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3265853 上传时间:2022-12-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6.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 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本信息年级六年级学科语文教学方法探究法教师王建梅单位甘泉县第一小学课题名称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组6北京的春节第二课时教案学情分析 教师主观分析:班里全体学生都阅读过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对作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认识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比较快速地复述故事内容,能表达一定的阅读见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

2、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教师主观分析:班里全体学生都阅读过鲁滨孙漂流记对作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认识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比较快速地复述故事内容,能表达一定的阅读见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

3、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教师主观分析:班里全体学生都阅读过鲁滨孙漂流记这部作品,对作品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学生认识分析:学生有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能比较快速地复述故事内容,能表达一定的阅读见解。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接触,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 重难点突破:教学本课,要使学生感悟鲁滨孙面对厄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并从鲁滨孙在荒岛上独立生存的非凡经历中悟出学会生存的道理。要达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熟悉鲁滨孙战胜各种困难的经历。因此,应让学生反复读课文重点部分,练习讲述鲁滨孙荒岛生

4、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存的故事。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谈谈从鲁滨孙的经历中想到什么,从鲁滨孙的身上学到什么。进而讨论一下,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人们应该如何“学会生存”,学会竞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部长篇小说的梗概,浏览作品的精彩片段,激发起课外阅读整部作品的兴趣。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信息,概括主要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鲁滨孙在荒岛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战胜困难顽强生存

5、的积极生活态度。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读课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时间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它到那里去了呢?)2、按作者叙述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络。 三、理解课文内容。1、出示问题“作者提出一个问题,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哪儿去了?”学生讨论,交流。2、作者用燕子去了再来,杨柳枯了再青,桃花谢了再开,是要说明什么?(说明这些事物有去有来)3、紧接着作者提出了什么问题?这里的“日子”代表的是什么?(时间)这里的“他们”指的是什么?(时间)4、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过渡:同学们,我们在回答前面的问题时,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溜走了。正如作者

6、所说“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请同学们分析作者讲这句话的意思。5、让学生讨论、交流。如果你理解了这句话,那么老师这里还有这么一句话,请你们再来分析一下:出示“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让同学分小组讨论。(时间悄悄地溜走,再也没有了。)6、为什么“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呢?(为时间的失去急得出汗,为时间一去不复返而流泪)7、究竟时间是怎样溜走的呢?哪句话最能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呢?8、指导朗读这部分内容。 9、作者对过去的日子作了形象的比喻,“如轻烟”说明无影无踪;“如薄雾”说明很快消失。 10、“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

7、是什么意思? 11、而“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你又是怎么理解的? 12、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是呀,时间这么的宝贵,我们真不应该让它白白地浪费啊!所以作者再次提醒我们。一、导入新课1生存,是人生第一需要。同学们将面临人类生存竞争激烈的时代,怎样学会生存呢?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鲁滨孙漂流记(板书课题),这是著名的长篇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缩写。会给同学们很大的启示,你会从中悟出什么道理呢?2简介作品,激发起阅读梗概的兴趣。18世纪,欧洲最杰出的思想家卢梭曾建议每个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这部小说。它出自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之笔(板书:笛福(16601731),英国小说家),也是笛福的第

8、一部小说,是笛福受当时一个真实故事的启发而创作的。1704年苏格兰水手赛尔科克在海上与船长发生争吵,被船长遗弃在荒岛上,四年后被救回英国。赛尔科克在荒岛上并没有作出什么值得颂扬的英雄事迹。但笛福塑造的鲁滨孙却完全是个新人,成了当时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小说一经发表,立即在全世界引起轰动,有人把它拍成了电影,有人把它编成连环画,成为人们最喜爱的小说之一。二、阅读梗概,了解主要内容1下面,我们就来快速默读梗概部分,了解这部世界名著的主要内容。2交流这部小说的大意。(主要写了遇难荒岛的鲁滨孙与自然斗争,以顽强的意志生存了下来,还收留了一个野人,取名叫做星期五,把他训成了忠实的奴仆。28年后,他救了一

9、艘叛变船只的船长,回到英国。)三、浅显探讨小说1再次默读梗概,概括一下鲁滨孙在荒岛上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解决的。(1)住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蓬。(2)吃打猎、捕鱼,畜养山羊,种粮食。(3)安全插树桩 分养羊群。(4)孤独-救助“星期五”。2鲁滨孙在荒岛上创造了生存的奇迹,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勇敢坚毅,乐观积极,靠智慧解决困难等。)四、阅读精彩片段1浏览精彩片段,在表达上与梗概相比有什么不同。精彩片段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遇难荒岛后的所见所闻所想所做,其中大量细腻逼真的心理活动描写,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第一人称叙述角度,写的都是“我”眼中事,心中事,可充分展现“我”的内心

10、世界,这就更具真实感。阅读时,好像不仅作者就是“我”,连读者也变成了小说中的“我”。所以第一人称的好处是小说情境显得更为真切,作者与读者的距离缩小了。可以十分详尽地描写鲁滨孙的心理活动,这就大大加强了小说的真实效果,读来兴味盎然。)2感悟精神光辉(1)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鲁滨孙精神”的内容,有感情地读一读。(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这种精神。(出示“我”的幸与不幸。同桌间逐条对照互读。男生读“坏处”,女生读“好处”)(3)出示并齐读:“在最不幸的处境之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自慰的事情。” 五、拓展延伸1如果让你选课文中的一句话作为座右铭,你会选哪一句,为什么?2

11、面对人生困境,鲁滨逊的所作所为,显示了一个硬汉子的坚毅性格和英雄本色。在西方,“鲁滨孙”已经成为冒险家的代名词和千千万万读者心目中的英雄。读了这部小说,老师想到了海明威的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消灭他,可就是打不败他。”请谈谈你阅读本文的启示,写一句话送给你的朋友或自己共勉。3鲁滨孙在荒岛上还遇到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回到英国后,又是怎样成了一个百万富翁的,请同学们课下找到原著读一读。可以准备向别人提出问题,或摘录有意思的句子,也可以画出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板书设计 鲁滨孙漂流记 (1)没有住所-用木头和船帆搭了一个简易的帐篷 (2)没有食物-打猎、捕鱼,畜养 山羊,

12、种粮食。 (3)遇到野人-积极防御,救助“星期五”。 (安全 孤独) (4)遇到叛乱-平定叛乱,救出船长,返回英国。作业或预习课后阅读鲁滨孙漂流记这本名著,写一篇读后感。自我评价 在教学时,我有意启发学生联系实际受到教育,如最近发生的马航mh370事件。鲁滨孙在荒岛为生存所做的种种努力,不外乎解决食物、住所、安全和孤独这四个最基本的问题。而在与世隔绝、荒无人烟的海岛上,一个人要解决这四大难题,无疑是一种极其严酷的挑战。鲁滨孙面对困难毫不畏惧,自己想办法,利用周围可以利用的一切,积极改善生存环境。这种生存的勇气和经验,对于处在生存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导师评议: 单位:姓名:日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