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3167786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的颗粒分析、击实、液塑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颗粒分析试验:适用粒径大于0.075mm,小于60mm土样。试样 从风干、松散的土样中,用四分法按照下列规定取出具有代表性的试样小于2mm颗粒的土100-300g 最大粒径小于10mm的土300-900g 最大粒径小于20mm的土1000-2000g 最大粒径小于40mm的土2000-4000g 最大粒径大于40mm的土4000g以上。试验步骤:(无凝聚性的土) 1、 按规定取试样,将试样分批过2mm筛。2 、将大于2试样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大于2mm的各级粗筛。将留在筛上的土分别称量。3、2mm筛下的土如数量过多,可用四分法缩分至100-800g。将试样按从大到小的次序通过小于2mm的各级细

2、筛。可用摇筛机进行振摇。振摇时间一般为10-15min。4、由最大孔径的筛开始,顺序将各筛取下,在白纸上用手轻叩摇晃,至每分钟筛下数量不大于该级筛余质量的1%为止。漏下的土颗粒应全部放入下一级筛内,并将留在各筛上的土样用软毛刷刷净,分别称量。5、筛后各级筛上和筛底土总质量与筛前试样质量之差,不应大于1%。6、如果2mm筛下的土不超过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细筛分析;如果2mm筛上的土不超过试样总质量的10%,可省略粗筛分析。试验步骤(对于含有黏粒土的砂砺土)1、 将土样放在橡皮板上,用木碾将粘结的土团充分碾散,拌匀、烘干、称量。如土样过多时,用四分法称取代表性土样。2、 将试样置于盛有清水的

3、瓷盆中,浸泡并搅拌,使粗细颗粒分散。3、 将浸润后的混合液过2mm筛,边冲边洗过筛,直至筛上仅留有2mm以上的土粒为止。然后将筛上洗净的砂砾风干称量。按上述方法进行粗筛分析。4、 通过2mm筛下的混合液存放在盆中,稍待沉淀,将上部悬液过0.075mm洗筛,用带橡皮头的玻璃棒研磨盆内浆液,再加清水、搅拌、研磨、静置、过筛,反复进行,直至盆内悬液澄清。最后将全部土粒倒在0.075mm筛上,用水冲洗,直到筛上仅留大于0.0075mm净砂为止。5、 将大于0.0075mm的净砂烘干称量,并进行细筛分析。6、 将大于2mm颗粒及2-0.0075mm的颗粒质量从原称量的总质量中减去,即为小于0.0075m

4、m颗粒质量。7、 如果小于0.0075mm颗粒质量超过总土质量的10%,有必要时,将这部分土烘干、取样,另做密度计或移液管分析。击实试验适用于细粒土本实验分轻型击实和重型击实。内径100mm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20mm的土。内径152mm试筒适用于粒径不大于40mm的土。当土中最大颗粒粒径大于或等于40mm,且大于或等于40mm颗粒粒径的质量含量大于5%,应使用大尺寸试筒,大尺寸试筒的最小尺寸是最大粒径的5倍以上,且分层的厚度应大于土样中最大粒径的3倍以上。当细粒土中的粗粒土总含量大于40%或粒径大于0.005mm颗粒的含量大于土总质量的70%(即d30小于或等于0.005mm)时,还应做粗力

5、土最大干密度试验,其结果与重型击实试验结果比较,最大干密度取两种结果的最大值.试验方法类别锤底直径(cm)锤质量(kg)落高(cm)内径高试样尺寸高度(cm)试样尺寸体积(cm3)层数每层击数轻型-152.5301012.712.7997327试验用量使用方法类别试筒内径(cm)最大粒径(cm)试料用量(kg)干土法b1020至少5个样每个样3kg湿土法c1020至少5个样每个样3kg击实试验步骤将击实筒放在坚硬的地面上,在筒壁上抹一薄层凡士林,并在筒底(小试筒)或垫块(大试筒)上放置蜡纸或塑料薄膜。取制备好的土样3-5次倒入筒内。小筒按三层法时,每次约800-900g(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等

6、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3);按五层法每次约400-500g(其量应使击实后的试样等于或略高于筒高的1/5)。对于大试筒,先将垫块放入筒内底板上,按三层法,每层需要1700g左右。整平表面,并稍加压紧,然后按规定的击数进行第一层土的击实,击实时击锤应自由垂直落下,锤迹必须均匀分布于土样面,第一层击实完后,将试样层面“拉毛”然后在装入套筒,重复上述方法进行其余各层土的击实。小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5mm;大试筒击实后,试样不应高出筒顶面6mm。用修土刀沿套筒内壁削刮,使试样与套筒脱离后,扭动并取下套筒,齐筒顶细心削平试样,拆除底板,擦净筒外壁,称量,准确至1g。用推土器推出筒内试样,从试样中

7、心处取样测其含水率,计算至0.1%。测定含水率用试样按下表进行最大粒径试样质量个数小于515-202约5约501约20约2501约40约5001对于干土法和湿土法,将试样搓散,然后进行洒水、拌合,每次约放2%-3%的含水率,其中有两个大于和两个小于最佳含水率mw所需加水量 mi含水率wi时的土样质量 wi土样原有的含水率 w要求达到的含水率。结果整理按下式计算击实后各点的干密度d干密度 湿密度 w含水率以密度为纵坐标,含水率为横坐标,绘制干密度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曲线上峰值点的纵、横坐标分别为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率。若曲线不能绘出明显的峰值点,应进行补点和重做。按下式计算饱和曲线的饱和含水率w

8、max,并绘制饱和含水率与干密度的关系曲线图 wmax饱和含水率,计算至0.01 试样的湿密度 w水在4时的密度 d试样的干密度 Gs试样土粒比重,对于粗土粒,则为土中粗细颗粒的混合比重 w试样含水率液限和塑限联合测定法 本试验适用于粒径不大于0.5mm、有机质含量不大于试样总质量5%的土。试验步骤:1、 取有代表性的天然含水率或风干土样进行试验。如土中含大于0.5mm的土粒或杂物时,应将风干土样用带橡皮头的研杵或木棒在橡皮板上压碎,过0.5mm的筛。取0.5mm筛下的代表性土样200g,分开放在三个盛土皿中,加不同数量蒸馏水,土样的含水率分别控制在液限(a点)、略大于塑限(c点)、和二者的中

9、间状态(b点)。用调土刀调匀,盖上湿布,放置18h以上。测定a点的锥入深度,对于100g锥应为20mm 0.2mm,对于76g锥应为17mm。测定c点的锥入深度,对于100g锥应控制在5mm以下,对于76g锥控制在2mm以下。砂类土,100g锥c点测定锥入深度可大于5mm,76g锥c点测定锥入深度可大于2mm2、 将制备的土样充分搅拌均匀,分层装入盛土杯,用力压密,使空气逸出。对于较干的土样,应先充分搓揉,用调土刀反复压实。试杯装满后,刮成与杯边齐平,静置18h以上。3、 当用游标式或百分表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试验时,调平仪器,提起锥杆(此时或百分表读数为零)、锥头上涂少许凡士林。4、 将装好

10、土样的试杯放在联合测定仪的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按钮,待锥尖与土样表面刚好接触时停止升降,推动锥下降旋钮,同时开动秒表,经5s时松开旋钮,锥体停止下落,此时游标读数即为深度h15、 改变锥尖与土接触位置(锥尖两次锥入位置距离不小于1cm),重复上述两步,得锥入深度h2。取两者平均值,若误差超过0.5mm,应重做。6、 去掉锥尖入土处的凡士林,取10g以上的土样两个,分别装入称量盒内,称质量,测定含水率w1 w2,计算其平均值。7、 重复2-6步骤,对其他两个含水率土样进行试验,测其锥入深度和含水率。8、 用光电式液限塑限联合测定仪测定时,接通电源,调平机身,打开开关,提上锥体(此时刻度或数码显示应

11、为零)。将装好 土样的试杯放在升降座上,转动升降按钮,试杯徐徐上升,土样表面和锥尖刚好接触,指示灯亮,停止转动旋钮,锥体立刻自行下沉,5s时,自动停止下落,读数窗上或数码管上显示键入深度。试验完毕,按动复位按钮,锥体复位,读数显示为零。结果整理:在双对数坐标上,以含水率w为横坐标,锥入深度h为纵坐标,点绘a、b、c三点含水率的h-w图。连此三点,应呈一条直线。如三点不在同一直线上,要通过a点与b、c两点连成两条直线,根据液限(a点含水率)在hp-wl图上查得hp,以此hp再在h-w的ab、ac两直线上求出相应的两个含水率。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相差小于2%时,以该两点含水率的平均值与a点连成一直线

12、。当两个含水率的差值相差不小于2%,应重做试验。液限确定方法:若采用100g锥做液限试验,则在h-w图上,查得纵坐标入土深度h=20mm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含水率,即为该土样的液限wl若采用76g锥做液限试验,则在h-w图上,查得纵坐标入土深度h=17mm所对应的横坐标的含水率,即为该土样的液限wl塑限确定方法:根据本试验求出的液限,通过76g锥入深度h与含水率的关系曲线,查得锥入深度为2mm所对应的含水率即为土样的塑限wp。根据100g锥求出的液限,通过液限wl与塑限时入土深度hp的关系曲线,查得hp,再由上述试验描绘的图求出入土深度hp时所对应的含水率,即为该土样的塑限wp。查hp-wl图时,细粒土双曲线确定,砂类土多项式曲线确定。土的承载比(CBR)试验试样的最大粒径控制在20mm以内,最大不得超过40mm且含量不超过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