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上传人:办****家 文档编号:483174428 上传时间:2024-05-0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8.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雨和小雨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有趣的声音世界”是音乐(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内容。本单元以一个奇妙有趣的声音世界作为小学生音乐课程学习的起点,从熟悉的声音入手,在充满乐趣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音乐,培养学生专注聆听音乐的习惯。大雨和小雨是一首与声音有关、描述自然现象的歌曲,结构规整,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流畅,节奏简单,音域适中,音乐形象鲜明,具有儿童歌谣的特点,非常适合刚上一年级的学生演唱。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声音充满好奇心和新鲜感,对生活中的各种声响有一定的积累和辨别能力,能在游戏活动中快速接纳新知。本课的教学内

2、容从声音游戏入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经验,在聆听、辨别、表现各种声音的过程中,提升探索声音奥秘的兴趣,辨识音乐基本表现要素,感受音乐与生活的关联。教学目标:1.听辨、模仿生活中的声音,产生对声音的探索欲望和兴趣,初步感受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的关联。2.准确演唱歌曲大雨和小雨,表现出欢快的情绪,能用强(f)弱(p)不同的力度表现歌曲。3.在唱游活动中感受歌曲的节拍与节奏特点,通过合作编创与表演的方式参与歌曲表现。教学重点:音高、节奏以及情绪的准确表达。教学难点:在多种音乐活动中感知、探索生活中的声音与音乐之间的关联,能够大胆自信地演唱歌曲。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塑料袋、铃鼓、硬纸板。教学过程

3、: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师生问好。2.借用问好歌旋律,教师更换歌词,师生对歌。例如:小猫怎么叫?火车怎么叫?闹钟怎么叫?在演唱中,教师引导学生模仿教师旋律对答歌词。【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初步构建音乐与生活间的关联,激发学生参与音乐活动的热情。二、参与游戏,激发兴趣1.音乐游戏一。师:你还能模仿哪些生活中的声音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生活中的声音,尝试表现声音的长短、大小,如高跟鞋走路声、救护车声、呼噜声等等。2.音乐游戏二。(1)延续音乐游戏一的线索,创设梦想情境,以森林狂想曲为背景,听辨大自然中的声音。(2)通过“师生合作模仿森林中各种声音”的方式,进一步构建音乐情境,帮助

4、学生多维体验并表现各种声音的长短与强弱,初步感受和声的魅力。3.音乐游戏三。(1)延续音乐游戏二的线索,教师抖动硬纸板模仿打雷声音,用塑料袋模仿下雨的声音,导入新课大雨和小雨主题。(2)指导学生在安全前提下,探索塑料袋怎样发出声音,进行展示和评价。(3)师生共同进行“下雨啦”情境表演,引导学生通过控制动作幅度来表现雨声“越来越大”和“越来越小”的变化。【设计意图】通过情景的创设,尝试创作各种音响,使学生充分感受、表现声音的变化。4.音乐游戏四。师:雨终于停了下来,森林里又传来了一阵脚步声。教师模仿大巨人和小矮人的脚步声,引导学生进一步聆听并感受声音的强弱对比。(1)教师出示两个分别标有强弱记号

5、的纸板,不同的纸板配以不同的脚步动作示范,帮助学生识记强弱两种力度记号。(2)师生围成一个圆圈,顺时针行进,并用动作快速准确表现音乐中随机出现的强弱两种力度。【设计意图】在逐层递进的音乐游戏中,使学生充分体验参与和表现音乐的乐趣,初步建立规则意识和合作意识,对声音和音乐产生好奇心,能在探究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初步理解“声音可以塑造音乐形象”这一概念。三、审美体验,掌握技能1.以大雨和小雨为背景音乐,师生围绕“强弱”开展节奏游戏。(1)教师指导学生边听音乐边做拍手、拍腿的节奏拍击,感受拍的节拍特点。(2)用节奏型创编一组动作,边听歌曲旋律边做出动作。(3)将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放在另一只

6、手掌上交替“行走”,两个乐句分别交替左右手进行,引导学生初步感知并表现乐句。(4)学生两人一组,面对面,伸出右手手指放在对方的左手上,两只手指交替“行走”,加大游戏难度,引导学生默契合作。(5)加入强弱力度变化进行拍击节奏练习。【设计意图】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学生在反复聆听、趣味化游戏的过程中充分感受歌曲情绪、力度以及节奏等音乐要素特点。2.揭示课题大雨和小雨,完整聆听歌曲,感受歌曲情绪以及歌词的特点,提示个别字的发音,如:淅、沥、嘻。3.观看歌曲相关视频,音画结合,进一步感受歌词所表达的情感。4.学生随教师钢琴伴奏慢速、轻唱歌曲,对学生演唱中出现的音高、节奏等问题进行指导。涉及开口音的字,

7、如:大、哗、啦等,教师进行示范,学生模仿演唱,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并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5.根据曲谱中雨点大小的提示,边演唱歌曲边伴随音乐用手中的塑料袋发出“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过程中,注重提示学生,根据演唱的音量和强弱变化控制好塑料袋发出声音的大小,使学生初步了解演唱和伴奏的关系。6.完整演唱歌曲,用不同的力度准确表现歌曲中大雨和小雨的声音。【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聆听与律动的铺垫,用游戏构建音乐学习情境,帮助学生熟悉歌词与旋律,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准确、熟练、自信地表现歌曲。四、拓展提升,巩固新知1.播放教师以碗敲击大雨和小雨旋律的音频,学生听辨演奏“乐器”。2.教师现场准备一

8、个瓷碗,在碗中注入不同位置的水,敲击碗边。学生会发现水位不同,敲击出的声音高低也不同:水位越高,敲出的声音越低;水位越低,敲出的声音越高。鼓励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敲一敲、听一听。3.教师小结:生活中的声音只要是有规律地组合在一起,就有可能变成美妙的音乐,希望同学们大胆想象、细心听辨,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来。4.伴随音乐师生律动出教室。【设计意图】使用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物品,巧妙地与歌曲相关联,激发学生探究欲,鼓励学生创意实践,提升审美情趣。五、教学反思大雨和小雨一课的教学对象是还处于入学适应期的一年级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是儿童早期成长过程中的一次重要转折。课程的合理设置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新的状态。本节音乐课将“声音的强弱”融入情节连贯的情境故事,以唱游的方式,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体验、表现与创造。学生在自主状态下对知识与经验进行转化,建立音乐与生活的关联,进而激发出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情感。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可以看到学生少了畏惧与害羞,敢于大胆想象与模仿,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改善自身肢体协调性和表现力。更重要的是,在“故事牵引自主探索故事牵引集体实践”回旋式的教学进程中,学生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专注力奠定了基础。从内容呈现方面来看,本课教学密度稍大,如果以长短课形式进行效果会更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