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练习题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483200699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6.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练习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练习题(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心整理游褒禅山记习题 班级 姓名 一、根底测试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各不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褒禅 同胞 泡桐 孢子植物B禅院 蝉联 不惮 殚精竭虑C归咎 针灸 内疚 炙手可热D谬误 绸缪 戳记 戮力同心2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阳:山之南为阳B既其出,那么或咎其欲出者 咎:指责C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哀叹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相:帮助3以下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4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 )A.其 其孰能讥之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B.以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C.于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D.之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有穴窈然,入之甚寒)5对以下句子的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此余之所得也 所谓前洞也 遂与之俱出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 B|C| D|6以下对常识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庐陵萧君圭君玉”中“庐陵”是籍贯,“萧”是姓,“君”是对人的尊称,“圭”是名,“君玉”是字。B“

3、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中,前一个“某”指日期,后一个“某”代王安石的名,“临川”是籍贯。C“长乐王回深父”中“长乐”是籍贯,“王”是姓,“回”是名,“深父”是字。D“安国平父、安上纯父”中“安国、安上”是名,“平父、纯父”是字。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节选,完成710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险以远,那么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缺乏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

4、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行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对以下句中加点词的说明,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于是余有叹焉 叹:叹息B夫夷以近 夷:平安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8以下各项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有志矣,不随以止也B险以远,那么至者少C余与四人拥火以入D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9以下对选文的讲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表惋惜。B作者认为要到

5、达奇伟、瑰怪和特殊之观的地方,须要的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C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特殊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D平和近的地方,巡游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特殊之观。10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而世之奇伟、瑰怪、特殊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译文:_(2)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译文:_三、实力拓展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114题。石 门 亭 记王安石石门亭在青田县假设干里,令朱君为之。石门者,名山也,古之人咸刻其观游

6、之感慨,留之山中,其石相望。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而以书与其甥之婿王安石,使记其作亭之意。夫所以作亭之意,其直好山乎?其亦好观游远眺乎?其亦于此问民之疾忧乎?其亦燕闲以自休息于此乎?其亦怜夫人之刻暴剥偃踣而无所庇障且泯灭乎?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广袤茂美,万物附焉以生,而不自以为功者,山也。好山,仁也。去郊而适野,提升以远望,其中必有慨然者。书不云乎:“予耄逊于荒。”诗不云乎:“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夫环顾其身无可忧,而忧者必在天下,忧天下亦仁也。人之否也敢自逸?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以求其疾忧,其有壅而不闻者乎?求民之疾忧,亦仁也。政不有小大,不以德那么民不化服

7、。民化服,然后可以无讼。民无讼,令其能休息无事,优游以嬉乎?古今之名者,其石幸在,其文信善,那么其人之名与石且传而不朽,成仁之名而不夺其志,亦仁也。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11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石门亭在青田县假设干里,令朱君为之令:让,叫B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悉:全部,都C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相:相互D人之否也敢自逸否:穷而不达、不得志12本文借写石门亭来赞颂朱君之仁,并且阐发了“仁”的内涵,以下句子中,全属于“仁”的一项为哪一项( )夫人物之相好恶必以类 而忧者必在天下 至即深山长谷之民,与之相对接而交言语 驾言出游,以写我忧 民化服,然后

8、可以无讼 君至而为亭,悉取古今之刻,立之亭中A BC D13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第一段作者先交代了石门亭的地理位置、建亭者及写“记”的缘起。此段文字简约明快,为下文的争辩张了本。B全文围绕“作亭之意”绽开,其次段先用五个排比设问,然后逐个答复,每点都归之为“仁”字,其推理之严谨,分析之透辟,行文之游刃有余,令人叹服。C俗语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作者心目中,无论是游山玩水,还是“去郊而适野,提升以远望”,都是“仁”的表达。D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思想内涵与本文中的“而忧者必在天下”的内涵是根本一样的。14把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政

9、不有小大,不以德那么民不化服。译文:_ (2)作亭之意,其然乎?其不然乎?译文:_四、语言表达15请依据句意,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完整。苏东坡与王安石在朝廷之上时时坚持各自的政见,猛烈争吵,但两人都是北宋大文学家,在内心深处都相互敬重各自的人品和文采。他们之间也曾发生过许多好玩的故事。如两人常常做诗调侃对方,一次,两人来到一片碑林,发觉一处石碑有点倾斜,王安石便说:“此碑东坡想歪!”苏东坡对王安石的讥讽一点也不敷衍,当即反唇相稽道:“_”。答:_16 宋朝朱弁(bin)曲洧wi旧闻中有这样的记载:“王荆公性简率,不事修饰奉养,衣服垢污,饮食粗恶一无有择,自少时那么然。苏明允着辩奸论,其言衣臣虏之衣

10、,食犬彘之食,囚首丧面而谈诗书,以为不近人情者,盖谓是也。”苏洵(明允)以“不近人情”言之,你同意这样的评价吗?答:_一、1.解析 A泡po,余读bo。B.惮dn,殚dn,余读chn。C.灸ji,炙zh,余读ji。D.依次读mi|mu|chu|l。答案 D2.解析 C“叹”应为“感慨”。答案 C3.解析 A项学者:求学的人;B项特殊:不同一般;D项十一:特殊之一。答案 C4、解析 A前句,代词,自己,后句,莫非;B.前句,连词,表并列,后句,介词,因;C.前句,对,后句,在;D.均为代词,指洞。答案 D5、解析 为省略句,为判定句,为状语后置句。答案 B6.解析 “君圭”是名。答案 A二、7.

11、解析 A应为“感慨”;B.应为“平坦”;D.应为“谁”。答案 C8.解析 A、B、C三项均为连词,D项为介词。答案 D9.解析 A项中“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表惋惜”属无中生有。答案 A10.答案 (1)但世上的奥妙雄伟、珍贵特殊,不平凡的景象,时时在那险要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所以没有志向的人是不能到达的。(2)然而力气足能到达那里(却没有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讪笑的,在自己看来也是有所后悔的;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没有到达的人,便可以不后悔了,莫非谁还会讪笑他吗?三、11.解析 A项中的“令”应是“县令”。答案 A12.解析 句是说人与物以好恶分类;句是说出游是为了宣泄忧

12、愁;句是说朱君为亭,收庇石刻。答案 B13.解析 C项中“游山玩水”以及“去郊而适野,提升以远望”不是“仁”的表达。答案 C14.答案 (1)政令没有大小的区分,不施用道德教化,那么老百姓就不会被教化,不会听从统治。(2)建立亭子的意图,是这样的呢?还是不是这样的呢?参考译文石门亭在距离青田县几里处,是县令朱君修建的。石门山,是一座名山,古代的人都把他们观赏巡游(石门山)的感想慨叹刻凿在石头上,把它留在山中,那些石头彼此相望。朱君到了之后就修建了亭子,把古今的石刻都集中起来,把它们立在亭中,写信给他的甥婿王安石,让(王安石)记载他建立亭子的想法。(朱君)建立亭子的想法,是只宠爱石门山呢?还是宠

13、爱观赏巡游远眺远处呢?还是想在这里询问百姓的疾苦忧愁呢?还是安闲时自己在这里休息呢?还是怜爱那些人的石刻日晒风吹剥落又没有什么遮挡而消逝呢?人与万物(一样)必需都是按种类相互宠爱或厌恶。宽敞巨大茂密漂亮,万物依附在它的上面生长,却不自以为有功绩,这是山。宠爱山,这是一种仁爱。离开城郊来到荒野,登上高山向远处观看,其中必需有所感慨。尚书不是说:“我心里烦躁就跑到荒野。”诗经不是说:“驾车出游,来宣泄我的忧愁。”看看自己身边没有什么值得忧虑的,那忧虑的必需是天下的老百姓,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人不得志能够自我释放吗?到深山中接近种植庄稼的百姓,和他们接触交谈,来了解他们的疾苦忧愁,莫非还有堵塞的东西而没有听说的吗?探求百姓的疾苦忧愁,也是一种仁爱啊。政令没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