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不同信息化环境下,可能

7、的教 与学模式;各学科课程类型分类,各种信息化环境下不同课程类型的教与学模式、教与学 困难及解决方法、资源及软件建设模式; 信息化环境下认知型、探究型课的教与学模式; 初中各学科到底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什么样的学科体系, 标准是什么,如何形成; 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反馈模式与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的家校互动模式及方法; 信息化环境下各类教学、管理、交流等活动的应用与实践方法; (2)资源及软件建设针对学校实际情况构建个性化教学资源: 教师在网上搜集、加工、处理可用的教学资源; 教师利用东北师大的资源开发工具 (如资源开发工具、课件制作平台、动画制 作平台等 )自己制作教学资源(如视频案例、课件、动画等

8、)以丰富本校的个性 资源库。(3)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模式与方法,资源及软件的 建设模式与方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备课、讲课、组织学生学习的模式及方法等。 在培训过程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对教师进行培 训与指导,采取专题报告、教师讲授、专题研讨、实践应用等方式进行培训,帮 助教师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 教与学的过程和模式的转变、教与学的 手段及方法的转变,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主要培训内容包括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念方面的培训 网络环境下寻找教与学过程中困难的方法 网络环境下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解 决常规教学中难以解决

9、困难的方法网络环境下搜索、筛选教学资源的方法 网络教学环境下教学资源的设计方法 网络教学环境下课堂教学设计方法 网络教学环境下脚本编写方法( 4)整合的教学实践 制定合适的教学应用计划,安排合适的人员系统开展应用实践工作, 不断探索应 用模式,系统推进应用工作。通过不断的实践,提高教师的水平,丰富教学资源 的建设,全面推动信息化工作。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1、研究思路 (1)重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学习教学模式是教育思想理论的具体化结果; 不同教学模式体现着不同的教学思想理论。 在整合模式的研究中,要特别重视现 代教学思想理论的学习, 加大课题研究理论指导的力度, 把

10、整合模式的课题研究 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2)构建学科不同类型教学的整合模式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特点和达成不 同教学目标的要求, 对学科教学进行分类; 对不同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困难进行分 析,并确定信息技术在解决教学困难中的作用; 构建初步的不同类型教学的整合 模式。2、课题研究方法 在整合模式研究的准备阶段里,采用文献法调研教学模式和整合教学模式的状 况;在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阶段里, 采用行动研究法, 在教学实践行动中不 断提高模式的构建水平; 在整合模式的评审阶段里, 利用实验法, 在整合模式应 用效果的对比与分析中确认科学有效的整合模式。3、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第一阶

11、段:实验启动阶段( 2005年 10月 25日12 月30 日) 启动培训的具体计划。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与途径、 信息技术 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模式及应用方法研究第二阶段:实验校级培训阶段(1)骨干教师培训( 2006年 1月 15日1月 21日) 培训目标: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 探讨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化教学过 程,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途径、 方法和策略; 帮助教师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的转变、教与学的过程和模式的转变、 教与学的手段及方法的转变, 全面提高教 师队伍的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培训内容: 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教与学研究 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与整合信息技

12、术与课程整合模式与方法 培训日期:2006年元月 15日-21 日(2)全员培训( 2006年 3月 1日4月 30日) 对我校的全体老师, 进行东师理想信息技术平台的使用、 学科教学模式、 课 程资源的合理运用等基本技术和基础知识的培训。 同时,让骨干教师做好示范带 头作用,并在校加强课题研讨交流工作。第三阶段:课题申报阶段( 2006年 2月6 月) 在区教育局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 结合本校学科特色, 确立实 验课题,认真做好课题申报工作。第四阶段:课题实验阶段( 2006年 7月 2007年 12月)主要任务:按实施方案和教师研究计划进行研究,上好研究课,收集资料,作好 研究

13、记录,每学期结束时,做好课题研究的阶段总结。要求实验教师每学期上交 教学论文和教学设计。定期召开实验交流会,交流、研讨实验情况,汇报阶段研 究成果,收集优秀教学设计、典型课例、研究论文、教学课件、阶段性研究报告、 学生比赛成果等。具体安排:(1)课题研究各参加实验的学科组根据学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根据已确定的研究课题 开展研究工作。(每周进行一次教研交流活动)。(2)确定工作计划启动培训完成后,进行应用实践工作。(3)学科内部集体备课、交流研讨各实验的学科组内部每周两个课时开展集体备课、 教研活动,教研中出现的 问题及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及时反馈给学校实验领导小组。(4)学科间交流研讨学校参加

14、实验的各学科间交流研讨,每周轮流选择一个学科作为主发言学 科,其他学科参加交流研讨活动。该项活动由学校工作小组负责人组织协调。(5)校内阶段评估、评奖由学校工作小组组织参加实施的学校骨干教师举行座谈,总结实践中存在的 优点和不足,进行阶段性实验工作评估、总结及评奖。每学期搞一次阶段评估、 评奖活动。(6)年度评奖由学校工作小组组织年度评奖(脚本设计大赛、教学设计大赛、优质课评比 等活动)。第五阶段:课题验收阶段(2008年1月一5月)1、填写实验完成情况统计表;2、填写实验总结报告:实验背景、实验目标及内容、实验步骤及方法、实验 成果、组织管理、存在问题及反思;3、实验成果汇编:论文、教学设计

15、、脚本设计、独立开发的资源及软件、共 同开发的资源及软件、教学案例、专题性学习网站。第六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08年6月-8月)(1)验收会;(2)评奖会;(3)总结会;(4)成果出版。四、课题组分工情况:课题研究领导小组成员如下:组长:副组长:组员:7、课题研究分为六大组,如下:第一组:语文组: 组长:;组员:语文组全体组员; 第二组:数学组;组长:组员:数学组全体组员;第三组:英语组;组长:组员:英语组全体组员;第四组:政史地组;组长:组员:政史地组全体组员;第五组:理化生组;组长: 组员:理化生组全体组员; 第六组:音体美组;组长: 组员:音体美组全体组员;八、预期研究成果主要阶段性成果姓名学科类型名称发奖单位级别数学论文从学生的 习题中感 悟新课程 理论合肥市科 学教育研 究所/合肥市中学 教学专业 委员会数学教学设计梯形常见 的辅助线 作法中国教育 协会数学论文数学新课 程:创新 教育的沃 土合肥市科 学教育研 究所/合肥市中学 教学专业 委员会数学论文如何在教 学中把分 层教学落 在实处合肥市科 学教育研 究所/合肥市中学 教学专业 委员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