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3195440 上传时间:2022-07-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5.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共9页)(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桃花源记教学设计及反思(终稿) 桃花源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名称:桃花源记姓名:左增福工作单位:巍山县紫金中学学科年级:八年级语文教材版本:语文出版社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1、桃花源记乃桃花源诗的序文,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艺术作品,表达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它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自给自足、鸡犬相闻、老幼怡然自得的世外桃源图景,尽管这样的社会在当时根本不可能存在,重要的是表现了作者陶渊明对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大人民的.zhe和陶渊明本

2、人的经历由有密切的关系。它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生活虽然穷一点,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陶渊明深深感到心情放松愉快。正是在这种情感的趋势下,诗人以洗练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一幅人间乐园世外桃源。2、 本节课教学内容:(1)、作者简介写作背景;(2)、扫清字词障碍;(3)、能流畅朗诵课文;(4)、基本掌握第1、2段重点词;(5)、能翻译第1、2段。3、 扎实掌握这节课,是有效完成后面教学内容的前提和保障。4、 通过朗诵,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诗意美;通过听和看幻灯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人生态度及美好愿望。二、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

3、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1、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2)、能准确朗诵课文并基本能背诵第1、2段;(3)积累常用文言虚、实词意义及用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1)听录音(范读),订正字音;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语言美;(2)结合课本注释、教师串讲,理解并译出第1、2段;培养学生文言文自读能力。(3)学生反复朗诵第1、2段原文及译文并尽量做到当堂能背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理想的生活而努力学习,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三、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

4、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通过一年多的相处与了解,我发现,由于我所授课学生属高寒贫困少数民族聚居山区乡,所以语文素养积淀低,自我表现的欲望也不高,语言表达较为不规范。文言文阅读的能力较差,为此,在上课前布置学生预习,主要是扫清字词障碍;结合学生手里拥有的标准教辅初步了解作者及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在教学时,速度适中,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对于学生的配合要以激励为主,培养学生的学习的自信心;本节课一教师串讲、学生朗读、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师生讨论探究句意为主。 在教学中,应注重通

5、过学生对阅读、分析问题的技巧的培养,逐步提升他们的思考力及解决语文自学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诵读法:朗读是学生获得语感,提高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具有唤起形象、表达情感、加强理解、激发思维能力等作用。桃花源记是一篇语言优美的诗意美文,只有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学习,学生才能感受文所写意境,同时也才能习语感。2、想象法:想象力对人发展及为重要。桃花源记描述的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虚构的故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大胆合理的想象,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评价桃源生活。3、串讲法。由于学生自学力有待提升的空间较大,教师适当串讲。能收

6、到知识点准确、明了,甚至启发学生举一反三。4、自主、合作、探究法。新的语文课程理念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好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在教学本文时应合理设疑,让学生在尝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5、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在学生直观感受的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准确朗读并流利背诵课文;积累常用文言文的意义和用法。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 教学难点:理解文

7、中作者所表达的美好理想并对之评价。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用提问式直接导入法。同学们,有这样一个成语,比喻与外界隔绝的幽静美好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请问,这个成语是哪一个成语?(师生讨论后明确问题答案)教师再提问,这个成语出自那一篇文章呢?明确:桃花源记。教师:是的,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国田园诗人陶渊明就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景美、人乐,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看课件(幻

8、灯片),听教师问题,思考并积极回答。想象桃源世界的情形。通过思考、听讲、观看图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走近作家作品: 陶渊明(公元365427年),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西南)人。东晋著名诗人、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归去来兮辞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有大济苍生的宏愿,又厌恶世俗,热爱纯净的自然。 本文选自陶渊明集,原是桃花源诗并序前面的小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想像新颖独特,后来独立成篇,以“记”为题成为传世名篇。背景资料:1、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

9、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背景资料2、陶渊明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地主家庭。29岁那年,他开始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此后,他又做过几任参军一类的小官,每次时间都很短。在这十几中,他的经济状况不断下降。39岁那年,他不得不亲自参加农业劳动。然而,“耕织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在亲友的劝告下,他再一次出仕。他做彭泽令时,郡里派一个督邮来县,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当天就离职回乡,并

10、写了著名的归去来辞,表示归隐的决心。从此,他就“躬耕自资”,一直到去去世。 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人才的进退,根本不以德才为依据,而要看门第的高下和财产的多少。这种社会现实对陶渊明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他从小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希望通过出现实现“大济苍生”的宏愿。但是,在当时的条件下,在几次的出仕的过程中,他更明白:自己与那个黑暗与腐朽的社会是多么格格不入啊!他的归隐本是对现实极端失望之故,并且也是实现了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原则。边听、边看课件(幻灯片);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摘录笔记。边听、边看课件(幻灯片);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摘录笔记。边听、边看课件(幻灯片);学生根据自身需要摘录笔记。积累文学常识,便

11、于学生理解课文深意,便于学生做好学习笔记。积累文学常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深意,便于学生做好学习笔记。积累文学常识,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深意,便于学生做好学习笔记。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放录音、学生听;2、学生试着朗诵,师生订正字音。3、文章以 为线索,以 为顺序,从 桃花源,到 桃花源,再 到 桃花源(或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虚虚实实,引人入胜,富有“传奇”色彩。明确: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发现访问离开(或发现进入作客辞别再寻)(意思对即可)。学生听、读。看课件(幻灯片)增强听读能力、积累语文素养。增强学

12、生语感。四、教师串讲、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文言文常用字词、这里1、2段译文。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穷:走到尽头)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谋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生长在溪流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这林子的尽头。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13、。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紧接着)就是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就下了船,从洞口进去。初进时,洞口很窄,仅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背诵1、2段。2、掌握常用文言文字词。学生边听边看幻灯片,自主整理笔记,有疑问可同桌间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提问。学生边听边看幻灯片,自主整理笔记,有疑问可同桌间讨论,也可以向老师提问。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14、提高学生的听读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七、教学评价设计(创建量规,向学生展示他们将被如何评价(来自教师和小组其他成员的评价)。也可以创建一个自我评价表,这样学生可以用它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1、小组之间进行朗诵比赛(发音是否准确、节奏是否合理、声音是否响亮,诵读是否有感情);学生代表自评、互评;教师点评。2、学生朗读自己整理的译文,同学听后平齐翻译的准确性及朗读的状况。八、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桃 花 源 记 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世外桃源比喻超脱现实社会、不受外界影响的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便舍船(舍,sh) 屋舍俨然(俨,yn) 然开朗(豁,hu) 阡陌(qinm) 垂髫(髫,tio) 怡然自乐(怡,y ) 为:动词,作为。缘:顺着,沿着。 落英缤纷:落花繁多的样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