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3220207 上传时间:2022-09-2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中的运用【关键词】 慢性肾炎;脾胃学说慢性肾小球肾炎(以下简称“慢性肾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炎症性疾病。其临床一般以水肿、高血压、蛋白尿、血尿或轻度氮质血症为基本表现。根据其临床症状,慢性肾炎均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范畴。肾炎水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内经认为水肿“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因此,本病的发生以肾为关键,同时与脾胃、肺也有密切关系。金代名医李东垣是中医“脾胃学说”的创始人,强调“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另外,脾胃属土居中,与其他四脏关系密切,不论哪脏受邪或劳损内伤,都会伤及脾胃。同时

2、,各脏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过脾胃来调和濡养、协调解决。笔者现就脾胃学说在治疗慢性肾炎中的运用进行初步探讨。1 脾与肾的关系肾为水脏,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形成水肿。脾能运化水谷,能制水。脾虚可引起肾虚,肾虚可以引起脾虚。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肾藏之精有赖于脾所生化的精微充养,脾化精微需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作用。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化气主水,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形成水肿。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水肿病诸候始有水肿病之称,并提出脾肾俱虚论:“水肿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于皮肤而令周身肿满。”水肿与肾、脾、肺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其中,肾为发病之关键

3、,临床上,慢性肾炎除了有肾虚表现外,往往还伴有脾胃功能衰退的表现。治疗上,历代医家治水肿多注意调理脏腑。如重订严氏济生方水肿门提出:“治疗之法,先实脾土,脾实则能舍水,江河通流,肾水行矣,肿满自消。”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提出:“脾为水之堤防,堤防利则水道利;又肾为水之主,肾气行则水行也。”景岳全书杂证谟指出:“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并提出了“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益肾健脾、扶正固本是慢性肾炎治疗最基本治法。肾为水火并居之脏,肾阳蒸发阴精化肾气,故补肾宜阴阳兼顾,用怀牛膝、山茱萸、桑寄生、杜仲平补肾脏为好。肾气受损,多累及脾脏;精微下漏,多损及肝肾。病及脾,脾气虚,下不能助肾利水,上不

4、能散精于肺。“善补肾者,当于脾胃求之”,脾胃旺以资先天,对恢复肾功能有积极意义。因此,在调理肾气的同时,还要注意补益脾气,药用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等。所以,从脾与肾的关系而言,“从脾论治”慢性肾炎也是重要治疗方法。2 脾与肺的关系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脾转输水液与肺,也是肺通调水道的前提,肺气虚衰,宣降失职,可引起水液代谢不利,湿邪停留,脾气受困,出现水肿、腹胀。病久脾肾两虚,脾气虚弱,卫气必然虚而不固表。每因复感外邪而复发,使水湿壅盛,肿势加重病证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提出“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并创立

5、防己黄芪汤、肾气丸等方剂;在治法上,体现了健脾益气利水与温肾化气利水的法则。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认为:“凡水肿等证,乃肺脾肾三脏相干之病。盖水为阴,故其本在肾;水化于气,故其标在肺;水唯畏土,故其制在脾。”慢性肾炎由于脾肾两虚,卫阳不固,每因复感外邪而复发,使水湿壅盛,肿势加重。水本畏土,健脾固然能制水,但水气太甚,运土难制泛滥;肾为水脏,气化固然能利水,但肾脏本虚,温补往往无功,此时当调节治水之上源,用浮萍、桑白皮、防己开上以复肺之宣发,也可配通草、白茅根等利尿之品开决州都而利水。同时要补益脾肺,药用防己、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以益气健脾运湿,脾阳健运则卫气得以固表。所以,从脾与肺的关

6、系来说,“从脾论治”也是治疗慢性肾炎的重要方法。3 脾与化气利水的关系脾主运化,一是运化水谷精微为生化之源,以滋养全身各部;二是运化水湿,将机体所需的水液上输于肺,经肺的宣降,内而灌养五脏六腑,外而滋润肌腠皮毛,其浊者,一部分化为汗液而排出体外,一部分经肾下至膀胱而为尿。可见,脾在机体的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转输的重要作用。若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则泛滥肌肤而为水肿。人体之气,一是先天之精气,禀受于父母,藏之于肾;二是水谷之精气,源于水谷,经脾胃的运化而生成;三是经肺吸入之自然界清气,三者构成人体之气。其中,脾胃之运化功能尤为重要,人体必须依赖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营养全身,而先天之精气亦依赖水谷精气的

7、充养,才能发挥其生理效应。若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或肾气亏虚、肾阳不足,不能化气行水,则形成水肿。丹溪心法水肿认为:“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集治说提出:“肿满实者利水,虚者壮脾元兼用消浮等剂,自有奇效,仍需戒咸断欲”的治法论点。景岳全书杂证谟肿胀曰:“治水必先治气,若气不能化,则水必不利。”治气着眼温补肾气,“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曰:“气与水本属一家,治气即是治水。”吴鞠通进而提出“善治水者,不治水而治气”的论点。脾虚者,应以健脾益气利湿,可用参苓白术散为主;脾肾阳虚者,则以温补脾肾、利水渗

8、湿,可用真武汤合五苓散随症加减。所以,健脾化气利水是慢性肾炎重要的治疗方法。4 高血压慢性肾炎之高血压与肝、脾、肾三脏最为密切。肾为五脏之本、阴阳之根,肝木赖肾水以涵,肾水不足,水不涵木,肝阳上亢;肾虚可致脾虚,脾阳不足,脾失健运,痰浊内生,夹肝风上扰清窍,形成高血压。其病机可概括为:病变在肝,根源在肾,关键在脾。治疗上,多以调肝、益肾、理脾为重点。朱震亨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治晕应以“治痰为主”。前人有云“柔肝当养胃阴,疏肝当通胃阳”。通过滋养胃阴以荣肝体,通胃腑以疏泄肝气,脾健则清升浊降。治疗上宜健脾化湿、升清降浊。药用党参、白术、茯苓、山药以健脾益气;半夏、陈皮、胆南星、川贝母、枳壳化痰

9、降浊;天麻、决明子、珍珠母、石决明平肝熄风。5 蛋白尿 慢性肾炎之蛋白尿与肾脾两虚、固摄失职最为相关。肾主藏精,为封蛰之本,脾主转输精微,有统摄之权。肾气受损,封藏失职,脾气虚弱,统摄无权,使精微漏泄,可致蛋白尿,临床上常有脾虚表现,故多采用补脾肾与涩精气同用。药用附子、干姜温补脾肾之阳气;黄芪、山茱萸益气固精摄蛋白;白术、茯苓、山药健脾利水;泽泻、车前子开决州都而消肿。另外,还可用补中益气汤健脾补气为主,根据兼证加减治疗。6 血尿 血尿是慢性肾炎的常见症状,脾肾气虚,脾不统血,气不摄血,血不归经,均致血尿;也有因肾络损伤,络破血渗尿中所致,有实热、虚热伤肾损络之分。血证论尿血对尿血明确提出:“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临床见脾肾气虚、脾不统血之血尿,多治以益气健脾、利湿化瘀之法,用参苓白术散加石韦等,化瘀止血用三七、茜草、益母草。7 结语根据中医对慢性肾炎的认识,结合现代医学对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的研究,笔者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主要与肾、脾、肺三脏功能失调有关,肾为发病之关键,与脾胃功能虚衰也有密切关系。在治疗上,以脾胃学说为指导,以补肾为根本,调理脾胃为基础,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才能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