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483266630 上传时间:2024-01-0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昊远教育培训中心《行政管理学》知识要点-(2)(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鸭笔记管理学自编精华要点小鸭笔记其次部分 管理学学问要点第一章 管理、管理者与管理学* 组织是人类集体协作的产物。* 组织的特征:目的、人员、管理、文化。* 组织的分类:按组织的社会功能划分(经济组织、政治组织、文化组织、群众组织)、按组织的基本性质划分(营利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 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与1916年提出,在代表做工业管理和一般原理中提出“管理的五种职能就是实行安排、组织、指挥、协调和限制。”* 管理过程理论的代表人物美国的孔茨,他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的完成既定的任务。”* 管理的目的是实现组织的目标。* 最早系统地提出管理职能的是古典管

2、理理论在法国的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 美国学者戴维斯于1934年把管理职能划分为安排、组织、限制。* 美国学者古利克于1937年提出管理的“七职能说”,即安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和预算。* 美国学者孔茨和奥唐奈于1955年把管理职能划分为安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及限制五个。* 美国学者希克斯于1966年把管理职能划分:安排、组织、限制、激励、沟通和创新六个。* 美国学者特里于1972年把管理职能划分为安排、组织、限制、激励四个。* 限制工作的三个步骤:制定标准、依据标准衡量工作成效、实行措施订正偏差。* 管理环境分为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内部环境分为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3、 组织文化的构成和内容包括三个层次:表层文化(组织的标识、工作环境、经营管理行为等)、中层文化(领导体制、组织结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等)、深层文化(组织文化的核心,及组织的价值观)。* 外部环境包括:特定环境和一般环境。* 特定环境主要包括:资源供应者、服务对象、竞争者、政府部门、社会利益维护团体。* 一般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自然环境。* 管理的二重性是指,管理既有同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又有同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者的类型:按管理者在组织中的地位划分(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按管理者工作的性质与领域划分(综合

4、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 加拿高校者亨利明茨伯格提出管理者的角色分为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管理者所扮演的信息角色: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者角色:企业家、冲突管理者、资源安排者、谈判者。* 管理者的素养:主要包括品德、学问、实际实力和身心素养四个方面。* 美国管理学家罗伯特卡茨认为,管理者应具备三类基本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管理学的探讨对象是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与方法。* 管理学的基本框架最初是由法国管理学家亨利法约尔首先提出来的。* 管理学的特点:一般性、综合性、历史性、实践性。

5、* 确定管理社会属性的是:生产关系。* 组织中的人员是指:管理的主体和客体。* 管理的艺术性是指一切管理活动都应当具有:创建性。* 作为学习、探讨管理学的总的方法论指导的是:唯物辩证法。* 管理的职能:安排、组织、限制、领导。* 系统的特征是:目的性、整体性和相关性、有序性、协调性、环境适应性。第二章 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1. 管理理论的萌芽阶段: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提出“经济人”观点)、欧文的人事管理革命(欧文为“人事管理之父”)、查尔斯巴贝奇的作业探讨与酬劳制度。2. 查尔斯巴贝奇认为收入由三个部分组成:固定工资、利润、奖金。3.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科学管理理论、行政组织理论。4. 科学管

6、理理论代表人物: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埃默森等。5. 泰勒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进行了闻名的“搬运生铁块试验”、“铁砂和煤炭铲掘试验”、“金属切削试验”,泰勒著作:1895年计件工资制、1903年工厂管理、1906年论金属切削技术、1911年科学管理原理、1912年美国国会的证词。6.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工作定额原理、标准化原理、实力与工作相适应原理、实行刺激性的酬劳制度、安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别、实行“职能工长制”、实行例外原则、心理革命。7. 泰勒认为,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8. 科学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9. 科学管理理论的诞生,标记着

7、管理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10. 甘特主要贡献:独创了“甘特图”(又称“线条式进度表”),是表示工作安排和进度的一种图示方法;提出了“计件嘉奖工资制”;重视人的因素在科学管理中的作用。11. 埃默森设计了“直线参谋组织”职能。12. 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13. 法约尔(被称管理过程之父)提出一般管理理论,法约尔于1916年首次发表了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法约尔提出管理的十四项原则。14. 法约尔提出企业的六种基本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平安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其中管理活动居于核心地位。15. 法约尔认为,人的管理实力可以通过教化来获得。16. 马克斯韦伯

8、是德国闻名的社会学家,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思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并因此被人称为“组织理论之父”。17. 马克斯韦伯提出,权力有三种类型:合法的权力、传统的权力和“神授的”权力。18. 行为科学理论阶段:霍桑试验与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理论。19. 霍桑试验是由梅奥领导下进行的(1924-1932年),试验先后进行了四个阶段:工厂照明试验(1924-1927年)、继电器装配室试验(1927.8-1928.4)、大规模访谈(1928-1931)、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1931-1932)。20. 梅奥于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对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出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1)

9、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2)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3)新型领导实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度。21. 行为科学理论的主要观点是:(1)强调以人为中心探讨管理问题,重视人在组织中的关键作用;(2)强调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一样性;(3)实行组织成员的自主自治。22. 孔茨将管理理论林立的现象形象地称作“管理理论的丛林”。23. 社会系统理论:切斯特巴纳德是西方现代管理理论中社会系统理论的创始人。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组织存在有三个基本条件: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24. 决策理论:赫伯特西蒙提出,代表作管理决策新科学,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在决策标准上,用“令人满足”的准则代替“最优化

10、”准则。25. 系统管理理论:代表人物是弗里蒙特卡斯特和詹姆斯罗森茨韦克。26. 管理科学理论又称为数量管理理论,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接着喝发展。27. 阅历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彼得德鲁克和欧内斯特戴尔,提倡实行目标管理。28. 权变理论:代表人物,路桑斯和伍德沃德等人,认为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要适应不断改变的环境而有变革,要依据实际状况来选择最相宜的管理模式。29. 核心理论认为:区分核心实力和非核心实力住要在五个方面:价值型、异质性、不行仿照性、难以替代性、延展性。30. 全面质量管理(TQM):就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足和本组织全部成员及社

11、会收益而达到长期胜利的管理途径。(TQM)的特点包括:全面的管理、全过程的管理和全员管理,其本质是由顾客需求和期望驱动企业不断改进的管理理念。TQM的主要内容:关注顾客、关注流程、持续改进、精确度量、授权员工。31. 企业再造:就是以工作流程为中心,重新设计企业的经营、管理及运作方式。32. 学习型组织:建立学习型组织,须要进行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开展团队学习、系统思索(为该五项的核心)。33. 共同愿景包括三个要素:共同的目标、价值观、与使命感。第三章 安排职能与安排1. 广义的安排职能包括:制定安排、执行安排和检查安排。2. 狭义的安排是指制定安排。3. 安排职

12、能的性质:目的性、首位性、普遍性、效率性、创新性。4. 按安排的期限分类:长期安排(5年以上)、中期安排(1-5年)、短期安排(1年)。5. 按安排的职能分类:业务安排、人力资源安排、财务安排。6. 按安排的内容分类:综合型安排、专业型安排。7. 按安排制定者的层次分类:战略安排(高层管理者制定)、战术安排(中层)、作业安排(基层)。8. 按安排明确性分类:指令性安排、指导性安排。9. 安排编制的原则:科学性原则、系统性原则、敏捷性原则、群众性原则。10. 选择方案是编制安排最关键的一步,也是决策的实质性阶段。11. 常用的安排方法:综合平衡法、比例法、定额法、滚动安排、网络安排方法。12.

13、综合平衡法的平衡内容主要有:生产任务与生产实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成本、财务之间的平衡。第四章 目标与目标管理1. 目标的性质:层次性、网络化、多样性、可考核性、可接受性、挑战性、伴随信息反馈性。2. 按目标的抽象程度划分:组织的宗旨、组织的使命、组织的目标。3. 按目标的主要内容划分:财经目标、环境目标、参与者目标、生存目标。4. 按目标的实践跨度划分:短期目标(1年)、中期目标(2-5年)、长期目标(5-10年)。5. 目标管理,是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于1954年在其著作管理实践中提出的。6. 目标管

14、理的原则:整体效能原则;目标、责任、权利、利益统一原则;刚好反馈原则;目标责任与考核、奖惩相结合原则。7. 目标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动员全体职工参与制定目标病保证目标的实现。8. 目标管理的过程:目标体系的制定、目标的实施、成果的评价、建立新目标体系与新循环。9. 目标管理的理论依据是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中的目标论。第五章 决策1. 决策的特点:目标性、可行性、选择性、满足性、过程性、动态性。2. 决策的实质是选择。3. 按决策是否具有重复性划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4. 按决策的重要程度划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5. 按决策影响时间的长短划分:长期决策、短期决策。6. 按决策问题所

15、处的条件划分: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7. 决策的过程:明确问题、确定目标、收集资料、拟定备选方案、评价和选择方案、决策方案的实施与反馈。8. 定性决策方法:直觉决策法、集体决策方法、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法。9. 集体决策方法: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名义小组技术法。10. 头脑风暴法是汲取专家主动的创建性思维的活动。11. 有关活动方向的决策法: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12. 定量决策方法:确定型决策方法、风险型决策方法、不确定型决策方法(乐观法、悲观法、懊悔值法)。第六章 组织设计1. 组织职能的特点:组织工作是一个过程;组织工作是动态的;组织工作应重视非正式组织。2. 组织结构的内容:职能结构、层次结构、部门结构、职权结构。3. 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专业化分工原则(组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统一指挥原则、管理幅度原则、权责对等原则、柔性经济原则。4. 组织结构设计的成果:组织结构图、职位说明书、组织手册。5. 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成反比。6. 影响管理幅度的因素:工作实力、工作内容和性质、工作条件、工作环境。7. 划分部门的原则:部门力求维持最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